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报坛双杰邵飘萍与林白水最后的遗迹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光中

■昔日的林白水故居与棉花头条

■摄影供图/陈光中

■魏染胡同30号的老灯座

■白水故居的屋瓦,今已不存(2001年)

■白水故居的门墩,今已不存(2001年)

■魏染胡同30号素描

陈光中

注:图中浅色虚线部分的胡同及老建筑均已不存。
  从魏染胡同到棉花头条———

  今年是邵飘萍与林白水遇难80周年,而4月26日是邵飘萍遇难80周年纪念日

  ■历史背景

  1926年4月,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在此之前,邵飘萍曾坚决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龄倒戈反抗奉系军阀的行动,反对张作霖的“讨赤”主张,斥责张的亲日行径。冯玉祥赞道:“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为封住邵飘萍的口,张作霖曾汇款三十万元,企图进行收买,邵飘萍不仅当即退回,还继续对张作霖进行揭露,如此,他自然会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因此冯玉祥在自己的军队撤出京城前夕,曾三次派人劝他随军撤退。但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邵飘萍不愿离开自己的阵地。4月18日,奉军开进京城,发布告示,宣称凡“宣传共产、鼓吹赤化,不分首从一律除以死刑”。邵飘萍勉强听从亲友的劝告,暂避苏联使馆。此时,一个名叫张翰举的“朋友”被军阀收买,骗他说风头已过、不会再有危险。4月24日,邵飘萍回报馆料理事务,在返回时,被埋伏在魏染胡同南口的军警拘捕。

  但林白水依然保持着“威武不能淫”的气概,斥骂奉军为“洪水猛兽”。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抨击吴佩孚“性颇执拗,头脑简单,不谙政治,思想陈腐,意见执滞”,“中央政治,若长在吴大帅指挥之下,恐终须弄得一团糟。”他讥讽依附于军阀张宗昌幕下号称“智囊”的潘复为“肾囊”:“有类于肾囊之累赘,终日悬挂于腿间也。此君热心做官,热心刮地皮,因是有口皆碑……”此文一发,当即惹来祸端。

  8月6日凌晨一时许,宪兵包围报馆,将林白水拥上汽车,疾驶而去。

  当家人和朋友们以为林白水已经被杀的时候,他正在宪兵司令部里接受审讯。林白水知道求生无望,倒也坦然,只是索求纸笔,写下一封遗书:“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我生平不作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

  ■前门外三井胡同邵飘萍创业之地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京报》,馆址在前门外三井胡同;1921年因扩充业务,迁至琉璃厂小沙土园。在邵飘萍的领导下,《京报》始终以思想激进而著称。他曾手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办公室内,以激励报社同仁。

  1919年“五四”运动时,邵飘萍怀着满腔爱国义愤,积极参加运动。5月3日晚上,北大学生在法科大礼堂召开大会,邵飘萍首先发言,介绍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遭到挫折的原因与经过,号召爱国学生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当天夜里,他又赶回报馆,连夜撰写新闻与评论,于“五四”当天在《京报》上发表。此后,他又在《京报》上设置大块专栏,揭露当局的卖国罪行。他的举动触怒了段祺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邵飘萍化装成工人逃到天津,后来被迫再次流亡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祺瑞政府倒台,邵飘萍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复刊后,出过“列宁专刊”和“马克思纪念特刊”,介绍社会主义理论。《京报》堪称当时京城名报,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它的副刊之多,也是与众不同的。其中由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是旧中国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而由鲁迅主编的副刊《莽原》,更为《京报》增色不少。

  1925年春,邵飘萍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京报》为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做了许多工作。邵飘萍还以《京报》为论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和“五卅”、“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

  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邵飘萍正在京报馆内,听得消息,立即增派记者赶赴现场,他自己则亲自采访有关方面权威人士,以求掌握第一手材料。第二天,《京报》便刊载了长篇报道《国民拥护国权大流血──八国通牒之大反响》,全面揭露反动政府公然屠杀爱国群众的真相。此后,更是发表了大量文章,强烈谴责反动派的卑劣行径。邵飘萍何曾想到,不过一个多月以后,他自己也血溅黄沙,倒在反动军阀的枪口下!   ■魏染胡同30号

  如今邵飘萍故居所在的京报馆旧址的门牌是魏染胡同30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式样别致的小楼虽然经过了81年的风雨,外观仍保存得基本完好。

  1925年春,邵飘萍在宣武门外魏染胡同筹建新的报社楼房,当年10月26日时值重阳佳节,京报社迁入新址。报馆办公楼坐东朝西,是一座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临街立面用西洋式砖壁柱装饰,大门处有古典柱式门廊,在胡同中的一片平房中显得十分突出。楼门上方中央镌刻着“京报馆”三个字,是邵飘萍亲手所书。楼上楼下共有十几个房间,楼下是传达室、营业部,楼上是编辑部、经理室等。楼后有一个四合院,是邵飘萍及其家眷的住宅,正房为生活住房,西厢房是邵飘萍的书房兼办公室。

  为祝贺乔迁,邵飘萍特地制作了印有报馆新址照片的明信片,亲自签名,送给各界友人留念。按旧历算,再过几天就是他40岁寿辰,亲友闹着贺寿,于是在新报馆后面的院子里搭起了戏台,请京剧名班富连成唱了一天戏。这是邵飘萍一生中唯一一次寿庆,也是他所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邵飘萍其人

  邵飘萍于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原名新成,又名振青。20岁时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在学校时,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鼓吹改革维新的书籍和报纸,深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并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他从这时开始进入新闻界。

