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立法:解内忧也解外患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赵国明 颜菁

    北京:抢救工作已全面启动

  鉴于北京是一座非物质遗产非常丰富的城市原因,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于去年7月正式启动,计划今年结束。开展普查是为了摸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了解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保护制度和传承机制的建立,推动立法。

  普查工作由特定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各区县的文化主管部门,分头组织实施。普查以来各区县都已取得可喜成果。比如西城区文委启动了以“家庭艺术馆”为主体、重点扶持民间技艺传承的工程,至今共成立了15家“家庭艺术馆”;门头沟动员老艺人把手艺教给自己的孩子,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传承关系,由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太平鼓等技艺;宣武区出台《天桥民俗文化挖掘、抢救、保护方案》,使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实施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最让人欣慰的是,许多区县成功地抢救已经或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

  ■宣武找回50位天桥艺人

  “老天桥”作为京味民俗文化的聚集地,有许多演艺项目,如耍中幡、顶技、摔跤、“天桥穆派戏法”、“五斗斋”、十不闲、莲花落等,然而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衰退,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湮没,许多民俗老艺人散落各地。

  为挽救濒临失传的天桥绝活,自去年3月,宣武区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深入到社区内居民家逐户寻访,找回50位60岁以上身怀民俗绝技的老人及传人。找到了神跤宝三的徒弟马贵宝、“大力士”朱国良、京城“叫卖真人”张振云等50位身怀绝技的民俗艺人。

  据介绍,去年3月,寻访人员通过别人得知朱国良的住处线索。今年93岁的朱国良老人自小学艺,10岁开始在天桥撂地表演,他能同时拉60余斤臂力的硬弓5张,钉板开石和五花飞石等技艺更是堪称一绝。作为老天桥的历史见证人,朱国良老人不仅捐出了珍藏多年的十余张天桥老照片,而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家绝技的精髓和盘托出。

  近日,远在安徽的飞杠奇人曹凤鸣的传人、84岁的曹德华听到寻访天桥老艺人的消息,立即带着同样拥有一身绝技的儿子、儿媳从安徽回到了阔别30年的北京。曹德华与父亲曹凤鸣在天桥的飞杠表演曾轰动过整个北京城。

  目前,50位民俗绝技艺人已加入以挖掘、搜救、保护民俗文化为主旨的天桥民俗文化社。身体条件允许的,参加各种群众文艺表演,展示民俗绝技。

  ■寻找五斗斋高跷传人

  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五斗斋高跷秧歌”,因创始人住在大栅栏五斗斋胡同而得名。它盛行于清末,之后曾几度沉寂失传。

  最后一次消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张全增老人是唯一的传人,当2003年,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寻访到他时,张全增已经是75岁的老人,20年再未跳过秧歌,那对与他相伴40余载的绑腿也被搁置在角落,灰尘满面。

  2004年4月29日,张全增特意起了个大早,翻出压在箱底多年的戏服。那天的他格外激动和高兴,经宣武区文化委员会牵线,“北京学明艺术团”的7位小学员正式拜张全增老人为师。

  拜师现场,张全增在小徒弟面前表演起“蝎子钩”、“抱月”等绝活儿来。拜完师的姑娘、小伙儿也迅速开始练起了基本功,新徒弟们个个身手灵活,才练了十分钟就能在高跷上行走了。

  按照约定,张全增每周给徒弟们上一次课。这些来自民间艺术团练杂技、武术出身的小学员们,因为有一定的基本功,学起来也非常快。2005年,宣武区文化部门安排五斗斋新传人,相继在宣南文化节、厂甸庙会中亮相。

   目前,宣武区和北京学明艺术团共同制定三年保护方案,将五斗斋高跷秧歌保护经费纳入预算。集中整理和收集五斗斋高跷秧歌表演套路的文字材料和音像资料,并在辖区内居民和中小学校中推广五斗斋高跷秧歌。


  ■崇文的杠箱留下了完备的资料

  今年年初,本报在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系列”报道时,就计划采访老北京绝活“杠箱会”及其唯一传人隋少甫先生。当记者与崇文门区文化馆有关人员联系,得知隋少甫先生已经去世,时龄86岁。

  杠箱会怎么办?杠箱会是清宫内八档之一,与礼部的中幡、户部的秧歌等齐名,属于群众性民间走会项目之一,所表演的内容是水浒贾家楼三十六友结拜劫皇纲的故事,自同治年间为西太后去妙峰山朝拜表演后就已绝迹。

  据工作人员介绍,隋先生于两年前摔了腿一直卧床休息。北京市群众艺术馆、崇文区文化馆和崇文门外街道办事处的民间保护领导小组成员一行曾探望过隋少甫。

  隋少甫老先生出身于香会世家,1940年担任“万里云程踏车老会”会头,是解放后中国杂技团的首批车技演员,多次参加组织了各种庙会,精研各种花会表演,因此被尊称为“花会界的活化石”。

  隋老爷子有一儿两女,儿子已经过世,一个女儿嫁在外地,另外一个女儿年事已高。提起传人,隋老不无遗憾地高喊:我太保守!

