|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远去的“二月二”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谭璐

    3月1日,本周三,是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俗称的“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差不多已被我们遗忘,只保留在语言中的日子,是怎么回事呢?

  这句话的来源是为农耕服务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按其中的说法,二十八宿被用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同时用来判断季节。其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龙角星便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因此称“龙抬头”。过去农村民间香会在这一天要耍龙灯、祭龙王,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也要用这一天的阴晴风雨预测年景。

  唐朝时,民间已有过“二月二”的习俗。白居易诗中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雨后轻衫,一片春日活泼景象。到宋朝,洛阳风俗把二月二定为了“花朝节”,又称“桃荣节”,因为这一天十之八九有雨,对果蔬生长有利。

  元代的“二月二”成为了人们郊游踏青的节日,欧阳玄《渔家傲》中描述为“二月都城春动野”,那该是如何热闹的场面呢?何况词中还有这样的描写:“士女城西争买架,看驰马,官家迎佛宫兰若。”官家的场面自该壮观,但春色里,路边观看的人群中,又会有多少旖旎风光?

  词中还有一个细节让人觉得眼熟:“引龙灰向银床画。”说的是在二月二一早,天没亮时就得起床,用细炉灰从大街门外开始,一直撒向房中床脚,再沿墙根撒向灶台边位置。意指“引龙回”。这捧细灰,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还能见得着人撒。现在好像没人这么做了。

  还能看得见的是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记载的一些玩意儿。这本书中不仅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其中记载的歌谣,也一下拉近了现代与明代的距离:从“二月二”起,“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打尜儿。”如今北京三四十岁往上的人,对这段歌谣里描写的内容不会陌生,因为他们小时候,这些玩意儿还都有,而且,陀螺的名字改成了“汉奸”,因为是用来“抽”的。算是给民俗添了点新内涵,只是人们越来越不大知道这些和二月二有关。

  多好玩的东西该撂下就得撂下。到了二月二,年算过完了,孩子们一早起来都要去踩门槛儿,是“登龙门”的意思;然后进书房,这叫“占鳌头”。讨的是口彩,告诉孩子们的是,得收心了。

  还有一件让人舒服的事,理发。正月里不许理发,熬到了“二月二”,终于可以“龙抬头”了。

  不过,到了今天,许多节庆的民俗仪轨已经不在,禁忌也早没人遵守了,比如“二月二”的祭针。大多数民俗中,只有“吃”成了四时八节留下的主调,但二月二连吃的传统似乎也基本废了。二月二“吃龙鳞”、“吃龙须”、“吃龙子”……大多成了民俗学的谈资。这,又有谁在乎呢?

  以农耕为主导的社会渐行渐远,是大多数民俗被人遗忘的根本原因。“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农耕时节到来的标志,也不例外。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40 , Processed in 1.08745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