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这口钟,历尽劫难却毫无破损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邵靖

    上一期我们探访了北京的鼓楼,这一期就该轮到钟楼了。钟鼓楼共同构成了老北京过往的生活,自然是缺一不可,它们同样饱经风霜,都没有华丽的外表,谈不上象征,也谈不上骄傲。如果没什么由头,不知道要历数多少名胜才能数到这里,可是一旦提起来,马上又感觉很熟悉,就好比和你比邻数年的一栋小办公楼,有一种说不清的亲切。

  古老,马可·波罗游记就有记载

  元人始建鼓楼的时候,并没刻意为置钟在它后面修楼。当时从忽必烈造白塔寺开始,元朝每一代皇帝必承修庙之遗风,到了忽必烈的孙子成宗,花了许多年的工夫才修建了一座规模浩大的寺院——万宁寺。万宁寺是元大都最重要的一个城市标志,据说里面曾供着一尊极其丑怪的佛像,元成宗的皇后只看了一面就恨之入骨,下令用手帕蒙住其头,后来干脆叫人把它砸毁了。可能正是这位皇后的过激行为触怒了神佛,万宁寺如同元朝一般很快在战火中衰败。我听说钟楼东面的草场胡同里有寺院残址,现今已做普通民院,门口还修了座公厕。
  据考证,钟楼所在的地方那时候正是万宁寺的中心阁,也就是供奉元成宗的地方,其西十五步为中心台,是元大都的中心点。中心阁内悬钟,故称钟楼,马可·波罗那部日后招来欧洲群狼的游记里就明确记载:钟楼每晚撞钟定更,人们就不许再出家门了。估计那时候北京的社会治安很好搞,没有夜生活。

   坎坷,民国时沦为三流电影院

  小时候我经常把钟楼和德胜门城楼以及古观象台三者搞混,现在想想三者相同之处只有一个——都是砖石结构的小楼。
  明永乐年间,在中心阁的旧址上正式修建了钟楼,不过那时候钟楼和鼓楼一样为木结构,而且很快就被天雷地火摧毁了,只留下那口谁也偷不走的超级大钟。一晃三百年,到了乾隆掌权的时候,他不知为何偏爱上这个二层小楼,乾隆认为钟楼是紫禁城的后卫,那口大钟则是中国的皇钟。于是“柱棁榱题,悉制以石”,不仅责令重建,而且第一次采用砖石砌筑钟楼,从此令钟楼消除了火患。喜欢到处舞文弄墨的乾隆帝当然也不忘洋洋洒洒写上一篇大稿供后人垂范,现今钟楼大门口就立有御制碑,上刻着乾隆的这篇表功记。
  钟楼自打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没有鼓楼的好命。不说乾隆以前三百年残体无人问津,就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鼓楼位于几条重要马路的交会处,楼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从古至今都是街市的标志性建筑,宛如一位披着光鲜的铠甲每天准时站岗的老兵。而位于鼓楼正北100米处的钟楼更像一个深居在老北京灰墙青瓦的四合院里的布衣隐士,干同样的活,受不同的待遇。比如民国时期,鼓楼告老退休光荣成为当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明耻楼,钟楼却被改为通俗电影院,据说因为营业不佳,时演时辍,后来干脆辟成了自由市场。

