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什刹海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立波

    什刹海,旧称积水潭,亦称海子,含西海、后海和前海3个湖泊,因处在皇城之北,被称作后三海,与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共同组成北京内城的六海水系。这里古时曾是永定河故道,后为高梁河一段比较宽阔的河身。自元代在此处建漕运码头以来,吸引了众多的达官大贾、文人墨客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净业湖、广化寺、镇水观音庵、药王庙、真武庙、海潮庙、三圣庙等星罗棋布;恭王府、醇亲王府、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庆亲王府等宅邸散布其间。寺庙、宅园与水岸堤桥在西山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帝京山水画卷。《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季相变幻之神韵。
    一、历史悠久,成景自然
    元朝元太祖十年(1215年),蒙古骑兵攻占金中都,中都城内一片废墟,加之金中都水系(莲花河水系)水量不足,已不能满足城市日常用水需要,建都只能另选新址。帝都选址要从政治、经济、交通和地理位置上综合考虑,水则是重要的地理因素。元朝在建大都时放弃金中都旧址,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从水源和漕运考虑的。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命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的大臣刘秉忠另行选址兴建新都,其中轴线就是依积水潭东岸划定。此前,南北交通、粮食征运、建设新都的石材木料,主要依靠大运河运输,货船只能到通州再经陆路转运进京。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着手解决通州至大都的漕运问题,自昌平引白浮泉水,沿途吸纳西山诸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高粱河入积水潭,沿海子东南角流出,绕皇城东北角,再沿皇城东墙向南流出大都城,向东四十里到通州,与白河相通。工程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至此,南北大运河漕运全线贯通,积水潭作为北方终点码头,成为百货聚散之地。沿岸建有米面市、杀刺(珊瑚)市、缎子市、皮帽市、鹅鸭市、珠子市、铁器市、柴炭市等。马可·波罗赞之世界诸城无能与之比。当时积水潭水深面阔,东西宽二里,“汪洋如海”,北起德胜门西,东南至太液池,中间没有房屋、堤坝、街道,水天一片,南北往来货船在这里停泊,“舳舻蔽水”,漕运功能达到顶峰。鼓楼前大街(今地安门大街)和积水潭北岸的斜街(今鼓楼西大街)两旁酒楼茶肆密布,繁华非凡,特别是北岸街坊市肆繁荣,南北客商聚集,茶房酒肆、客栈会馆林立,是大都城的商业中心。入夜,从杭州、秦淮两岸驶来的游船画舫上还有管弦笙箫、吴歌楚舞,湖中灯光摇曳,一派繁华景象。
    元惠宗时任集贤大学士的许有壬,在一首《饮海子舟中答人招饮斜街》的词中曾有,“柳梢烟重滴春娇,傍天桥,住兰桡,垂暖香云何处一声箫”之句。又有《蝶恋花》曰:“九陌千门新雨后,细染浓薰满目春如绣,恰信东君神妙手,一宵绿遍官桥柳”。
    由于海子沿岸一带地居要冲、歌吹发达,世家贵族、官僚贵戚开始在沿岸构筑宅邸园亭,积水潭一带俨然是画舫朱楼、绿杨城郭的江南景色了。
    元大都规划恪守《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原则,积水潭地区位于皇城之后,属于“市”的位置,从功能布局上奠定了元代这一区域市井繁华、柳绿花红的景观基调。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北京降格为北平府。明代洪武元年(1365年),在德胜门至安定门一线修建北城墙,将大都北墙南移五里,并在德胜门西置水关,引水入城。后来,又在水关岛上建镇水观音庵。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改称北京,因新建城墙、水系变迁,积水潭水源减少,加之多建低桥,漕运不再进城,积水潭的漕运功能完全丧失,由元代市井繁华之区一变而为封闭式水波潋滟的宁静之泊,玉泉诸水,从德胜门西水关入城,汇成方圆三四里的大水面,水味清甜,飞禽野鸟在湖面上往来飞翔。此后,积水潭水量日少,浅处渐淤积为陆地,在水窄处修建了德胜桥和银锭桥,两桥将水域隔成3个相连湖泊,自此,元代的积水潭被这两座桥分割成为前海、后海和西海三部分。随之,贵戚纷纷在此择地营建私邸宅园,又成了名园荟萃之地,文人墨客多会于此,什刹海周围风景园林逐渐兴盛。最初以净业湖(今西海)畔最为集中,为朱棣“靖难”有功之臣的宅园别墅不少建在这一带。据清初《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莲花社、虾莱亭、漫园、定园、镜园、定国徐公别业(太师圃)、刘茂才园、湜园、杨园”等皆明朝达官显贵的花园。徐定国就是徐达,尊为太师,太师圃之名由此而来。它位于德胜桥西,进门处即一座宽敞的大堂,堂后沿曲折小径行进可达一片小湖,周围树木成荫,错杂如织。在小湖的北面,则有一宽阔的水榭,后拥全湖,院内种植垂柳,“袅袅拂地”,堂左右两侧是书室,西部筑起了高台,是环湖宅园中最佳远眺处。刘百川别墅,有堂三楹,南面正对的就是一片湖水,湖光如镜,故又名镜园,园后沿着蜿蜒的小路往下走,可通到湖边。路的尽头是一个水边平台,坐在这里,“望山色遥青可鉴”。所建寺庙则有镇水观音庵(汇通祠)、十刹海寺、净业寺、宏善寺、佑圣寺、小龙华寺、广化寺、寿明寺、真武庙、广福观、普济寺等。
