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追寻故宫御花园内的火车之谜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光中

■御花园内的天一门西侧甬道上的火车图案

■御花园甬道上的火车头图案

■溥仪当“皇帝”时的玩具小火车

■“龙号”机车  ■摄影供图/陈光中
  文化背景

  御花园虽不大,却也是一步一景。尤其是那花石甬道,可谓琳琅满目、意趣横生。图案中除了寓意吉祥的花木禽兽之类,还能看到不少有故事、有情节的画面。不过,更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也许还是天一门西侧甬道上那组充满时代气息的图画:一列火车居然轰鸣着“开进”了这曾经与世隔绝的皇家御苑!

  火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代表性产物。这样一个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封建帝王的后花园里?它是产生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妨通过细细的观赏与分析,尝试着寻找揭开这些谜团的答案。

  本期悠客出场:作家陈光中

  1949年生于大连,1966年随父母迁京,后到陕北插队。当过养路工,上过大学,作过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维修工程师。写过一本《计算机维护七日通》,似乎注定是块搞技术的料,却在不惑之年改行当了文字编辑。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1~8册,还有刚出版的长篇传记《侯仁之》。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漂泊十数年,最终回到北京。虽然此前只在这座城市呆过短短三年,却已认同为故乡。记得刚回来的那些天,常在傍晚下班后伫立街头,看着那马路上闪烁着各色灯光似航船般往来穿梭的车辆,眼中总有热泪涌出。那种回家的感觉,无法言传。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骑上一辆破车,走街串巷钻胡同,想把这京城看个遍。最伤心的是这些年拆得太狠,老城风韵多有不存。于是赶紧写: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以示今人、以留后人。名人故居是我最先找到的写作切入点。

  御花园可算是紫禁城里一个特殊的去处。看多了那些金碧辉煌的殿阙、巍然耸立的宫墙,一进这绿树苍翠的庭院,顿觉满目清凉,心神为之一爽。

  御花园虽不大,却也是一步一景。尤其是那花石甬道蜿蜒纵横,各色图案嵌于其间,可谓琳琅满目、意趣横生。图案中除了寓意吉祥的花木禽兽之类,还能看到不少有故事、有情节的画面。比如“十二属相”、“关公斩将”、“书生赶考”等等,最有趣的当数“悍妇驯夫图”了:可怜巴巴的“气管炎”丈夫跪在搓板上,或顶板凳、或顶尿盆,受尽窝囊气,最后居然骑驴而逃,而手持菜刀擀面杖的老婆还在穷追不舍……

  不过,更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也许还是天一门西侧甬道上那组充满时代气息的图画:一列火车居然轰鸣着“开进”了这曾经与世隔绝的皇家御苑!

  火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代表性产物。这样一个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封建帝王的后花园里?它是产生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妨通过细细的观赏与分析,尝试着寻找揭开这些谜团的答案。

  ■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在宣武门

  说到火车,当然先得说铁路。中国铁路的诞生和发展远落后于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具体说来,第一条铁路是出现在北京。1865年,一个名叫杜兰德的英国人在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铺设了一条500米长的铁路,但马上就被清朝当局强令拆除了。所以,严格地说,这还不能算作实质意义上的铁路。11年后的1876年,英美合谋、由英国人出面,擅自在上海修筑了一条十多公里的吴淞铁路。清政府容不得外国势力的进入,可又得罪不起洋人,只得想了个蠢办法:花28.5万两白银把铁路买下来,然后干脆拆了拉倒!这条铁路尽管也很短命,却创造了两个第一:它是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还第一次使用了蒸汽机车。
  别看清政府在洋人面前硬不起来,对中国人却要蛮横得多。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为了解决煤炭运输问题,开平矿务局开始谋划修筑自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此事得到一些洋务派大臣的支持。但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对这些喷火冒烟的“洋家伙”充满了畏惧,朝廷时而同意、时而禁止,总之是横加阻挠,百般干扰。1881年,铁路好不容易修通了,却因为怕火车轰鸣会震动铁路沿线的皇陵,不允许使用机车牵引,只能用骡马拖拉列车,这可真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

