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荷花市场与“烤肉季”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建功

面对着这镑刻着“荷花市场”四个字的古色古香的牌楼,真有上肢说不出的滋味儿

我不止一次从这什刹海畔走过,重温当年“荷花市场”的盛况,对这地方能否重建一个“荷花市场”,却从来也没有把过奢望

没有想到,“荷花市场”居然就这么忽然冒了出来

北京城里虽然有北海,有中南海,但那或是公园,或是禁区,而和平民生活紧密联系,可供城里的老百姓信步漫游的最大一片水域,就是什刹海了。有水便有绿,什刹海沿岸,或柳枝飘拂,或杨木参天,水中菡萏映日,飘香冉冉,更使“玻璃十顷,卷浪溶溶”的湖面平添了无穷魅力,很早以前就成为了北京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什刹海又分为前海和后海。后海清幽,沿岸有闻名的醇亲王府,还有广化寺、龙华寺等古刹,所谓“什刹海”,即因后海岸边古刹众多而得名。前海则因“地接喧市,游踪较便,裙屐争趋,咸集于斯”,愈发热闹起来。特别是清同治以后,市肆林立,酒旗当风,一到夏天,临湖搭棚品茗清谈者愈众。有位诗人不由得悲叹:“岁岁荷花娇不语,无端斗茗乱支棚;斜阳到处人如蚁,谁解芳心似水清?” 其实也是徒然悲叹而已,于民百姓在什刹海畔愈发玩得有滋有味儿。到了民国五年,索性有荷花市场兴建于前海西岸,此地便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城北百姓娱乐消遣的平民游乐场

据老北京们回忆,荷花市场的买卖了般从端阳起,至申元止,最繁盛的季节是夏季,特别是晚间,“长夏夕阳,火伞初敛,柳荫水曲,团扇风前”,荷花市场游人络绎不绝,或茶棚听书,或瓜摊品果,或围桌小酌,或聚首清音……市场上不仅有河鲜棚小吃棚冷食棚莲子粥棚,有果摊瓜摊书摊画摊古董摊,而且有书场相声场把式场杂耍场。有一首俗曲曾生动地唱出了人们当年逛“荷花市场”的感受:“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正好赏莲。男男女女人不断,听完大鼓书,再听‘十不闲’。逛河沿儿,果子摊儿全----西瓜香瓜杠口甜。冰儿镇的酸梅汤----打冰盏儿。买了把子莲蓬,转回家园……”

对在原址上恢复的“ 荷花市场”喜出望外的同时, 我当然不会对它有什么苛求,就像对白云观的庙会、妙峰山的香会不应该苛求一样。社会的变迁,风俗的移易,“一切照旧”己经不可能。譬如过去荷花市场的文化娱乐项目,真个开办,又能有多少观众?因此,能有这么一个地方,可邀上三五好友,择一晴夜,到水畔围坐,要几盘爆肚、杂碎等风味小吃,再小酌几杯,把酒临风,细
说旧京遗事,已算是别有情致。特别是在附近的湖畔,每晚都有自娱自乐的戏迷票友们引吭高唱,余音袅袅自湖面传来,更近乎昔日“荷花市场”神韵,大概是时下时垂的歌厅舞厅卡拉OK所无法替代的吧?

然而,“煞风景”的事也不是没有

譬如有那么几个摊位的小吃,卫生状况之差,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桌面上杯盘狼藉,似乎永无收拾的打算,服务员着装遍布油垢,似乎永无换洗的时日。莫非这杯盘狼藉也是古都风韵的一部分不成了?

他们知道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呢?若是不知道,为他们搭上那么漂亮的牌楼,又有什么用?

这种由毫无文化的人来参与文化事业的现象真是比比皆是。难怪中国的旅游胜地,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呆头呆脑的李白杜甫苏东坡塑像,难怪原本幽深神秘激人想象的溶洞,几乎每寸个都让人挂上了霓虹彩灯,被装点得类乎俗不可耐的歌舞厅……

呜呼,为保留旧京乃至中国文化的韵味,“ 文化意识” 恐怕起码是应该具备的。说到这儿,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就在这“荷花市场”起家的“烤肉季”,烤肉源自蒙古,今日本人烤肉,其名曰"成吉思汗"便是证明。一百多年前,“烤肉季"的创始人季德彩在荷花市场开始其烤肉生涯。多年来,在选肉、剔杂、刀工、作料上下了功夫,使“ 烤肉季”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字号。 过去北京有“南宛北季”之说,说的就是北京两家最著名的烤肉店。“南宛”即宣武门内的“烤肉宛”,今仍在,以烤牛肉驰名。“北季”,即“烤肉季”,以烤羊肉驰名。旧时烤肉,方式多保留古蛮之风:一口铁锅,上置铁条炙子,锅内燃以松柴柏木,食者把肉片置之炙子上翻烤,变色后蘸葱末、香菜末、卤虾油、酱油、料酒配成的作料,其仪类乎“涮羊肉”,其味又不同于涮羊肉,更带有一种松柏木的烤香。如今,“烤肉季”仍离荷花市场不远,沿什刹海湖岸东行,走到银锭桥边,便可找到。然而,古色古香的建筑虽存,人其内,铁锅、炙子、柴火,脚蹬条凳的“烤姿”全然不见----当今的“烤肉季”,己不必顾客自烤自食,而统一由厨师“疱代”也,是幸是憾?这还叫“烤肉季”吗?“烤肉”不过是它的一个菜名,其他恐怕己和一般的菜馆无异。或许是我过于传统,全然不顾现代文明的进程?在现代文明更发达的日本,我是去吃过类乎烤肉的“成吉思汗”的,装修豪华的店堂里,挂着一副一副铜马橙,渲染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二口微凸的铁板,置之炉上,任君自烤自品。就在这氛围中,你既品尝了佳肴,也品尝了文化

有人说,这和我们对文物保护的漫不经心一样,中国人因其文化根基之深厚,对一切和历史有关的东西,似乎都有些漫不经心起来

真的是这样吗?还是恰恰因为我们如此的“阿Q ”,己经“一不留神”,变成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2 05:25 , Processed in 1.13490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