  1909年邵飘萍毕业,到金华中学堂教书。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辞去教职,到杭州参与主办《汉民日报》,先后任编辑、主编,经常撰文评论时政。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飘萍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大学读书。在那里,他与几位朋友发起组织了东京通讯社,为国内报纸撰写新闻报道,后回国加入倒袁斗争。袁世凯暴病身亡后,邵飘萍应上海《申报》之邀,担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阀的丑行。

  由报社特派固定的驻外地记者,在中国还是从无先例的。邵飘萍曾经创造了不少“中国第一”: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是邵飘萍最早向国内及时提供报道,予以揭露;1918年7月,他在北平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通讯社──新闻编译社;为了采访方便,邵飘萍专门配备了汽车,是第一个使用自备汽车采访的中国记者;他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开讲新闻采访课,并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等,当时在北大聆听邵飘萍讲课的学生当中,有许多后来成为十分著名的人物,如毛泽东、高君宇、罗章龙、谭平山、陈公博等等。

  现在,尽管邵飘萍故居楼内同后面的院子一样,住有许多居民,较为杂乱,但从那建筑本身的许多细微之处,还可依稀辨认旧时的模样:陈旧的楼梯踏板已磨出了深深的凹槽,大门上方的栅格积满尘土,却还支撑着一支造型简朴的电灯座。当年,想必它每晚都会忠实地照亮那被踩得吱吱作响的楼梯,为值夜班的编辑们提供一缕光明。

  ■林白水与棉花头条1号

  自京报馆所在的魏染胡同南口出来西行不远,原先有好几条以“棉花某条”命名的胡同。其中的棉花头条1号,是林白水创办的《社会日报》社址。   林白水被捕时所在的棉花头条1号,既是《社会日报》报馆所在地,也是他的家。这是一个很小的两进四合院,前院为报馆的办公处所,后院是家属住的地方。2001年我去采访,看到院里住了六七户人家,东、西厢房前面各搭出来一排简陋的屋子,使院子显得十分狭窄。

  出院门,东面拐角处是一个很小的食品店,店主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经询问得知,他这个小店的房子,是以前的报馆“车库”,不过不是用来存放汽车,而是放人力车的。至于棉花头条的后院,则已经在东墙另开院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院子。那院子的门牌是四川营胡同13号。从13号的院门进去,可以看到原先通往前院的穿堂已经被堵上了。这个院子也不大,只有正房和东、西厢房,院子的南面,就是前院的后墙。

  两年后我再去,惊愕地发现,包括棉花头条在内的一大片胡同已被夷为平地,林白水故居就此永远消失了!

  几年前,我曾采访过一位姓段的老人,据他叙述,当年他父亲在棉花头条2号开了一家店铺,叫“德隆号”,大门与《社会日报》报馆的院门仅有咫尺之遥。1926年他才6岁多,8月6日凌晨,忽听见外面人声嘈杂,还有汽车的声音,很是好奇,本想出去看看,但胡同里满是士兵,他家的大门也被拦住,不许出入。他和12岁的哥哥从门上的窟窿往外看,只见林白水被士兵从对面的院子里押出来带走了。第二天,便听说被军阀枪毙了。时隔多年,居然还能寻访到一位目击者,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欣慰的事情。

  ■林白水执著的一生

  林白水是福建闽侯人,出生于1874年1月17日,原名“獬”,字少泉,后改名万里。“白水”这名字想来是从他的字“少泉”的“泉”拆分得来的。据说他从40岁时始用此名,将“泉”字身首分割各为一字,有“愿以身殉所办之报”的含义。谁曾想此意后来终成现实!

  1901年6月,他担任了刚刚创办的《杭州白话报》主笔;后来与蔡元培等人创办“爱国女学校”、创建“中国教育会”、成立“爱国学社”、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积极鼓动革命。就在《俄事警闻》出版的同时,林白水独自创办了《中国白话报》,报纸的所有文章几乎都是他自己写的,笔锋极其犀利。

  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的时候,林白水发表了一首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这副对联,堪称字字辛辣、句句绝妙,一时广为传诵。

  林白水还曾参与刺杀原广西巡抚王之春,因行动失败而东渡日本,参加了孙中山成立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他进入政界,然而难以忍受官场的黑暗腐败,辞去官职,重返报业,于1916年创办《公言报》,1921年又创办《新社会报》……他对反动军阀和贪官污吏的无情鞭挞,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有时报馆被砸、有时自己被无理监禁。

  1922年春,《新社会报》因攻击吴佩孚,横遭封闭。林白水索性把报名改为《社会日报》,并发表社论说:“自今伊始,斩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然,所以自刑也。”但其文风依然不改。

  本期“悠客”出场:作家陈光中

  1949年生于大连,1966年随父母迁京,后到陕北插队。当过养路工,上过大学,作过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维修工程师。写过一本《计算机维护七日通》,似乎注定是块搞技术的料,却在不惑之年改行当了文字编辑。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1~8册,还有刚出版的长篇传记《侯仁之》。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漂泊十数年,最终回到北京。虽然此前只在这座城市呆过短短三年,却已认同为故乡。记得刚回来的那些天,常在傍晚下班后伫立街头,看着那马路上闪烁着各色灯光似航船般往来穿梭的车辆,眼中总有热泪涌出。那种回家的感觉,无法言传。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骑上一辆破车,走街串巷钻胡同,想把这京城看个遍。最伤心的是这些年拆得太狠,老城风韵多有不存。于是赶紧写: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以示今人、以留后人。名人故居是我最先找到的写作切入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5:34 , Processed in 1.08288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