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利玛窦 从营造南堂到作古二里沟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袁明子

现在南堂的大门 ■摄影供图/袁明子

利玛窦 从营造南堂到作古二里沟

利玛窦 从营造南堂到作古二里沟

利玛窦 从营造南堂到作古二里沟
  进献自鸣钟取悦皇帝 目的是留在京城传教———

  北京市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虽然不是北京人,但是热爱老北京文化,经常游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胡同之中,探寻老北京的秘密,咂品老北京的韵味。

  最喜欢老舍

  《想北平》中的一句话:“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爱北京,愿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条条胡同,追寻历史,记录现实,描述心中的点点感受。

  历史文化背景

  5月11日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忌日。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外来文化输入的高潮,一次是汉魏隋唐时代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一次是明代后期及近代西方文化的输入。两次外来文化大规模输入之时,宗教文化皆为开路先锋,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和西方传教士之口、笔,渐渐西传,引起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震惊,甚至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其中在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大潮中,耶稣会士利玛窦堪称勇开先河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第一人。利玛窦自始至终把尊重中国文化、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宣传天主教义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被后人称赞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的“最高典范”。

  利公在华期间编译了天主教教义方面的书籍《天主实义》,测量方面的《万国舆图》,并同大学士科学家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特别是他亲手用科学的方法给万历皇帝绘制的巨幅精密世界地图,更使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利公最终病故于中国北京,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中国天主教会的奠基人。他是缔造和平的使者,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每次经过宣武门,我的目光都会被一个古老的建筑所吸引。那就是坐落于宣武门内的天主教堂。因其位置在北京城南,俗称“南堂”。

  南堂位于前门西大街141号,因隐藏在街边的绿化带和停车场的后面,所以并不十分显眼。南堂的大门是中式的三开间广亮大门,门上挂着“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北京教区宣武门天主堂”的牌子,右侧墙上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堂的石刻。

  进大门,面前有个印刻着天主教会标志的影壁,虽与普通影壁相比略显小巧些,但是和后面院落画有耶稣画像的拱形院门相映,倒也显得气势不凡。影壁后面有一处漂亮的院子,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说,院子是修女和神父住的地方,所以是闲人免进的。

  从院门外,可看见一处挂着:“通玄佳境”的横匾。据史料介绍,顺治九年御制匾额:“钦崇天道”。顺治十四年皇帝赐书堂额:“通玄佳境”。康熙时“玄”避讳改为“微”。照理此处的匾额应该为“通微佳境”,但是南堂曾经几次失火重修,此处的匾额为后人制造也未可知。

  影壁左侧为天爱诊所,右侧有一处假山、水池。假山里立着一座纯白的圣母像,左边一个小天使与其作伴。假山右侧有个拱门,拱门进去的院子就是主教堂了。

  进入教堂,顿时眼前一亮,数盏西式玻璃吊灯,把高高的、狭长的教堂装饰得神圣高雅。教堂顶部成拱形,由数根大柱子支撑。柱子有着黄绿色的花纹。每个柱子中间,有一扇彩色的玻璃窗,有的绘着花纹,有的绘着人物。每扇玻璃窗上面,还有三个小小的拱形玻璃窗,很是别致。

  墙上挂有许多宗教故事的画。柱子上挂着的条幅以及大屏幕,使得教堂颇有一些现代化的气息。教堂最前面供着圣母玛利亚的画像,画像下是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星星点点的蜡烛环绕着他。
  周日,清晨的阳光,衬着空灵的音乐,从彩色的玻璃窗照射进来,使得整个教堂都充满了神圣的气氛。看着老人在投入地唱着赞歌,小孩子在教堂里跑闹,阳光打在他们天真可爱的脸上,我的心情异常平静。

  ■院中两块记录建堂历史的石碑,如今已经分辨不出字迹了

  走出教堂大门,坐在绿树阴阴的小院中,仰望着高大肃穆的教堂,心似乎像洗涤过了一般,清澈平静。院中两块记录建堂历史的石碑,如今已经分辨不出字迹了。据说雍正八年,北京地震,南堂遭受损失,雍正赐银一千两修缮。1775年南堂遭火灾,后乾隆帝又赐银万两,重新修复。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堂被关闭。道光二十四年(1844),道光皇帝废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1860年重修南堂。1900年南堂又遭火焚。1904年,重新修造大堂及其附属房屋,即现在的南堂。1979年教堂重新开放。经过几次重修重建,南堂如今仍能神采奕奕地站在人们的面前实属不易。

