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鱼口内,南孝顺胡同北口路西,有一座二层八角的转角楼,虽然老态龙钟,现在还顽强地挺立在那里。漆色早已经斑驳脱落,木料也沧桑得皱纹纵横,年头老得起码是祖爷爷辈的了。 这座转角小楼,我从小就见过它,那时候什么样儿,现在还是什么样儿,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受到致命的破坏。这样老式的建筑,保存得这样完整,在这一条街上,算是不容易了。只要看看它东边一点儿的大众剧院和正明斋,早已经是面目皆非,惨不忍睹;更不用说长春堂了,已经被拆得连一点儿影子都没有了。这座转角小楼的存在,真算是万幸。 这座转角楼是老北京有名的金糕店泰兴号,最早开张在清末,是家老字号,因为掌柜的姓张,人们都管这家老店叫做金糕张,就像豆汁丁、爆肚冯、羊头李等一样,人们都愿意把他们的姓氏放在买卖的后面,这是老北京的一种风俗吧,像是一种昵称,叫得顺嘴,叫得比他们的店名还显得亲切。 金糕就是山楂糕,现在还有卖的,现在吃的果丹皮、山楂片之类的山楂制品,都是它的变种,只不过那时候真的是讲究质量和信誉,没有像现在敢把烂山楂再加上化工色素去糊弄人。当年慈禧太后爱吃这一口,专门派人出宫到金糕张这里买山楂糕。金糕张一看是皇宫里来人,又是老佛爷要吃,哪儿敢怠慢,赶紧连夜精心制作,进贡给老佛爷。老佛爷果然爱吃,连连称赞,只是觉得山楂糕这名字不雅,赐其名为金糕。有时候,你还真得佩服老佛爷,一个金字,点石成金,好家伙,这玩意儿如金子一般,一下子抬高了它和泰兴号的地位。据说,泰兴号的生意一时间特别兴隆,四城的人前来买金糕的很多,算是现在的名人效应吧,老佛爷成了泰兴号的一块最大的广告。当时还有人专门给它送了一块匾额,上书“泰兴号金糕张”六个大字,成为鲜鱼口一块醒目的招牌。 老北京的金糕店,最出名的有两家,一是鲜鱼口的泰兴号,一是大兴的富川斋。两家特点不一样,做山楂糕,都是在山楂成熟后的秋天做,泰兴号的金糕做时加白矾,金糕颜色殷红,明光透亮,但一般放不过伏天;富川斋的金糕做时不加白矾,金糕色泽金黄,能一直吃到过伏天。泰兴号和富川斋的掌柜的都姓张,但人们只把泰兴号叫做金糕张,这样说,不是说人家富川斋的金糕做得比泰兴号差到哪儿去了,而是说明人靠衣裳马靠鞍,生意也得靠人抬,泰兴色沾了老佛爷的光,名人经济,从清末就有,生气不得。 老北京人爱吃金糕,认为它消食清火。不过,我小时候吃这玩意儿,还是比较金贵的,一般穷人家是要等到过年才买一点儿金糕,主要是和白菜心再加点儿白糖拌在一起,红白相映,酸甜爽口,作为一道凉菜吃。卖金糕的用一把很长很细的刀子,切下一块,上秤一约,用一种叫做半透明的江米纸包好给你,这种江米纸可以吃。 如今,金糕张这座小楼,破旧不堪,几经转手,像是一个为生计所迫而不得不嫁了好几次人的老女人,显得是那么的无奈,人老珠黄一般,出租给别人卖一些零七碎八的东西,潦倒到如此地步。然而,毕竟它的小楼全须全尾的还在,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鲜鱼口一条街,老店铺颇多,但除天兴居、兴华园和便宜坊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其他许多店铺已经彻底没有了。金糕张这座二层小楼,物以稀为贵,就显得那么珍贵。重建这条老街,恢复鲜鱼口的历史风貌,它将是一块活化石,那些后建的店铺,哪怕是按照原来的图纸或照片,仿旧建得跟真的一样,也无法赶得上它。许多历史的记忆、岁月的肌理、风尘的瘢痕、传说的演绎,都沧桑记录在那座转角小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