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雷雹雾霾 近50年来成家常客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陶颖 曹坤

    半个世纪以来雷击京城次数涨了10倍 年均雹灾达到8.23天

  据气象资料统计:半个世纪以来雷击京城次数涨了10倍 年均雹灾达到8.23天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上世纪50年代,京城每5年平均发生雷击灾害只有0.8次;而到2000年时,这一数字增加到12.6次。半个世纪以来,雷击袭北京的次数涨了10倍。此外北京雹灾在730年间也翻了7番,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年均雹灾达到了8.23天。

   气象资料还表明,到了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和工业发展,污染物附着在水汽上囤积形成霾的天气越发明显。

  天气篇之雷击

  北京50年之间遭雷击涨10倍

  古代的雷击灾害记载中,故宫备受其害。

  最早的故宫雷击事件发生在明永乐年间。1421年有记载,四月,故宫因遭雷击而发生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都被烧光,引起全国震惊。

  1557年,明嘉靖年间,一个夏日,重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再度因雷击发生火灾。大火烧到了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以及午门外的左右廊。

  当时,连皇帝也只能在文华殿上上朝。这次累计火灾损失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

  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人们打扫烧焦的灰烬就动用了军工三万多人,并征用了民间5000辆小车作为运载工具。

  而明万历年(1597年)的一次雷击,故宫皇极、中极、健极三殿被雷击中。当时的火甚至蔓延到了乾清宫、坤宁宫。为了重修三大殿,所需的楠木、杉木都要从湖广、四川、贵州转运,仅此一项,朝廷就花费了900多万两银子。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载,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北京地区共有24人被雷击死亡,31人受伤,平均每两年就有一个人遭雷击伤亡。

  而北京地区每年遭雷击的次数差异却很大。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生雷击次数最多的年份在1996年,达到23次;而最少的则全年没有一次雷击事故。

  上世纪70年代之后,全市的雷击次数呈现波动式增多的趋势。从每5年的平均数来看,到2000年的雷击事故平均为12.6次,与1956年的0.8次远不可同日而语。

  天气篇之雹灾

  730年间北京雹灾翻7番

  据市气象专家介绍,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球或冰块。历来北京的冰雹粒大多数像黄豆、蚕豆那么大,少数有鸡蛋般大,也有大得像碗口一样,但极少出现。

  古代至1948年,北京地区雹灾的记载比较少,大致平均5到8年有一次。最早的记载始于西晋,公元280年:“四月庚午,范阳国雨雹。”

  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各区县的雹灾记载数量大大增多。1949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有8天以上的冰雹。降雹日数最多的年份在1971年,达到47天;而最少的在1958年,只有4天。

  气象专家将各朝代出现冰雹的天数与该朝年数相比,计算出各代每年平均出现的雹灾日数。从中可以看出,最早元代(1271年)北京年均雹灾0.18天;而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已经达到8.23天。

  公元1271年至2000年雹灾表

  元代 年均0.18天 平均5.4年一遇

    明代 年均0.12天 平均8.1年一遇

    清代 年均0.16天 平均6.1年一遇

    民国 年均0.05天 平均18.5年一遇

    新中国成立后 年均8.23天 每年都有一遇

  天气篇之雾霾

  老北京雾天半数搀和霾

  要说古代北京历史的文字资料上,最早出现“雾”字的大约在金代。公元1165年,“十月,大雾昼晦。”之后,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献记载中,对雾的记述都非常少。

  近代对老北京雾天的记载难觅踪影,直到现代,才有了对大雾天气的数据说明。《北京志》中记载,北京地区全年雾日多年平均为3至22天。其中,城区、大兴、通州、朝阳、丰台等地区,最容易形成雾。坐落于大兴旧宫的南郊观象台,1980年记录的当年雾日达到51天,成为全市之冠。

  市气象专家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上世纪60年代,北京的雾天经历了一个“低潮期”。

  而70年代之后,雾天开始呈现抬头趋势。到了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和工业发展,城市污染物增加,污染物附着在水汽上囤积形成霾的天气越发明显。

  1951年至1980年,平均每年出现雾日为126天,霾有50天,平均有一半的雾天与霾搅和在一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56 , Processed in 1.08354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