    什刹海为寺名,在后海西岸段家胡同内,为明僧编融建,顺治六年和康熙三十一年重修,又名什刹海庵、什刹海庙、十岔庙,“什刹海”得名于这座寺庙。净业寺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清重修,该寺地处幽静,南临水岸,树木成荫,“去水止尺许,其东有轩,坐荫高柳,荷香袭人”,颇有江南云水之胜,尤为盛夏消暑之佳境,明清游人多至此游览,留下很多吟咏净业寺的佳句。
    与前朝的漕运码头相比,明朝的什刹海少了些喧嚣浮华,多了些文化积淀,沿岸鳞次栉比的祠寺庙堂、花园别业奠定了这一区域澹泊宁静的文化氛围。
    清代摇什刹海水继续减少,沿岸格局并无巨变,只是因朝代更迭,名宅赐第,转瞬易主,沿岸原明代的宅园别业或衰落,或为清朝府邸所代替,沿湖景观中心也由西海向前海、后海偏移。比较有名的有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前海西街的恭王府,为什刹海平添了些许贵气。在清代,王府不是私人宅邸,其产权属于皇家公产,是亲王和郡王日常起居和办公的场所,其他人的宅邸概不能称为“府”。
    恭王府花园曾是乾隆宠臣和珅的私宅,后由慈禧赐给了恭亲王并因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花园两部分,拥有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势非凡。其花园又名萃锦园,占地40亩,园内设计、布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花园东、南、西三面被马蹄形的土山环抱。中路进园门后,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门后,豁然开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飞来峰”。峰东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组厅堂。穿过厅堂进入中部庭园,有一座石山,为全园主景。全园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叠石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于山顶,居高临下,更可观全园景观。山石后面有一列书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为“蝠厅”。花园西路以一个长方形大水池为主景,池中心有岛,岛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顶的大厅,和水榭成轴线相对。花园东路是一组建筑庭院和戏楼,用爬山廊连接中路的厅堂。恭王府花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是什刹海沿岸清王府附园的经典之作。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八十余亩。花园由于位于住宅西部,故称为“西花园”。进入西花园,首先看到两座土石假山为屏障,循山口过小桥见竹林一片,中有方亭一座。依长廊而行有一座六方亭,篆书额曰“恩波亭”。清代不许民间引玉泉水入宅,“御赐引玉河入庭”是一种殊荣。后海水山西花园西部引入,绕园一周,山东端流出园外。因奉旨许引玉泉水进园,故命亭为“恩波”,以示皇恩浩荡。什刹海沿岸的众多清代王府、官邸中,获此殊荣的仅此一园。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将原明代建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的镇水观音庵改建为汇通祠,祠内供奉龙王。同年,疏浚什刹海及月牙河,使水流方向改变,水由西海经月牙河注入前、后海,由于是下游的前海倒流入后海,故有“银锭观山水倒流”之说。清权臣和珅曾在前海中部修筑一南北向长堤,把前海分为两部分,人称和堤,东部称前海,西部称西小海。
    因这一带皇亲贵胄,文人雅士会聚,酒肆歌台自然发达。位于前海北沿的会贤堂原是清光绪朝礼部侍郎斌儒的私邸,后改建为会贤堂饭庄,内设戏台,门簪上书“群贤毕至”四字,成为文人墨客聚会之所。据传,蔡锷和小凤仙曾在此相会。
    清末,什刹海地区由于水源日渐减少,临湖的园亨、寺庙便逐年荒废,只剩下净业寺、汇通祠等少数庙宇,其他府第、园囿、古刹多已坍塌。每至夏季前荷花茂盛时,和堤上便聚集很多摊贩,出售小吃和茶水,逐渐成为旧京城百姓的消夏胜地。清同治朝之后积水潭水质严重污染,社会秩序混乱。清末民初,末路王孙纷纷变卖府邸,沿湖宅园渐被拆改毁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5 , Processed in 1.07742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