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中幡 曹氏风筝 昆曲 北京鬃人 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 木版水印技术 北京景泰蓝工艺 聚元号弓箭 智化寺京音乐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它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0件“非遗”实物展品,让广大观众大开眼界。北京作为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荟萃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京剧、昆曲到景泰蓝、牙雕艺术;从荣宝斋木版水印到同仁堂中药;从门头沟京西幡乐到春节厂甸庙会……品类繁多的京味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反映出北京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市文物文化部门共申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另有近100项正在整理过程中,已有21项被推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京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并得以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为读者介绍其中的几件。
是一种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旗帜,又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距今有着千年的历史记载。它体现出老北京的天桥民间文化。
是现今北京风筝的流派之一,因承袭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风筝扎制工艺而得名。其制作流程的扎、糊、绘、放四艺具有独到之处,保存的21首扎制口诀词句优美,富有寓意。
又称昆山腔、昆腔,元代南曲流传到昆山一带。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了曲调舒徐婉转的演出风格,遂有水磨腔之称。2001年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并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置于铜盘中,老北京人称其为“铜盘人”,或称之为“盘中好戏”。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及宴享等宫廷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
是荣宝斋在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起来的。制作过程根据原作笔迹的粗细曲直、枯润刚柔以及深浅浓淡变化进行分版勾摹,而后刻成若干块版,再对照原作由浅入深、依次叠印,力求追肖和体现原作面貌及神韵。
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故名“景泰蓝”。其工艺是用铜作胎,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施珐琅釉料后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朝阳“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历经了一系列社会变故后仍保留了传统制造工艺。“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
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源自宫廷、由僧人传承于寺院,至今已传承560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4 , Processed in 1.09480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