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紫禁城东侧,北池子大街最北端路东,有一座正在修缮的庙宇——宣仁庙。宣仁庙,俗称风神庙,敕建于清代雍正六年。它与位于其南、并排而坐的凝和庙(俗称云神庙),与位于紫禁城西侧、北长街大街路西的昭显庙(俗称雷神庙),与位于中南海紫光阁北面的时应宫(现已无存,宫内供奉龙神),合并为清代皇城祈雨庙。 走进遗址,其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山门前是一道一字影壁墙,山门三间,山门上方嵌有石刻匾额“敕建宣仁庙”,山门两侧砌着八字影壁;穿过山门,东西两侧,坐落着钟、鼓各一座楼亭,二门三间;再步入,前殿三间,后殿五间,后殿两旁为耳房,殿堂两侧为住持房——其营建规制为道庙。 雍正六年,皇帝谕旨:“风雨时若,百物繁昌”,自雍正元年敕建时应宫,虔祝龙神,几年以来,有祈必应,其“福庇苍生”的实例,历有明验。而风神,“巽顺和煦,茂时育物”,也应该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以答洪庥”。考据古籍,历来就有祭祀“风神”的典礼。著在皇城内择地建庙,因时祷祀,“以展朕为民祈福之诚”。于是经大臣们遵旨议定:考据古籍,风师为箕星,箕星为苍龙之第七宿(我国古代将天上的众多恒星分为28群,称为二十八宿),位置在东北。所以,致祭方向,“自宜就其星位”。其庙宇规制,仿时应宫式营建。同年,雍正皇帝钦定风神封号“应时显佑风伯之神”,钦定庙名“宣仁庙”。另有史料记载,宣仁庙前殿供奉风伯之神,后殿供奉八风之神。岁以万寿圣节并立春后丑日致祭以及夏历每月初一、十五摆祭器,每日香灯,在都城道士内遴选住持。当年内每次遭遇旱、涝天象时,皇帝都要派亲近大臣前往拈香祈雨或祈晴,待上天赐福后,再派亲近大臣去报谢。 雍正七年敕建凝和庙、昭显庙,营建规制悉仿宣仁庙。宣仁庙与其他三座神庙,因建在紫禁城周边属皇城内,而且是专为皇家服务的场所,所以它们是皇家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过境迁,当年的皇家祈雨庙改为它用。宣仁庙作为职工宿舍已有几十年,它的历史文化、历史遗迹也早已随着清王朝灭亡后的时间流逝而支离破碎。今天宣仁庙腾空进行全面的整修,对今人了解和认识这段鲜为人知的宫廷史文化,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