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总体规划修编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发展与实践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孔繁峙

    为在新形势下适应首都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要,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认真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名城保护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站在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时代高度,提出了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北京未来空间发展的战略构想,从而展示了北京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对今后在世界上确立和发展首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特别是对北京历史名城的整体保护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在首都城市的建设中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的形成与发展

    在世界古代都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北京古城,是我国历史上几千年封建社会都城建设发展的最后结晶,特别是经元、明、清数百年建设发展而形成的北京旧城,保留有完整的古都格局、完美的历史建筑、雄伟绚丽的皇家建筑群和井然有序的都市空间及遍布全市并特色鲜明的四合院、胡同等古都传统建筑,集中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都城营造艺术的最高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将古都北京确定为国家首都,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及世界为之瞩目的重大事件。而作为首都城市建设发展与北京古城的保护关系问题,则始终受到国内外的关注。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国家首都的新北京已被世界所认同;作为古代都城的北京旧城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首而得到相应的保护。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历程,不难发现,北京古都城市保护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与首都城市的建设始终是处在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调整的过程之中,并伴随着国家首都城市的建设发展而一同发展的:

1.全国“行政中心”的确立,引发了原状保留北京古城的呼声

    建国初期,确立北京为全国首都之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开展首都城市的选址与建设工作,是否将全国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首都建立在北京旧城中心区的问题,曾引起专家层面上的高度关注。在建国之初所面对的北京城,是世界著名、规模宏大而格局完整的古代都城,是一座占地62.5平方公里,人口已达165万人的特大型历史城市。在这种情况下,是在城外择址另建首都新的行政中心区,还是在现有旧城的基础上建设发展新的首都城市?这既关系到当时新中国的首都城市怎样建设发展,也关系到著名的北京古都城市以什么方式延续和存在的历史与时代的选择。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及时提出了在京郊规划建设新中国的首都行政中心以使北京古都得以完整保留和延续的呼吁,并在当时的专家和决策层面展开了一场后人熟知的“新北京”建设位置的选择和怎样对待古都北京的争论。梁思成先生在高度评价北京古都建设规划之完美和建筑成就之高时,曾说:“北平的整个形制既是世界上可贵的孤例,而同时又是艺术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物都是在历史上、建筑史上、艺术史上的至宝,……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现在看来,在当时展开这场“争论”的最后结果,尽管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中央没能采用于京郊另建“新城”的建议,而最终选定在旧城内建设首都行政中心的发展道路;也尽管当时还没有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和提升到整体保护名城的高度,但梁先生早在建国初期即对传统文化及历史城市保护方面所做的理论探索,不但形成足以让今人铭记、借鉴并深刻影响后人的保护历史城市及传统文化的学术观点,而且,还以此为标志,拉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并对以后产生重大影响的首都城市建设与北京历史城市保护之间矛盾发展的历史序幕。

2.在首都城市的建设中,诞生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建国初期最早引起政府部门重视的是对著名的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如早在建国初始,政府部门就对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等一批著名建筑群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当时对北京旧城的保护意识还没有形成,而对北京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及保护则是在以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认识发展过程。因此,从名城保护的角度而言,对北京旧城的保护是一项起步较晚的工作。所以,北京市政府在1957年公布全市第一批36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以故宫、天坛等为代表的皇家建筑占了16项。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对北京城著名的钟楼、鼓楼,特别是元土城遗迹作为北京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被列入保护单位的名单之中,而遗憾的是,在当时还大多完整的环城40余公里的具有老北京标志性建筑及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城门建筑,却未能列入保护的名单之内。由此可见,当时对北京旧城保护的认识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所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就曾出现,文化部门在旧城内公布历史建筑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市政部门为修城市道路而正在拆除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等令后人不可理解的现象。其中最令人不可接受的是,北京市在1957年公布天坛、先农坛等历史建筑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加以保护之时,而在其另一侧却出现了正在拆除永定门城楼、城墙这种极不和谐的场面。也就在此时,我们永远丧失了保存北京城墙的时代机遇,永久地铸成了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延续的历史遗憾,并由此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和思索。?