  南堂是北京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与南堂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四百多年前,天主教神父利玛窦从意大利来到中国,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基督福音, 更多的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明万历33年(1605年)利玛窦神父获准在北京传教并建教堂,就是今天的南堂。当时所建规模很小。

  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当时任钦天监的德国人汤若望,在教堂旧址重建,成为北京城内的第一大教堂,是清代北京耶稣会人士的活动中心。此堂现为中国天主教会使用。

  ■当初如果万历帝不是贪图玩乐,喜好利玛窦进献的自鸣钟,利玛窦就不会留在北京传教

  要说起南堂的建立与利玛窦的进京密不可分,而当初利玛窦能进入北京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从1582年起,利玛窦到达中国澳门,开始了他在华的传教生涯。几年以后他辗转广州肇庆,继而赴韶州、南京、南昌等地传教,与各界名流交往甚密。但是他认为这些地点不过是他的途经之地,他的最终目标还是北京。1600年利玛窦一行人,带着准备进献给皇上的贡物,离开南京赶赴北京。一路之上受到了沿途官员的热情接待。

  到了地处冀鲁交界的临清,碰上了税监马堂。马堂见利玛窦的贡品起了歹意,想要得到一些好处,并也想通过插手进贡一事,得到一些皇上的赏赐。他一边答应利玛窦,他向皇帝呈上的奏疏一定很快就会得到回复,一边扣下了贡物。而利玛窦这时只能暂时留在天津,并被囚禁在一座寺庙里。

  对于马堂的奏疏,万历皇帝开始并不给予理睬,后来由于马堂同党从中斡旋,皇帝才做了御批:查明所有贡物,悉数报上。利玛窦进贡的物品有:《时画天主圣像》一幅,《古画天主圣母像》一幅,《时画天主圣母圣像》一幅,《天主经》一部,《万国图志》一册,自鸣钟大小两架,映五彩玻璃石二方,大西洋琴一张等等,林林总总共计十九物三十一件。

  然而,大胆的马堂却偷偷地把部分贡物转入他的府邸,而把还留在天津的利玛窦搁在了一边。其间利玛窦曾经给马堂写过信询问,可是并没有得到什么好消息。后来,他又给朋友写信请求进京,但是也终究没有什么结果。直到有一天,长居禁中的万历皇帝,突然想起一份奏稿中提及的自鸣钟,问道:“那个大西洋人在奏疏中提到的自鸣钟怎么还不送来?”随从内侍回答说:“陛下还没有谕复马堂的奏疏,没有陛下的诏书,那大西洋人怎么能进京呢?”皇帝有了谕复,因此马堂不得不交出贡物,利玛窦也因此得以进京了。
  在贡物之中,万历皇帝对大小两架自鸣钟宠爱有加,收藏于内宫之中,钟爱万分。而慈圣太后也很想得到这架钟,皇帝不敢违抗太后的旨意,但是又对自鸣钟难以割舍,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鸣钟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他秘谕宫监把自鸣钟的自鸣装置卸了下来,神奇的自鸣钟送到太后那里就不再叫了,太后很是败兴,于是就把它送还给了万历皇帝。而因为这钟没有人会修理,所以利玛窦才能得以留在北京,并被经常应诏入宫修钟。同时也从此开始了他在北京的传教生涯。

  现在南堂本身的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可容纳约1000人。顺治帝曾经赐银以助建堂。南堂为罗马风格,堂制狭长。正面成三角形尖顶,最顶处十字架高耸云霄,其下是天主教的标志,再其下是一个巨大的盘型藻饰,两边为螺旋卷云式装饰。《帝京景物略》中曾有描述为:“上如覆幔,傍绮疏,藻绘诡异,其国藻也。”藻饰下面是罗马式的拱形彩色玻璃窗,中间稍大,绘着宗教人物;两边略小,都绘着彩色的花纹。玻璃窗下是三个拱形大门,同样是中间稍大,两边略小。门上的绘饰繁富漂亮,顶部各有一个十字架。