  但是,唐胥铁路总算为中国铁路开了一个头,这是中国官督商办铁路的始端。自1882年开始,在这条铁路上终于开始使用蒸汽机车了。

  ■从中南海到北海之间———中国第一条皇家专用铁路:西苑铁路

  不过,别以为慈禧太后完全是一个只会闭关锁国、抗拒现代科学技术的封建老顽固,其实,在吃喝玩乐方面,她应算当时中国最时尚、最前卫的“时髦女郎”呢!玩照相、打电话、点电灯、乘火轮、坐汽车,那都是她很喜欢干的事情──这些可都是记录在案、有据可查的。比如她那辆豪华御用汽车,是1902年袁世凯献上的贡品,慈禧太后也因此而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家汽车拥有者”的“美誉”。

  而铁路和火车这两样被视为外国“奇技淫巧”的东西,到了爱玩洋物什的慈禧手里,自然也成了能解闷儿的玩意儿。当年,从中南海到北海之间,就曾经修了一条“西苑铁路”。

  那是唐胥铁路通车以后,洋务派大臣李鸿章为了说服慈禧支持兴办铁路,绞尽脑汁想了这么个主意。他借西苑三海拓建之机,专门从法国进口了一批特制的列车设备,以进贡的名义献给慈禧。这批设备包括一台火车头和6节乘客车厢,其中有1节上等豪华车厢、2节上等普通车厢、2节中等车厢、1节行李车厢,装饰极为精美。

  有了列车,自然要修铁路。光绪十二年(1886年),西苑铁路开始动工,从中海到北海,全长约三华里,两年后竣工,成为中国第一条皇家专用铁路。

  ■慈禧每天都要乘坐小火车往返于仪銮殿和北海镜清斋之间

  李鸿章这一手果然让慈禧欢喜,1888年她移居西苑中海仪銮殿,据说差不多每天都要乘坐小火车往返于仪銮殿和北海镜清斋之间,沿途赏玩风景,好不快活!

  关于慈禧太后乘火车的情形,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传说。比如,有人说慈禧容不得司机坐在自己的前头,因此不许使用机车牵引,而是让太监们推车。其实火车头也是可以在后面推着列车前进的,所以这理由未必充分。另一种说法也许要真实些:慈禧迷信,怕火车的轰鸣震动会破坏皇城风水,每次出行都是由人力拉车。好在那小火车不算太重,四个太监便可拉动一节车厢。几十个人用绳子拽着列车缓缓行进,两旁还有许多执旗的太监随行护卫,倒也威风。只是那漂亮精致的火车头不能点火、更不能鸣笛,纯粹成了摆设!

  小火车让慈禧发生了兴趣,她自然也就不太反对在各地修建铁路的事情了,中国的铁路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这西苑铁路的寿命不长。1900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为了军事运输和劫掠物资方便,强行修建了前门东站和前门西站,为就近取材,竟拆了西苑铁路的钢轨用来铺路。最具讽刺意味的是,1902年狼狈西逃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灰溜溜地返回京城,从保定到京郊马家堡这段路,居然也是乘的火车!当他们硬撑着排场乘坐御舆行经前门回宫的时候,看到洋鬼子居然把铁路修到自家的大门口了,不知是何心情?
  ■御花园里的“火车”

  叙述了这段历史,该看看御花园里花石甬道上的那列“火车”是个什么模样了。

  先看那个火车头。

  顺便说说,关于中国自制的第一台机车是何时诞生的,一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据说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曾经根据英国工程师金达提供的图纸,利用矿区的锅炉和井架槽铁等材料,试制了一台有两对车轮的蒸汽机车,它过于简陋,与真正的火车头还有一定差距,但毕竟是中国的“第一台”。可是也有人说中国制造的“第一台”不是这“丑八怪”,而是一台很像样的机车,叫“中国火箭号”,还有人说是“龙号”,更有人说“中国火箭号”和“龙号”本是同一台机车。不过,根据图片可以看到,那带有龙形标志的机车工艺精良,似乎不是当时中国的制造工艺所能达到的。

  关于中国自制的第一台机车之谜,留待专家们去探索吧,我们还是研究一下御花园里的这个“火车头”──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冒昧地给它也取一个名字,叫“御花园号”。与“龙号”机车的照片比较一下便可看到,它居然在司机驾驶室后边还多了一个“煤水车”,显然这“御花园号”要比“龙号”更进步了。

  巧的是,这“御花园号”后面居然也挂了6节车厢!

