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去年6月通过“老北京网”自发组织了第一次集体胡同考察,以后每周日都会聚在一起,游走在逐渐消失的北京胡同里,用镜头记录下胡同里的每一个细节,用纸笔记录下听到的每一个故事。他们还会在周末以外的时间对急拆迁区进行“抢救性”拍摄,其中记录的300多条胡同已经彻底消失。他们亲昵地称呼对方的网名,而我们把他们叫———“老北京拍记队”(取拍摄、记录之意)。 3月26日中午12时整,这群人照例又出现在北京的胡同里。他们大多是从怀柔、石景山、丰台等地方赶来的,当中有已经退休的老人,有在校大学生,有媒体编辑,还有一对父女。“今天一位老师带着他10岁的女儿参加咱们的活动,我这个最年轻队员的纪录,被小妹妹打破了。”拿着对讲机喊话的是“虫子”———这次拍摄活动的领队。他是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三的学生,从两年前就开始在“老北京网”上活动,已经是队里的“老人儿”了。 “我们今天从东四九条开始一直朝南走到六条。这片儿胡同地处内城,特点是整齐、气派。按规定只有满人居住,所以豪宅多、官宅多。”每次走胡同之前,“虫子”都会简单介绍一下活动内容。接着,十几个人挨家挨户地一路拍下去,从大门、门墩、门楣,到屋顶、彩画、影壁……连在阳光下打盹儿的老人、做游戏的孩子,甚至一只小猫、小狗都会“谋杀”掉他们的菲林(胶片)。 “有人拍照是纯粹为了美,但我们是想记录下真实的、原生态的东西,可能是一排晾着的衣裤,可能是一辆破旧的三轮,可能是院子里的一块砖瓦,这些常人眼中很平淡的市井生活也许谈不上有多美,但它们却是历史的证据。”“虫子”一边拍一边介绍,“拍记队”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每次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人数也经常上下浮动,很多人是胡同发烧友,也有人是慕名而来。“虫子”还告诉记者,跟他们同时进行拍摄的,还有在鼓楼大街由老张带着的另一些网友,“只有这样分组拍摄,才能保证拍摄进度”。 至今,“老北京拍记队”已经积攒了北京千余条胡同的10余万幅照片和40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还在去年成功举办了“文明·北京胡同2005摄影作品展”。 这么美的东西,就这么没了 “虫子”提到的老张叫张金起,是“拍记队”里公认学问最大的一个,也是拍记活动的发起人。47岁的老张是河北人,11岁时随父母搬到北京大栅栏的一个大杂院里,一住就是27年。后来他因故离开了熟悉的胡同。2000年的一天,老张从虎坊桥打车回家。让他没想到的是,两广路正值拓宽改造,两边的胡同都被拆掉了,以前闭着眼睛都能摸回家的他却在一片废墟中迷了路。“我才半年时间没有回过胡同。”老张说,他从未意识到北京的拆迁速度如此之快,熟悉的胡同消失后场景竟会那样凄凉,这让他感到有责任把北京的老胡同记录下来。于是他开始从自己熟悉的大栅栏地区的八大胡同入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竟把大栅栏地区的114条胡同全部走访了一遍。 老张每走完一条胡同,就会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一笔,他拍完大栅栏地区的胡同,已经是2005年。老张拍摄的胡同照片有4万张,胡同日记也记了厚厚的几大本。但他发现红笔区域却还没有覆盖到老北京城胡同分布范围的十分之一,他意识到靠一个人的力量记录老北京的胡同是天方夜谭。 老张无意中看到一个名叫“老北京网”的网站,在论坛里他发现了很多人和自己一样,醉心于胡同文化、民俗民志,自发拍摄北京胡同有多年历史的人。2005年6月25日,10多名爱好胡同的网友相约,召开了第一次网友见面会。会上,老张提议成立“老北京拍记队”,有计划地开展对北京胡同的拍摄活动。就这样,原来各拍各的一群人借助网络走到了一起。 另外一个需要提及的人是张巍。29岁的张巍对胡同的着迷也缘起于2000年。那一年张巍一家搬离了东半壁街胡同的四合院,带走的只有老屋的那扇红松窗棂。“我当时看着它发呆,心想这么美的东西,就这么没了?那一瞬间,我决定要做点儿事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点儿什么。” 从那时起,他便背起相机,走进老胡同、四合院,为它们的“有生之年”留下印记;那一年他创建了专门介绍老北京风俗、景点和胡同知识的“老北京网”,成为一群“老北京迷”的“掌柜”。2004年,网站开通了论坛,现在会员已达到4300人。张巍为此付出了太多,网站创办后的第三年,他辞去了稳定的工作,以胡同为事业。“北京的变化太快,业余时间已经不够用了,当你停下一两天后,就会发现某一处胡同或者四合院可能已经消失了。”“保护胡同,我想我会做一辈子,而且这是我最割舍不了的事情。”张巍说。 建立北京世俗生活档案 有资料显示,现在人们看到的有关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照片绝大多数是由外国人拍摄的,整个20世纪,由中国人自己有系统地对北京城进行全方位拍摄与文字记录还是空白。“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拍摄工作,就是要为北京建立世俗档案。”张金起说,目前老北京最有价值的胡同已不足原有的30%。如果我们再不有系统地拍摄与记录,几年之后,我们的后代可能就连个影子也看不到了。 张金起认为,在所有的记录手段中只有照片最为真实。“我们没有更多想从什么角度拍才让它显出建筑意义上的美,有的照片看起来还是透出了它美的那一面,那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我们更多的是想在它消失之后,我们的后人怎样从这些图像中读解从而还原它”。 以这个想法作为出发点,“拍记队”不但拍老北京的整体也拍它的细部,读者可以通过镜头找到那些细部,如门楼、楼梯、扶手、雕花、罩棚并从中体会到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情。对于一切现实中的存在物都不加干涉是他们的一个拍摄原则,所以镜头中虽显零乱,但这就是21世纪初期北京平民的现实生活态。 目前,“老北京拍记队”正在想尽各种办法记录与保卫老北京,他们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胡同资料与摄影的基本知识培训,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对公益性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保护。”张金起说。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1.06943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