  造化真是弄人,想当初如果万历帝不是贪图玩乐,喜好利玛窦进献的自鸣钟,利玛窦就不会留在北京传教,今天这座教堂就不会立在这里了。然而四百年过去了,利公早已辞世,而代表其功绩的南堂,却依然向人们讲述着昨天的历史。

  ■虽然明朝没有向外国人赐葬的先例,但是万历皇帝还是破例钦准,赐葬利玛窦于京郊二里沟藤公栅栏儿

  从宣武门坐15路车,二里沟东口下车,走不远就到了北京市市委党校,利玛窦神父就长眠在校园的后院。1610年,利玛窦由于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人世。虽然明朝没有向外国人赐葬的先例,但是万历皇帝还是破例钦准,赐葬利玛窦于京郊二里沟藤公栅栏儿,地基二十亩,房屋三十八间,原是一个太监建造的佛寺。利玛窦的灵柩,停留在教会寓所长达近一年之久。1611年5月3日,于墓地处举行了葬礼。这一天,几乎所有在京的天主教徒都参加了仪式,葬礼相当庄严隆重。

  如今的市委党校内清爽幽静,利玛窦墓安安静静地藏在一片松柏之中。小墓地不大,四周用围墙围着。据史料记载,墓地大门前挂着“钦赐”二字以及少京兆黄吉士题的“幕义立言”的坊额。如今,字迹已不见,门柱上立着的小狮子也只剩下了一个。然而,门簪、门口的一字影壁以及上面的雕花依然清晰可见。门前放着一个矮圆柱石台。《帝京景物略》曾记载:“墓前堂二重,祀其国之圣贤。堂前晷石,有铭焉:‘美日寸影,勿尔空过,所见万品,与时并流’。”书中所说的墓前堂,是原来墓地中的六角形的小教堂,而这个矮圆柱石台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当年的日晷?

  从正门进入,便可见利玛窦坟前的石碑了。此处还有一个小门,铁栅栏紧锁无法进入。围墙上印刻着“利玛窦墓以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字样。门口有两个矮石柱把守,石柱头上雕刻着梅花鹿以及青松的花纹,非常漂亮。

  利公的墓很高,四边为灰色,内为白色,有花饰点缀四周。上有龙的装饰,下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其后为利公的方形石制灵柩。史料记载,墓碑一面镌中文墓志铭,一面刻拉丁文。中文墓志铭曰:“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利公墓碑两旁还各有两个稍矮的墓碑。左边的是汤若望的墓碑,右边的看不清楚碑文

  如今墓志铭已经不是很清晰了。利公墓碑两旁还各有两个稍矮的墓碑。左边的是汤若望的墓碑,右边的看不清楚碑文,并不知道是谁的。此时不知谁在汤公碑前放了一小簇鲜花,肃穆的墓地顿时增添了几分生机。
  右侧与利公墓有矮墙相隔的是明清以来传教士的墓地。铁门依然紧锁,里面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石碑林立。看不清楚碑文,但是石碑上都有龙的装饰,大概数去,有四十个左右。

  午后,青松翠柏掩盖下的墓地异常宁静。偶尔有猫目中无人地从铁门中穿过,进入墓地。我不敢徘徊在墓地周围太久,怕惊扰了先灵,也怕惊扰了这些带着灵气的小生灵,与利公以及诸位作别,然后离去了。

  其实我仍然舍不得这里的幽静,在不远处的花园里小坐了片刻,享受着此时独有的宁静。回想起南堂的种种,再看看利公长眠的此处,不禁心生感慨。想当初利公致力于把福音传遍世界各地,直至来到中国,学汉文,礼儒学,与明朝名儒、显官论学交好,何等风光。谁料到最后身葬于他乡,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利公所愿呢?而想我国若不是泱泱大国,各种宗教思想兼容并蓄,又怎能让一西方教士建教堂传教,以至赐葬?世事沧桑变幻,不好评说。只是,只要仍有这些古老的建筑存在,历史就会永远地被讲述,并留给后人遐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3:46 , Processed in 1.11720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