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史学票友”的历史之旅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房伟

    陈寅恪先生自谓“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汪荣祖在其评传里猜测:先生或因家世之故,有所回避,雅不欲以晚清史为学术研究的主题。后来在石泉的书里才看到了确实的答案。1944年陈寅恪先生因眼疾而住院时,石泉常陪伴左右,并与之彻夜长谈,被告知:“其实我对晚清历史一直是很注意的,不过我自己不能作这方面的研究,认真作,就容易动感情,那样,看问题就不客观了,所以我不作。”所以,治史之专业学者往往是尽量避免主观感情因素的干扰。但若不是以史为职业,而是以史为爱好的业余学者或许就不必拘泥,反而可以写出历史内外的丰富层次来。自谦为“史学票友”的姜鸣先生的这部《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正是如此,不仅有史学著作的厚重深邃,亦有散文作品的性灵飘逸,更有历史与现实观照而生出的诸多杂感。且若不是凝聚了作者最真挚而深沉的思考和感悟,也断不会如此引人入胜与发人深思。
    自1840年鸦片战争硝烟燃起始,至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终,这72年常被称为晚清,故而有“晚清七十年”一说。而正是19世纪中叶以降,中华民族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大清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历史风雨中摇摇欲坠,而为保祖宗之基业,为扬民族之雄威,姜鸣笔下的这些“历史亡灵”方才争相登场,好不热闹。然而形势逼人,无论是洋务派,还是康党与革命党,留给后人的背影却都苍凉与无奈。当姜鸣以一个好史学的游客踏上他们“曾经争执过的土地上”,去寻访时,便生出了不少感慨与情愫:“那些写在书中的名字,仿佛都站立了起来,化作一个个长袍马褂,顶戴花翎的血肉之躯”。恭亲王之命运不济,李鸿章之回天无力,翁同騄之清流误国,康南海之雄才伟略与急功近利,在作者的笔下都被描述得恰到好处,让人击节。

    如果说写晚清政局之诸位政要尚是茅海建教授之谓“发旧思”的话,那作者走访军机处、漫步西堤、徜徉紫禁城、细品仿膳而阐发之幽思,就可谓“生新意”了,而考证出康有为自我吹嘘的“公车上书”事件其实并不存在,又花四年时间考证出大克鼎的出土时间等等,则尤显功力。作者自称“史学票友”,也实在是太过谦虚了。在我看来他在书中对史学研究提出的一些建议与批评也同样是独到而中肯的。比如他认为研究军机大臣,尤其是研究政治决策行为的过程,是研究清史的一把钥匙,而很多学者却都忽视了;再如,作者感慨学者们常常忽视以往历史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残害”,也就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于政治决策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是独具慧眼的。

    《天公不语对枯棋》好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姜鸣在书中也讲了好多“苦涩的幽默”,读起来令人无奈。当年在慈禧居住的西苑内修建了一条小铁路,法国商人还提供了机车与车厢,这些令慈禧、光绪及诸位大臣大开眼界,而可笑的是,慈禧讨厌宫闱之中火车太过喧哗,所以不用列车头牵引,反而让诸太监拉着在铁轨上行进,作者感喟这“堪称世界铁路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到后来以昆明湖练习海军为由欲盖弥彰地修建颐和园,以至那批海军士官生做了慈禧荡舟时的奴才差役,就一点都不让人惊奇了。

    最后值得多写一笔的是,该书的插图甚为精彩。特别是其中的北京街坊简图,不仅能使读者一窥老北京的苍茫历史与变迁,同时也不失为读者到北京访古探幽的一份指南;另外作者自己拍摄的一些照片,则在宏大叙事的庄重里渗入了一个“史学票友”努力回到历史的现场,去体味那段昏黑摇曳岁月的才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4 , Processed in 1.07307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