  那么,它的形态是不是取自慈禧的“皇家专列”呢?

  显然不是。

  ■一组完整的铁路运输示意图

  可以明显看出,那是6节形态各异的货车车厢。其中有两节厢式车厢──也就是常说的“闷罐车”;有四节平板车厢,其中一节装的是体积较大的货物,需要用绳子捆牢;每节车厢两轮间都有一个弧状物,似乎是减震的弹簧;各节车厢之间还有连接装置,使全列火车构成一个整体。

  这分明是一列货运列车,而与慈禧太后的“皇家专列”没什么关系。

  更有趣的是,两条绵延伸展的钢轨把一系列线路设施连成一气,形成一组完整的铁路运输示意图。

  离列车尾部不远,有一个单臂板信号机。按照现在的规定,这是出站信号机,臂板扬起,是禁止列车越过该信号机的意思──这列货车已经开了过去,后面的列车自然不能立即开行,以避免进入同一区段而发生事故!

  信号机后面那间小屋,显然应当是扳道房,旁边立着水塔;再后面是一座天桥,有钢架护栏,如今在天津北站还保留着这样一座铁路天桥;接下来是设有防护梁的大桥,下面的拱洞表明那是一座3孔石桥;桥头的远处,居然还没有忘记盖上一个小屋,即大桥守护者的营房。随后则是车站内的建筑了:一幢很漂亮的洋房,有拱顶和尖塔,可能是站长和调度指挥人员的办公处;旁边的大楼,应当是行李房等辅助建筑;再过去则是车站站区的大门,旁边那幢与办公楼一模一样的洋楼,当然是售票厅、候车室所在的地方。

  这里是按由南向北的顺序述说的。在这组图案的最南端、火车头的正前方,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建筑,值得引起注意。它有两个带有弧形拱顶的窗户,屋顶似乎是一个带栏杆的阳台。在正面的三根立柱上,可以看到刻着一些楷体字迹。最右面有两个字,上面一个字很清晰,是“京”,下面的字则只能看到半边;中间立柱上方的字也看不清了,下面是“铁”;最左面的立柱上则只能看到有字迹,却已无法辨认。
  如果能够认出是些什么字就好了,那一定是一个车站的名字!这房子便是这个车站的标志性建筑。

  ■赶火车的人们

  上面所说的,只是整幅图案的南半部分。在它北面,还接续着另一组更为有趣的画面。

  最北面第一幅是组图:一个步行者,右手挥舞鞭子,驱赶着前面的马匹;从发型看,那马上的骑者似乎是位女性,手里居然还拿着一个烟袋锅儿。

  第二幅是一个车夫拉着辆洋车,上面坐着位戴瓜皮帽的先生;接下来的第三幅很有意思,是一个站在岗亭旁边的警察,身穿制服,手里拿着根棍子,不知是不是指挥车辆行人的交通警──因为在他的前后有很多赶路的人和车辆:一名车夫用洋车拉着行李;两名骑马者,其中一个人看上去很性急,高高扬着鞭子催马快跑;两辆马车,一辆只有一匹马、车夫只能跟着跑,另一辆是双驾马车,车夫很惬意地坐在车辕上……更奇特的是,还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那自行车构件齐全,居然连挡泥板都不缺!

  这组石子镶嵌画总长大约有十一二米,做工十分精细,像那洋车上的先生,能清晰地分辨出眉眼。最不容易制作的当数那些车轮了,既要圆滑齐整,又要规格统一,实在难能可贵!

  各色人等借助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匆匆奔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前方的火车站。画面中还有两盏路灯,照着这些起大早去赶火车的人们。其实他们不必着急:车站内刚有一列货车开出,客车还没有到站呢!

  我们不妨给这整组图画起个名字,就叫“火车出行图”如何?

