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安门图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成为国徽的一部分。我们的绿游也是靠古建筑顶大梁。可以说我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绝大部分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有些省市级、区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处境就差多了。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就更少了。记载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古建筑随时有被拆除的危险。 好的建筑起码能存一千多年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甚至学术界都有一个错误观点,就是我国古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砖木结构不易存世太久。大家都有很充足的理由。木结构怕潮湿,易于腐朽,木结构怕火,容易损坏等等,而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很少留存。片瓦不存了怎能说木结构牢固呢?理由似乎很充分。然而,历史上的古建筑大多在朝代更替中毁于一旦,而毁于雷电及自然损害的只是一小部分。幸存下来的也大多在人们的欣喜中拆了盖成新的。升官了,要盖更大更豪华的房子;发财了,也要盖更大更豪华的房子。而这些大都是在拆毁老房子的前题下完成的。由此看来,木结构建筑不是本身牢固不牢固的问题,而是我们根本就没给它颐养天年的机会。我们就以历史上古建筑命运最好的清代为例看一看,清王朝在取得天下之后,没有效仿以往改朝换代时焚毁前朝宫殿以煞王气的作法,而是完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北京城及坛庙、陵墓等。然而,我们从顺治五年(1648年)的“原房拆去另盖”的上谕中可以看到,古建筑还是没逃出被拆的命运。于是,我们在北京能见到的明代建筑也极少。但无论如何清朝把古都的结构和布局完整的保留下来了。 古建筑能存世多久呢?恐怕没多少人能说清。大家都会笼统地说存不了多久,于是以讹传讹,长此以往,成了我们拆房子最充分的理由。那么,木结构建筑到能存多久呢?可以说,好得建筑起码能存世一千多年。空口无凭,有实物为证。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至今一千多年,木料犹新。还有山西芮城的五龙庙正殿、山西平顺的大云院正殿等皆为唐朝作品。木结构建筑是否可以存世更久些呢?很难!不是木结构本身不行,而是人不容其存。自五世纪到九世纪,至少有三次对佛教的大迫害,其中第三次为发生在845年的唐武宗的“会昌灭法”,使当时全国的佛教寺庙几乎被扫荡一空。南禅寺正殿能逃过如此劫难着实不易。然而,佛教大兴也未必是好事,善男信女一多,就该重修大殿,再塑金身了,古建筑还是保不住。命运最好的宗教建筑尚且如此,宫殿建筑就更不用说了。不愿意保护古建筑的人,总强调木结构建筑保护的难度,说石建筑如何易保护。这不由使人想到前些年,电脑还没这么普及的时候,也有人说电脑不适合于汉字,因为汉字太多了,英语才有二十六个字母。时过境迁,这并没能成为消灭汉字的理由。古建筑也一样,如果我们总想让欧美给我们一套保护木结构建筑的方法,那就等着去吧。
北京的建筑是一个整体
在《图说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指出:“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对于一切国粹都失去了信心。他们的审美标准全被搅乱了:古老的被抛弃了,对于新的即西方的,却又茫然无所知。佛教和道教被斥为纯粹的迷信,而且,不无理由地被视为使中国人停滞的原因之一。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观念。许多庙宇被没收并改做俗用,被反对传统的官员们用做学校、办公室、谷仓,甚至成了兵营、军火库和收容所。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些房子被改建以适应其新功用;而最坏的,这些倒霉的建筑物竟成了毫无纪律、薪饷不足的大兵们任意糟蹋的牺牲品,他们由于缺少燃料,常把一切可拆的部件——槅扇、门、窗、栏杆,甚至斗栱都拆下来烧火做饭。” “直到二十年代后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建筑艺术的重要性决不低于其书法和绘画。”“有一批到西方学习建筑技术的中国留学生回到了国内,他们认识到建筑不仅是一些砖头和木料而已,它是一门艺术,是民族和时代的表征,是一种文化遗产。于是,知识阶层过去对于‘匠作之事’的轻视态度,逐渐转变为赞赏和钦佩。但是要想使地方当局也获得这种认识,可不是容易的事,而保护古迹却有赖于这些人。在那些无知者和漠不关心者手中,中国的古建筑仍在不断地遭到破坏。”这是梁思成先生五十多年前的箸作,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些肆意破坏文物的行为已经不见了。然而,在一些人的脑子里,仍把古建筑和封建、落后联系在一起。现在,不能说我们的官员没有文化,其中,绝大部分都有学历。但因我们长期蔑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一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遭破坏而觉得可惜的人不多。令人欣慰的是,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人越来越多。改变更多人的观念毕竟是最难的。然而也是充满希望的。 北京的建筑是一个整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把它当一个整体来看。今天拆点,明天拆点,以致到如今的整片拆除。我们现在只觉得文物保护单位应当保留,其它古迹似乎都可以随便拆除。这是和国际宪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指出:“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表现。”“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构成人类的记忆。”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盲人摸象”,摸着腿的人说象似一个柱子,摸着肚子的人说象似一堵墙。如果我们也把北京的建筑比作一个大象的话,故宫等文物保护单位就是象牙,可象并不是全身长满了象牙,尽管象牙最贵重,只这样介绍大象则是唬人。象体虽然看着平凡,但它是活力的基础,也是它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之一。如果我们一会儿给象身上贴块虎皮,一会儿往象身上插些孔雀毛,那还是大象吗?了解大象就是要了解这一物种特有的真实性,而不是以偏盖全。象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应该考虑整体保护,只零星的保一些小片,将使这一古城失掉大量的、真实的历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