    首都城市的建设触动了对历史传统城市的保护,促使我们在建设中必须认真对待历史城市的保护问题。所以,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及思路,是最先产生于首都城市的建设规划之中。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首都的城市建设步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时期,各项建设工程掀起了高潮。据这一时期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统计:1977年至1983年间,北京地区住宅建设、开发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达到空前规模,其中1980年至1983年的四年中,全市共竣工住宅1838万平方米,相当于“文革”十年间建成全部住宅(690万平方米)的2?7倍,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连同1977年至1979年,七年住宅2352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解放时拥有住宅总量(1300多万平方米)的1?8倍,占解放后新建住宅总量的46%,城市人口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从1976年的4?57平方米提高到5?68平方米。住宅连同服务设施,在七年内共竣工2758万平方米,占全市同期建筑竣工量的66%。?

    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各地区城市建筑的兴起而对历史城市的冲击,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为此,国务院于1982年首次分批公布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城市名单,以使在建设发展中的历史城市得到保护。就在这一时期,北京旧城有幸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首,从而使北京首次从以往对单体文物建筑的保护上升到历史名城保护的范围。同时,首都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将保护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北京总体规划,并在批复中明确提出:在城市建设中要妥善保护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同时,还强调了保护文物古迹,不仅要保护其自身,而且要保护其周围环境,要保护北京历史名城的独特风貌。在这一保护思路的指导下,北京市在首都城市的建设中,对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在文物保护工作已有的基础上,首先开展了在城市建设中保护文物建筑周边景观风貌的工作,自1984年起,分批开展了对北京地区的国家级和市级文物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对旧城内传统空间的保护采取了建设高度限定措施;公布了全市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名单,以及对现存的明北京城墙的全部残迹采取了保护措施等各项工作,从而使北京旧城在首都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开始步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轨道。

3.在首都城市全面建设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首都城市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全市范围内的城市建设与旧城内危房改造工程的兴起。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再次面临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威胁,1993年在国务院批准的修订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方案中,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结合北京旧城的实际情况,对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要求,再次强调旧城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妥善处理历史名城保护与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要从旧城格局和宏观环境上保护北京历史名城的十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必须保护好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条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点;(2)注意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型城廓平面。沿城墙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象征城墙旧址的绿化环,原城门口的建筑应体现“城门旧址”的标志特点;(3)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长河、护城河、六海等;(4)旧城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5)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6)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旧城要保持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由内向外逐步提高建筑层次……;(7)保护城市重要景观线。保护“银锭观山”和从市中心区往西的几条干道遥观西山的重要景观线,以及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妙应寺白塔、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天坛祈年殿、正阳门城楼、箭楼各景点之间几条主要的传统景观线,景观线保护范围内新建筑的高度,应按测试高度控制,严禁插建高层建筑;(8)保护街道对景,对历史形成的对景建筑及其环境要加以保护,控制其前景和背景的建筑高度;(9)增辟城市广场;(10)保护古树名木等。使北京名城保护工作更为系统化。为在首都城市的建筑发展中协调与历史名城保护的关系,国务院在批复中还提出,首都的城市建筑要逐步实现两个转移,即:城市建设的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做战略性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市开展并实现了旧城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生产企业的外迁,改善了旧城的环境质量;还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一场关于保护古都风貌的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名城保护意识,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工作也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
4.将首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的确立,促成了北京历史名城的整体保护

    进入21世纪,北京迎来了首都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首都城市规划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从本世纪初至2008年,北京将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2009年至2020年,将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大都市的地位;2021年至2050年,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从而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
    为实现首都城市在新时期发展的宏伟目标,尤其是在2008年能成功举办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奥运会,北京市将开展一场空前规模的“新北京、新奥运”的建设工程以及完成道路交通、市政环境和危房改造等多项工作目标,从而使北京名城的保护再次面临着建设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怎样处理和解决新形势下首都城市建设与历史名城保护的关系;以何种方式兼顾并实现首都现代化发展与历史名城的保护,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004年开展并完成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就是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以一种全新的规划发展思路,制定的以历史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首都城市发展构想。?

   二、总体规划修编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几点重要意义

    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解决了首都现代建设发展与传统城市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在历史名城保护方面,无论是工作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方式还是实施措施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历史名城保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同时,也使我们在一个新的领域内丰富和提高了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工作的认识。?