  拜访过后,市、区、街道三家领导会合论证并及时研究保护方案,并着手行动。崇文区文化馆武副馆长积极呼吁联系去天津看五虎杠箱会和去出现过杠箱会的地方学习寻访。崇文门外街道办事处也加紧对隋老的采访、录音以及动作、场记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幸好有关方面已经留下了一套完备的资料。据悉,崇文区已把杠箱会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之一向市里进行了申报。这对于研究和再现杠箱会,意义很大。

  ■中幡复活,铸胎珐琅再现

  铸胎珐琅工艺自元代兴起,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一直由宫廷造办处生产,专供皇宫贵族享用。从200多年前的清代嘉庆年间起,铸胎珐琅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烧造难度大、成品率低而逐年减少,以致工艺断代失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米振雄历时两年,经过上万次反复烧制、摸索,终于抢救性研制出工艺。这些工艺品叫“佛宝天龙八部”。每一件都经过塑形、铸造、雕錾、掐丝等38道复杂的全手工制作工序,完美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研制铸胎工艺之前,景泰蓝市场很不景气,劣质品泛滥。2004年10月,曾被称作业界龙头老大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宣布破产。

  但两位大师不气馁,不计个人得失,决心攻克已失传近200年的铸胎珐琅工艺。而政府也曾为他们提供了一流的创作条件。比如在2003年便创办了景泰蓝艺术陈列室,创建了大师工作室。为了更好地保护景泰蓝,北京市将景泰蓝作为第一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项目之一,向文化部申请并最终通过。人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景泰蓝会抓住机遇,重振雄风。

  为了让濒临失传的天桥中幡重回舞台,近年来,相关部门千方百计为该项目广设舞台,展示和培养传承人。仅用了两年时间,中幡就有了第五代共八名传人。

  据了解,中幡绝活传人“宝三”的徒弟———付顺禄,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再收徒弟,而是将中幡看家的绝技传给其后代———儿子付文友、付文刚。

  也为使天桥民俗文化项目有展示的场地,宣武区先后举办了“北京宣武区文化旅游艺术节”、“北京春节厂甸庙会”、“宣南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

  制定了有关天桥中幡传承保护的5年规划。在此次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之后,宣武区文化馆还积极申请2008年奥运会将天桥中幡列为展演项目,宣武区把天桥中幡列为“北京春节厂甸庙会”、“宣南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的主要表演项目,并在“宣南文化博物馆”中为其设展区。
  ■加紧立法加大保护力度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是景泰蓝、牙雕、京绣等“燕京八绝”。

  目前“燕京八绝”仅有的花丝镶嵌厂、金漆镶嵌厂的效益还能够维持生存,其他厂子或早已破产、或被民营小厂接手。

  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在“十一五”都市工业发展中明确,把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作为北京的特色地方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据悉,北京今年将设立专项资金,以普查、传承、文献三大工程为重心,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列入市及区县两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将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和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的传承人(团体)进行项目传习活动。

  据了解,2006年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速”之年,完成初稿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在争取早日进入立法程序;已完成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五年规划》不久将面世。

  全国:《保护法》明年将出台

  ■各地民间文化遗产现状如何?

  不久前,国家公布了第一批5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即将到来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首次被推到了与其他遗产类别同等级别的地位上。一度没有被当作重要的文化形态而列入文化保护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让人们觉醒到这类活态的文化,原来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比起文物、遗址和建筑,能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民族的身份和面貌。

  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危机?中国民协副秘书长、《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者向云驹进行了概况的介绍。

  “我国是一个文化遗产的大国,从资源的分布上看,全国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也是非物质文化最大的特点。”

  然而由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大部分是农耕文明的结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城镇化,大量非物质文化面临消失、濒危或断代的境遇。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也遭遇相同的危险,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民间美术、民间工艺被认为是过时的,扔掉不再使用,有的还流失海外。大量讲故事、唱民歌、说唱史诗的民间传承人,自生自灭,人亡歌息,人去艺绝。

  据向云驹介绍,北京市为民间传承人制定了保护措施,给予他们生活补贴、资助传承工作、提供活动的场所和交易的市场。云南各民族文化的资源比较丰富,政府对当地民族文化非常重视,而且与旅游结合得较好。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些汉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也提出建立文化大省的口号。

