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延春阁 木作现场 石作现场 瓦作现场 建福宫花园的复建相当艰辛。复建的用料尽量依照古制而来。园内须弥座和台阶所使用的石料均来自北京房山,与紫禁城当年营建时使用的石料开采自同一个石窝。地面铺设的花斑石来自山西,金砖来自苏州御窑村,四色琉璃瓦来自北京,太湖石来自江苏,橡皮石来自河北,麻来自河北,桐油来自四川。 建福宫花园复建的第一步是绘制建筑设计图。瑞典人赛伦在1900年拍摄的建福宫花园9个主要建筑的照片、现存台北故宫的清代宫廷画师丁观鹏所绘的《太簇始和图》、溥仪老师庄士敦拍摄的建福宫火场照片等参照史料,为复建工程提供的重要依据。 而乾隆花园作为实物建筑,在复建设计中更是功不可没。乾隆花园是以建福宫花园为蓝本建造的,建筑工艺手法几乎是建福宫花园的翻版。有工人开玩笑说,乾隆皇帝就好像预知了建福宫花园的结局,提早为它做了一个备份。 忠实原建筑 找相同石材寻遍全国 在经历了大火的劫难之后,建福宫花园内剩下的只有基座等物。 通过对残存石材的检测,发现当时的石材基座至今依然异常坚固,因此,除了进行必要的加固之外,园内的石基座80%依然保留着当时清代的原物。 建福宫花园的东值房,还遗留一处遗址没有复建,这地方的木料经过大火焚烧后依然完整。不进行修复,是希望通过这里反映出火灾后的状况。 复建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采购材料。为寻找跟原来同样的材料,施工人员花费了很大的周折。 延春阁院内的两处约3米高的虎皮石墙,是多种颜色的砂质石材,寻找同样的石材花费了两年时间。 花园的石子路,也被完整复建成功,成为故宫中仅存的清早期石子路。原来的石子路是用各种颜色和形状不同的小石子组合成花鸟兽等各种图案铺成的,但是质地已经很脆,损毁严重,找到一模一样的小石子,花费了近一年半的时间。 木作:1000根大木架起延春阁 这次复建涉及最多的传统工艺,主要是木、瓦、石及彩画。 木作的榫卯结构、斗拱式样、柱子柳线和升线等都是参照当时的原做法。比如,殿宇中的柱子,看上去整根都是一样粗细,但实际上柱子的直径要做到“下大上小”,才能够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 玉壶冰房顶上的大木结构复原,是得益于溥仪的一张照片。照片的一角正好照出了玉壶冰房顶的“单排出角”结构,参考照片,使工程顺利进行。 建福宫花园的复建共耗费了3000多根6米长、40厘米宽的大木,其中仅延春阁的木构件就用了1000根大木。 石作:先进粘补技术保证百年完好 石作的传统工艺包括剁斧、耍道、扁光等。比如耍道,是一种台面防滑的工艺,耍好了,道儿直而且均匀,能够达到美观效果。扁光,是手工使石头光滑的工艺,不同于现代的打磨技术,要用传统的工具“扁子”完成。石柱础底的花瓣、须弥座束腰处的花饰都要用到扁光。在复建过程中,这些传统工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福宫花园内断裂、残损的石刻、石座、石礅大量使用了粘结拼补技术,粘结的材料是从瑞士进口的。复建项目组还请来了英国的石头修复专家,这位专家在柬埔寨吴哥窑有着十几年的石头修复经验。这次修复粘结的石质,在不受外力“破坏”的情况下,能够保持100年以上。 瓦作:12万件瓦能铺42公里 现代的瓦,都是机器压制的,比清代的薄,但密度高,瓷实,重量也大。在这次复建中,为了忠实原状,瓦的厚度也保持跟清代一样。檐头部分的瓦当(猫头)和滴子(滴水)都是运用传统的手工制成。 画作:耗金2800克渲染富丽堂皇 建筑的外饰彩画最能体现格调和文化底蕴,彩画分为和熙、旋子、海漫、宝珠吉祥草、苏式五大类。每类放在什么建筑形式上,宫廷里用什么,民间用什么,这些都是有讲究和界定的。如宫廷用的长方子这个构件,一般按面分三段式,即找头、方心、找头,两边找头要绘锦纹,方心绘龙纹。绘花卉时,菊、牡丹要遵守“攒三、聚五、并二、单一”等规矩。 建福宫花园的彩画复建,是由故宫老画师张德才带领一批来自清西陵的画工完成的。花园里的各种龙纹饰都出自张老画师之手。花园内的彩画以宫式苏画为主,多采用诸如蝙蝠、花卉等式样,人物故事较少。 复建建福宫使用了大量沥粉贴金进行渲染。金箔分库金和赤金两种,库金的规格比赤金高一等。此次复建共用库金与赤金2800多克,这在同等面积的中国古建筑中首屈一指。 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首次联合举行建筑“中国奖”颁奖会,北京故宫建福宫花园重建等获得最佳保护项目奖。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2 , Processed in 1.10202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