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叶圣陶先生曾有诗赠新凤霞,其中两句是“心灵手巧多能事,剧艺文章价并高”。1980年,新凤霞出版第一本书《新凤霞回忆录》时,叶老欣然为之作序。在谈到新凤霞的文章时,叶老说:“我喜欢这样朴素干净,洗尽‘文学腔调’的文字。”新凤霞从一个半文盲的戏曲演员,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作家,并非徒有虚名。她早于1957年6月,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过年》和《姑妈》两篇文章。据吴祖光先生回忆,当时《人民日报》准备发表的还不只这两篇文章,后因“反右”开始,她的文章停发了。新凤霞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1998年4月12日,她辞世于常州的当天,《北京日报》上的《我懂得谢幕了》。她的写作生涯长达40年,虽然中间有较长时间的隔断,但她生前共发表了40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了30多部著作。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就是与专业作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新凤霞作为评剧艺术家,她在评剧事业上的成就,已是人所共知。她创立的“新派”艺术,是评剧的主要流派之一;她的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堪称评剧的“看家戏”,至今仍在舞台上下流传;她培养的数十名弟子,桃李满天下,已成为各地评剧院团的骨干。在中国评剧史上,新凤霞占有重要的一页。可能是她在“剧艺”上的光芒盖过了她的“文章”,所以,对她的文学世界和她的作家“身份”,很少有人谈及。在文学的大舞台上,人们似乎只把她看做是一个“票友”。 新凤霞的人生道路可谓曲折坎坷,起伏跌宕,命运遭际十分独特。她出身贫苦,身世不明,自幼从南方被卖到天津,6岁学戏,14岁成为主演,在小戏班子和贫民群里长大,经历了旧社会的种种苦难。新社会她成为知名艺术家,有过耀眼的辉煌,也遭受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灾难……这些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成为她创作的源泉,构成了她笔下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她写作的范围很广,幼年的学艺生涯、旧社会闯江湖的经历、天津的混混儿、北京天桥的艺人、演戏的经验、戏班的伙伴、社会名流、平民观众以及亲情、友情、爱情……她笔下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形形色色的人物,组成了“清明上河图”似的社会风情画。无论是写社会知名的“大人物”,还是写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她都如叙家常,本色自然,既不装腔作势,也无遮遮掩掩,以自己的体验道出是非曲直。读她的文章,能体味到一种亲切和轻松的乐趣。新凤霞在谈到自己学习写文章时,曾说:“我不会构思,用文字描绘色彩,我只能好好地想得完整……我眼前形象想具体了,就开始写了,一口气写完,有时一天能写一万多字。”她的文章不是“作”出来的,而是真实性情的流露。 新凤霞从小就羡慕“一肚子字”的文化人,认识到一个演员没有文化就不能进步。她从解放初进“扫盲班”开始,就边学文化边练习写文章。后来,她因病不能登台演出了,写文章成了她最大的乐趣和追求。她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文学世界,同她的评剧艺术一样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