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陈”方庄店外景 “小肠陈”老店 我和父亲的照片 父亲70岁时依然在灶前工作
说起卤煮火烧,北京人马上都会想到“小肠陈”。从最初的一根扁担,到现在的多家分店,“小肠陈”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了。“小肠陈”的第四代接班人是陈秀芳女士,她讲述了“卤煮”的由来和家族故事。
卤煮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肺等在一起煮,大家都知道好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卤煮火烧的前身是宫廷御品“苏造肉”。 清朝光绪年间,我的太爷爷陈兆恩在京东三河县卖苏造肉。由于苏造肉是由五花肉加入丁香、甘草等材料烹制而成,成本较高,太爷爷就用价格比较便宜的猪头肉、猪下水和烧饼替代了五花肉,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吃食。 每天早晨,太爷爷都会挑着扁担到街头叫卖。祖父陈世荣也是子承父业,并最终确定了“卤煮火烧”这个名字。 字号响亮夜半名角常捧场 父亲陈玉田1911年出生。祖父所有孩子中,只有父亲继承了这门手艺。他20多岁的时候就能撑起家里的生意了。解放前的东安市场、西单等地都留下过父亲的身影。最后他把摊位固定在了一些戏院门口,“小肠陈”的名字就是这个时候叫响的。 因为父亲用料讲究,煮出的小肠肥而不腻,当时许多名角都喜欢吃。梅兰芳、张君秋更是把“小肠陈”的卤煮当成了唱完戏后必吃的夜宵。 1958年公私合营后,父亲在宣武区南横东街东口的一家饭店里做卤煮火烧。 那时,我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都能看见饭店还没开门,就已经有很多人排队等着吃这口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人,长大后搞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继承父亲这门手艺的。 登报招徒弟未果手艺最后教给了我 父亲年逾古稀时,身体硬朗,但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此时父亲身边一个接班人都没有。为了不让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失传,报社的记者还登报为父亲寻找弟子。印象中,父亲曾有过三个徒弟,最后都没有干长就走了。干这行太苦了,一天要从早站到晚,随时要在锅边照看着。 1986年父亲正式退休,后来还在一家私营店铺里帮过忙,一时间,这家店门庭若市。后来家人就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开一家店。我和我爱人凑集了一万多元钱,在南横街租下了一个店面。开业初我们又搬过三次家,最终置下了眼下的南横东街这栋房子。 为了不让父亲太过操劳,我经常给父亲打下手,久而久之,我就学会了这门手艺。从1989年开店到1999年父亲去世的这十年间,我从来没离开过他,是和他相处时间最长的儿女。父亲也觉得我比较了解他的心意,愿意把手艺教给我。 兄弟也卖卤煮商标事不宜太计较 我家最初的店,门脸很小,很多港澳台的游人慕名而来吃“小肠陈”时,连个座位都找不到。当时我也觉得很尴尬。 1996年,我提出了开分店的设想,但父亲认为卤煮不适合放在大饭店卖,而且各项费用加起来要20万元,他有些犹豫。 这时候听说南横街要拓宽修路,父亲想了很久终于答应了开分店的建议。“小肠陈”的第一家分店就开在了崇文门永外西革新里,虽然店铺比较偏僻,但开业后,冲着“小肠陈”名字来的人几乎把店挤爆了。 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又接连开了另外三家分店。菜式也有了创新,尤其是火锅式卤煮火烧,不但造型美观,而且也是对解放前卤煮的一种回归。1997年“小肠陈”成为第一个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的北京私营企业店。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的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家以“小肠陈”冠名的卤煮店,其实这是“小肠陈”字号的分支。 叙述人:陈秀芳
相关链接 卤煮火烧是什么 主要原料有猪的小肠、肝、肺和肚,以及油炸豆腐块、火烧等。“小肠陈”清洗猪小肠时非常讲究,要用盐、碱反复揉搓、清洗,去掉肠子本身的异味,然后将原料入锅,再将豆腐、花椒大料、葱姜蒜等放入锅内一同煮。入口时肥而不腻,肉烂不糟,特别有嚼劲儿。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7:27 , Processed in 1.08142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