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来直隶总督署变迁史 曾经的直隶总督署成了现在的博物馆,大门自有一种威严 曾为总督及其家人的起居之所,如今门前开满了海棠花 本版文图/记者姚奕 有官就有衙,清代设立直隶总督一职后不久,就在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修建了直隶总督署。 从雍正七年到宣统三年的180多年间,它历经清代八帝,一直是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构。由于直隶省拱卫京师的重要地位,其总督都由朝中重臣担任。直隶总督坐镇于此,许多重大历史相关事件在此发生。 这座衙署,见证了无数官员的宦海沉浮和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的说法。 带着寻找历史的期待,记者探访了这座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省级衙署。 记者探访 位于繁华市中心 黑门灰墙显肃穆 4月3日,记者来到直隶总督署,它门前一条宽阔的马路就是保定市繁华的裕华路。正值早晨上班的高峰,往来车辆和匆匆而过的行人,制造出都市特有的嘈杂声。 然而,走进总督署敞开的大门时,竖立的两根30多米高的旗杆,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的黑色大门,高高的灰色围墙,使得这座距离热闹马路只有十几米的建筑,传递出与眼前忙碌景象不同的宁静、肃穆气氛。 直隶总督署在清代是直隶的军政中心,民国以后,又先后被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河北政府等占用,作为行营、公署等使用。1990年11月,辟为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属典型北方衙署 至今保存最完整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的曾馆长告诉记者,现在的直隶总督署是清代八座总督衙署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与雍正初年建成时的总体面积、布局基本相同,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220余米,总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直隶总督署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四堂等。各路都是多进的四合院格局,类似于北京的故宫,构成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落。 由于这种建筑的特点,站在直隶总督署大门前,署内的仪门、牌坊、大堂院一目了然。 微风起时,院内旌旗飘扬。这里是总督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向北进入二堂则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待外来官员的地方,再向内的三堂、四堂两进院落是总督及其家人的起居之所,称为内宅。这里丁香、海棠、玉兰满院,花木扶疏,显示出与外宅迥然不同的生活气息。 未见大修的记录完整保存仍是谜 从雍正七年(1729年)修建至今,直隶总督署已经走过了27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过无数次战火的洗礼,历经沧桑。然而,作为一座保存如此完整的衙署,人们却至今未发现关于直隶总督署较大规模维修的记录。 曾馆长告诉记者,从1990年建立博物馆之后,馆内研究人员一直在查阅各种相关史料。她说:“我们也感到很奇怪,十几年来没有找到任何有关总督署修缮的记载。” 由于清代维修总督署这样的机构必须上报朝廷,博物馆特地派人前往北京查阅故宫保存的珍贵档案资料,但是在各种费用报销档案之中,也没有查到修缮直隶总督署的记载。所以,直隶总督署如何在历经战争、灾害后还能保持如此完整,目前历史没有给人们提供明确的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种解释是,直隶总督署因为一直是不同时期的军政首脑机关所在地,这在客观上使它得到了维修和维护,使它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历史瞬间·风光 总督受朝廷倚重 皇帝赐匾还赐幅 雍正九年,雍正皇帝亲笔题赠当时的直隶总督唐执玉一块匾额,上写“恪恭首牧”,意思是直隶处于王朝统治的中心,具有保卫京师、就近顾问之责,是疆臣之首,所以称之为“首牧”。 此外,还有乾隆赐唐执玉匾额,以及李鸿章七十大寿时慈禧和光绪所赐匾额对联等。 历史瞬间·耻辱 八国联军入侵 封疆大吏被斩 但并不是每一任总督都以风光收场,直隶总督署在见证光荣的同时,也见证了耻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当时的护理总督廷雍等遵守不作抵抗的命令,将保定驻军撤走,并派专人前往迎接八国联军。 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占领保定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并且将廷雍等人逮捕,并以纵容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为罪名将廷雍枭首示众。廷雍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在中国土地上杀害的职衔最高的封疆大吏。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7:12 , Processed in 1.08441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