  “火车出行图”勾勒出如此生动的画面,给我们提供了十分开阔的想象空间。我们最先想到的问题必然是:这组嵌石图案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

  ■“火车出行图”产生于什么时候

  “火车出行图”中出现了多种交通工具,据此不难推断,它的产生时间应当在中国出现火车、自行车、洋车之后。

  据资料记载,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产生于18世纪末,由一位法国人发明,车架是木制的,结构也很简单,没有驱动和转向装置,骑车人需双脚蹬地前行。到19世纪80年代,才由英国人发明了链条驱动装置和充气轮胎,并很快进入市场。上海是最先接收“洋文化”的城市。1868年便已出现来自海外的“蹬地行进”式自行车;1885年英国商人将自行车批量输入上海,逐渐得到普及。

  而洋车则是一个法国商人于1873年由日本带进上海的。在上海称“黄包车”,也叫“人力车”、“东洋车”;后来到了北京,称为“洋车”。

  因此,“火车出行图”产生的时间上限不难确定:即19世纪80年代以后。至于其时间下限,则不太容易判断了。

  在这里不妨采用逆向思维的办法来推理一番。

  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称“宫后苑”,清代改称御花园。园内甬道以各色卵石铺砌而成,现有的图案便有数百幅之多。由于石子路面易于损坏,必然要时常修葺。据一位在故宫工作的朋友介绍,御花园甬道原先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先用筛净的黄土垫底,再用细瓦条砌出图案轮廓,然后用桐油调制石灰等材料作为填充剂,镶入五彩卵石,用木砖拍平,晾干定型。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对御花园的甬道进行过多次修葺,但基本原则是尽量保持原有的图案而不能随意变动。因此,“火车出行图”应当属于原始形态。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战争期间御花园不可能进行修葺。这样,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到了1937年以前。

  有一个细微之处值得注意。在前面提到的那个“车站标志性建筑”的门柱上,可以看清楚两个字;“京”和“路”。也许是“京汉铁路”,也许是“京奉铁路”。1928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名“北平”,京汉铁路、京奉铁路等也相应改为“平汉铁路”、“北宁铁路”。因此,在北京的铁路名字中出现“京”字,应当在1928年之前。
  根据这种推理,我们把“火车出行图”产生的时间限定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至1928年之前,似乎是比较合理的。

  ■种种“线索”构成难解之谜

  这前后约40年的时间又可分为5个阶段:慈禧死于1908年,此前为第一阶段;1908年3岁的溥仪当了宣统皇帝、隆裕成为皇太后,至1911年清朝政府倒台,为第二阶段;1911年至1913年隆裕病死,为第三阶段;1913年至1925年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紫禁城作为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为第四阶段;1925年至1928年北京改名,为第五阶段。

  在后三个阶段,因时势动荡、政局混乱,谁都难得有经费和精力整修御花园,因此最有可能的,是在前两个时间段内。

  我曾请教过对故宫颇有研究的陆元先生,据他介绍,光绪与慈禧病故后,隆裕命亲信太监小德张主持御花园大修工程。隆裕死于1913年,此时已是民国年间了。所以,“火车出行图”产生的具体时间,最有可能的是“第二阶段”,即1908年至1911年期间。

  答案似乎已经挺明确。但是,如果细细琢磨,似乎还有许多疑点。比如,图案的制作者既然费了那么多的心思勾画各种交通工具,却缺了两样很重要的东西。一个是传统的轿子,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因挑衅巡逻的清兵而被击毙,从而引发了庚子之乱,当时乘的就是轿子。另一个是汽车,关于1902年袁世凯向慈禧进贡汽车的事,前面已经说过。这两种很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为什么在“火车出行图”中没有反映呢?

  还有其他许多问题有待考证。比如,北京最早的交通警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那个警察的制服式样为什么和常见的清兵“号衣”不一样?北京街面上的路灯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电灯照明的?……这不都是一些很有趣的谜吗?

  上述种种疑问和猜测,也许在历史档案中早有答案,只是我这个外行者孤陋寡闻而已。不过,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当初那位工匠一定是怀着平和宁静的心态,精心设计并从容制作出这五彩缤纷的“火车出行图”,让我们在多年以后细细欣赏的时候,不仅为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同时还能生出无尽的遐想,这应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5 12:05 , Processed in 1.07222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