    一是,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我市规划建设中第一次以历史名城保护为目的,以首都城市综合发展为目标而制定的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为今后的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和首都建设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城市传统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传统城市交通模式的重大变化,加之奥运工程的建设以及城市结构在人口、建筑的不断聚集、膨胀、扩张的冲击下,旧城内不断出现的新建筑与名城的传统建筑争地面、抢空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导致了北京古都风貌的不断丧失,城市交通和环境压力与名城保护的矛盾日趋严峻。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北京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责任、首都城市发展的时代机遇和北京今后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中最重要的规划成果是,在首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格局上,提出了保护北京历史城市,将北京旧城的东西方向作为首都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的规划布局,制定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首都城市发展构想和“旧城有机疏散、市域战略转移……”等实施措施,从而在首都城市发展规划战略上,第一次确定了保护古都格局与历史风貌及保证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
   
    二是,在规划中强化了北京城市的性质,进一步突出和完善了首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北京市作为国家的首都,既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北京的城市性质和首都的特点,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和制定了首都经济发展、产生结构调整以及全市范围内的“村镇重新组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构想,将会从根本上逐步改变北京市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旧城内多种功能叠加,致使城市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交通、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的趋势,促使首都城市的建设发展能够实现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充分展示首都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北京古都的历史风貌。?

    三是,提出和制定了北京历史名城整体保护的规划原则及保护内容,将历史名城保护的观念、措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从历史名城整体保护的宏观视角,提出了深化和局部调整历史名城各项保护内容及规划,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补充和完善了历史名城各项保护规划的实施政策,特别是提出从整体上保护旧城、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内容,制定了深化北京旧城整体保护与改造规划及其实施的指导原则与全面落实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整体保护等各项措施,为今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是,完善和丰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遗产”项目列入到名城保护的规划之中。要求从历史名城保护的角度做好“人类遗产”的保护工作,各遗产项目都要制定和完善遗产外围建设缓冲区等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保持遗产地传统区域的完整性与环境风貌的和谐。新的总体规划还着重将旧城内承载着大量有形和无形历史信息的四合院、胡同等民俗建筑,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强调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开展修缮等保护措施;此外,还将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文化载体的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并明确要求对全市近现代建筑进行全面普查,依据有关分级、分类标准,公布为保护单位并设置标牌及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制定保护规划等措施。

    三、在首都城市建设中北京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发展的历史启示

    从上世纪50年代将北京确定为全国的首都城市开始,北京的古都城市就一直面临着首都城市的利用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古老的旧城要承载着国家首都城市的现实生活、工作和国内外交往的巨大压力,使刚刚从封建社会中获得解放的古都城市,开始经受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考验;另一方面,是来自于首都城市所特有的、不间断的现代建设发展的挑战,特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比如,当年我们文物保护事业在还没有完全清除和摆脱“文革”运动对历史文化造成的破坏,以及刚刚开始痛苦反思时,便又开始迎接和承受日益强劲的市场经济风暴对历史传统建筑乃至整座历史名城的考验。尽管在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中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的整体趋势对历史名城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严峻性是不言而喻的。北京城市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后又重新回归整体保护的今天,更值得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认真回顾和总结历史名城保护的经验与教训:?

    一是,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期和特定范围内,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建设与形成,可以同历史名城同时存在,但不能在一个地域内同时发展。建国初期将国家的首都建立在旧城中心区,就预示着现代城市的功能要求与历史城市保护之间矛盾的产生,但由于建国之初成功地实现了象征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及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等工程建设,并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建筑上的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持了新中国首都现代建筑与旧城传统建筑的协调统一,使以故宫、天安门为代表的历史建筑能和谐地支持代表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现代建筑,并为世人所接受。在这一时期与地域内,首都城市与历史城市可以同时存在,而当时的现代建筑与旧城保护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首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和谐”局面逐渐被打破。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而造成了旧城内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的不断丧失。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保护历史城市的呼声日益高涨并逐渐形成时代潮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首都的现代化建设与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已成为同等重要的历史任务。新的世纪要求:北京的首都城市要步入国际大都市行列,北京旧城要成为具有世界地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使得已延续半个世纪的首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名城保护之间矛盾发展的最终结果,是酿成了首都城市功能外调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的产生和北京历史名城整体保护的兴起。?

    二是,从历史与时代发展的角度处理好现代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这是北京城市的历史与性质决定的。历经半个世纪的城市建设发展给北京古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城市的功能、道路、交通、市政措施、居住环境和原有城市空间等方面,都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旧城的固有面貌,对此,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都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评说。但是,北京的历史名城保护长期以来滞后于首都城市的建设发展的这种被动的局面,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反思建国以来在首都城市的改造、建设与历史城市的保护工作,需要特别记取的教训:
?
    其一是,在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北京旧城的历史价值认识不深,对旧城采取的是一种“抛弃性”的改造,而没有从首都城市的建设发展中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使旧城中原有的很多具有特色的重要传统建筑,如主要街道中的牌楼等标志性建筑物,都在城市改造的工程中被拆除。其中最突出的是,在60年代开展的市政建设中拆除了有重要价值的老北京城墙和大部分城门,造成了北京历史名城保护中的最大损失与遗憾。?