  坚实,八国联军拿它无可奈何

  虽然远不如鼓楼院落大气,但是因为紧邻民房,钟楼显得清雅幽静,有种超然于世的感觉。
  钟楼院落现在北边被围墙封死,除正对鼓楼的南大门外,东、西还有小院门,东门直接开在了胡同里,午后金色的阳光照在胡同的马路上,和钟楼掩映出的阴影形成强烈对比,从我所在的底座东侧上望过去很美。鼓楼一层目前已关闭,偶尔承办些展览,而钟楼一层现为一茶室,从大门走上底座就是。
  钟楼的票价比鼓楼便宜,但是楼梯比鼓楼还高。我听说钟楼在建国后分别被教育部门和军事部门当做办公地,因为勤用勤修,楼梯石阶反而没有鼓楼那么陡滑,易于攀爬,只是没有扶手。
  上到二楼,喘了好一会儿粗气,抬眼就看见了那口传说中的古钟之王——永乐铜钟。这口大钟重63吨,以响铜铸成,声音纯厚绵长,“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内力”可谓奇高。传说为造此钟,美丽的姑娘华仙舍身跳入熔炉,这才升够炉温铸得绝世奇钟。后人为纪念她,称她为“铸钟娘娘”,并在钟楼附近建了金炉娘娘庙,现已无存。不过老北京人对“铸钟娘娘”似乎没什么好感,总觉得风雨之夕钟声诡异,“铸钟娘娘”反而成了孩子们害怕的鬼怪。
  可能特意为了营造历史感,大铜钟的灰尘看上去很久没人打扫了,估计得挂着个十来斤重的土,我虽然很想偷着敲上一敲,但是一来够不着,二来怕引发沙尘暴,于是悻悻作罢。其实明朝开始用钟楼报时的时候用的并不是这口钟,那是口25吨重的铁钟,因为声音不够响亮被大铜钟替换,现妥善保存于大钟寺。
  其实八国联军既然破坏了鼓楼,又怎会放过它的邻居,只不过扛不动大钟罢了。正因为钟楼大钟的巨大坚固,几百年来任世事动荡,竟然没有损破。上世纪80年代整修因地震而损坏的钟楼的时候,在其东北面的墙上发现了一个叫梅地诺的意大利侵略者随八国联军侵华时留下的刻字,可惜我没有找到这份遗臭万年的签名档,不知还在不在。

  管用,老北京人天天靠它报时

  钟楼和鼓楼不同,钟声之所以比鼓声悠长动听得多,就因为钟楼建筑非常注重传声系统。整个二楼只有一条围绕大钟的甬道,四周筑有城垛,每面各有一座拱门通楼外全汉白玉护栏的窄小天台,二楼所有窗户均是罕见的石雕窗,相当精致科学。
  可惜现在天台已经不让游客进入,我看到外面确实已经被踩踏得坑洼不平,而站在拱门向外张望,强风疾灌,滋味不太好受。因为甬道并非首尾相接,所以很多导游懒得顶着寒风在里面来回折返,只在楼梯口处讲解一番即了。其实在另一侧有关于古时击鼓鸣钟报时之法的详解,个人以为是非常有趣的传统知识,比如常说“三更半夜”,三更到底是几点,恐怕能答对的人还真不会太多。
  古人把夜晚划为五更,每更次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俩小时。19点到21点叫定更,21点到23点叫二更,23点到凌晨1点叫三更——就是所谓夜半子时,以此类推到第二天早晨5点叫五更,又叫亮更。这些东西对现代人生活当然用处不大,但是我觉得立志写武侠小说的朋友动笔之前还是应该先行恶补一番,以免笔下人物到五更天才出来谋刺。
  钟楼使用的次数按说比鼓楼多,因为除了定更和亮更先击鼓、后撞钟以外,二更到四更只撞钟。古时候人们早睡早起,哪像现在朝九晚五。比如皇帝大臣,五更早朝,大概早晨七点多就完事了,白天随便逍遥快活。到了定更时分,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这叫净街,意思说都回家赶紧睡觉去。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就是这样两座并不张扬的建筑,不知不觉,相互默契着走过了整整七百年。无从考证钟鼓楼的存在具体给过古人什么样的实惠,也想不出钟鼓楼能够改变谁的命运。
  耳边似乎响起了何勇的那首歌: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它的脸,你的声音我听不见,现在是太吵太乱……
  
钟楼简介
  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部,鼓楼正北100米处。始建于元代中期,略晚于鼓楼,原为万宁寺中心阁,木结构,1747年历时两年将其改建为单体砖石结构的重檐歇山顶建筑。钟楼通高47.95米,楼体高33米,占地约6000平方米,内立八角形木框钟架,悬挂一口明永乐年间铸制的巨大铜钟,清乾隆以后和鼓楼一起成为京城报时中心,民国以后作为民用设施或政府部门办公地。
  
乘车路线
  乘公交车107、815鼓楼站下车,过鼓楼即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5 04:06 , Processed in 1.10275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