    其二是,以拆除和牺牲区域性的传统建筑为代价,实现了旧城道路的拓展。按照50年代确定的旧城道路“红线”规划,旧城内四合院区域中的大部分街道、胡同,基本上都采取大面积拆除两侧原有建筑进行拓宽路面的做法,以实现旧城内现代化交通道路网络。如已实施的平安大街、菜市口大街及南扩路、两广大街等等,都使道路两侧大部分地段的传统建筑在展宽的道路中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多是现代化的商厦、办公楼,变成了一条条现代化街市,从而破坏了历史城市的原有格局和民俗风情积淀丰富的街区传统风貌。?

    其三是,旧城内新的建筑一再突破规划控制的高度,对历史城市的传统空间造成严重的破坏。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开发席卷古都城市,由于旧城具有诱人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现代化的商厦由远及近直逼皇城,古都的传统空间景观再次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从历史名城保护的严格意义上讲,早在1985年北京市确定的旧城内允许建设的高度规定,已经对旧城的传统空间景观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即使这样的高度,仍不断被后来出现的更高的建筑所一再突破,严重破坏了历史名城的传统空间特色。如王府井大街陆续建设的商厦、办公楼,就把原规定的30米建筑高度,突破到45米左右;东方广场建筑群也把原规定的30米突破到50米左右;东、西二环路内侧的建筑群,则把原规定的30米至45米的高度突破到60米以上;旧城内绝大部分的危改建筑小区,也都突破了当地原规定的建筑高度。旧城内超高建筑群的大量出现,致使旧城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处于十分严峻的境地。?

    其四是,以房地产开发的方式实施危房改造工程,造成了旧城内大量的传统四合院、胡同的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楼房居住区。据市危房改造办公室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北京城区累计开展的危房改造项目共计279项,其中旧城内137项,已动迁居民40余万户,其中旧城内20余万户。另据初步统计,在旧城内开工的137项危房改造工程内,已有60余片在旧城原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建成都市现代化的楼房小区,这无疑将对旧城的原有格局及传统风貌特色造成不良后果。?

    三是,以往开展的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编,目的多是满足和适应首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忽视了对旧城的保护,致使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形势,在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下而日趋严峻。在1985年和1987年,北京市曾分别制定“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和《北京旧城区土地使用和高度控制规划方案》规定,北京旧城区内除皇城及三海周围等特定地区,仍保持了原有四合院、胡同风貌。皇城以外地区的建筑高度已分别确定为9米、12米、18岁、30米,个别地段可达45米,特别是在1987年实施的旧城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还进一步扩大了12米以上的建设区……。如若站在历史名城保护的角度,用现在的保护标准反思上述规定,不能不说,当初我们对北京名城保护的认识有着很大的时代局限性。旧城内楼群的产生,传统空间形态的破坏,这绝不单纯是历史城市传统景观的损失,可以设想,北京旧城内如只保留皇城、什刹海等街区的四合院平房,而其它地区全部建成9米、12米、18米乃至30米、45米高的片片楼区,那就意味着北京旧城内大量传统四合院的消失,这不但影响到古都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还将导致北京历史城市的原有格局及传统风貌的彻底破坏,其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方面,法国巴黎等城市的做法及历史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当年的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一经确定,不管以后时代怎样发展,政局怎样变化,巴黎城市几百年来的发展变迁,都始终依照规划、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一个历史的城市完美地保持至今,并成为国际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之下,北京古都原有的严整格局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在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调整中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历史名城保护与首都现代化发展,是时代赋予首都北京的两大历史任务,在首都城市加快实现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中,北京历史名城的重要价值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新修订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我们明确了新时期首都城市进一步调整发展的区域定位,确定了历史名城保护的整体目标和重点,从而为首都的建设与名城的保护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今后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我们期盼着,一个科学的尊重历史名城自身保护规律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北京历史名城整体保护局面的尽快到来。?
?
    参考书目及资料
?
    1.一九八五年出版《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
?
    2.一九五七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3.一九八三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
    4.一九九三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
?
    5.建国以来北京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相关文物法规等
?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3 18:11 , Processed in 1.11155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