  ■民间文化遗产为什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民协就着手收集、整理民间文化,但这仅限于学术性的范围,直到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出第一批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文化遗产的概念才逐渐引起各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民间文化遗产为什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向云驹认为,长久以来,我国在文化艺术上的雅、俗之分泾渭分明,由于文明发祥得早,又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著述立传的大家和宫廷青睐的文化派别一直备受推崇,相比之下,民间文化则长期处于俗的层面上,甚至受到鄙视。《诗经》也是由于经过孔子这位伟大人物的收集和整理,才得以流传后世,而大部分民间文化,在生活中即时消费、即时更新、即时淘汰的,比如年画、剪纸等等,它们一直是被当作生活本身来看待的,而没有被当作文化艺术,因此在强调个性和个人艺术造诣的艺术评判时代,大众文化无法进入艺术殿堂。
  近100年前,当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相继发展起来后,民间艺术的价值才逐渐得到认识。据向云驹介绍,河南剪纸艺人库淑兰的作品在体现精湛技艺的同时,还承载了远古时代的一些文化符号,一些图形经过考证有上万年的历史。在科学的文化观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珍贵。

  同时,民间文化的振兴还需要老百姓和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向云驹在考察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他们请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演示他们的才艺时,民间艺人们往往不好意思,认为自己会的东西很丑,不当作艺术来看待。

  “在保护抢救的同时,需要老百姓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文化自觉,意识到他们手上的东西是很重要的文化品种和文化形态,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民间艺术是传承不下去的。”

  ■为何出台法律刻不容缓?

  在对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中,让向云驹这样的专家感到紧迫的是,很多非物质文化已经出现严重的流失状况。

  “大量少数民族的服饰被外国人收走,他们甚至放出话来,过若干年后中国人要想研究中国的服饰,只能到他们国家去。很多民居中的构件,因为不受文物法的保护,也流失海外。

  为了防止民间文化遗产流失海外,并对其生存状态、传承等建立一系列的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在明年正式出台,并与《文物保护法》一起,在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活态文化上形成配套的保护网络。

  向云驹是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小组成员,据他所知,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出台了自己的有关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条例,例如安徽对其花鼓灯就制定了专项保护,其中包括保护有效表演、保护传承人、培养接班人等一整套措施。云南、贵州这些民族文化大省,为保护其多民族的文化形式也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北京针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传承人发布了评定和保护的条例,当选的民间美术或工艺大师,每年会得到政府的补贴,并对传承工作要尽到相应的责任。

  为何出台相关的法律刻不容缓?向云驹说,立法能促进认识的提高,约束政府、社会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为民间文化维持原状、获得有效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很多地方拆老民居,老百姓上诉、专家学者呼吁、媒体曝光,一概不起作用,说推就推了。浙江定海古城曾被西方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城市花园,结果还是在老百姓的一片反对声中拆了。如果有法,类似这样极端的行为就能得到缓解,如果要拆,必须找到合法化的理由才能举动。”

  有法可依之后,就能要求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有所作为。向云驹说有些地方不是没有钱,当地政府能够花巨资举办一场模特大赛,也不愿意投入不多的资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归根结底还是意识的问题。此时,法律的力度就要远远大于人的自觉意识,强迫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2003年,中国民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如今三年过去,向云驹历数了一批抢救成果。
  “我们对桃花坞、杨柳青等十几个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进行了一一地调查,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数据库进行全方位的活态的综合的记录。民间剪纸、民间故事、史诗、古民居、藏族的唐卡艺术等等也都已经立项调查,在中国历史上,它们当中的很多从来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也从来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

  向云驹说,这些成果堪称民间的《四库全书》和民间的《永乐大典》,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同时,中国民协还对100个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进行了调查、认定和命名。这些民间传承人大多是名不见经传、不入典籍、没有人为他著书立说的。他们的技艺经过专家的整理和总结后,将传与后世。100个传承人,展示的是100种完全不一样的技艺和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为杰出的民间艺人授予头衔,能够起到鼓励、宣传和提高社会地位的积极作用。过去轻工部评定了一些工艺大师,主要是限于进入工厂生产和学院研究的传统工艺,例如牙雕、玉雕、景泰蓝等,民间艺人并不包括在内。中国民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为杰出的民间艺人评级,以此强化他们的自我认知。

  今年年初,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展,受到了社会的热烈关注;在文艺舞台上,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将原生态文化制作成了文艺精品;而近期央视举行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成为最大的一个亮点,得到观众的追捧。民间文化遗产已经散发出它绚丽的光彩。

  此次国家名录的评选,让各地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全国一共上报了1000多项民间文化遗产,并配套制定、实施了相应的保护方案。

  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联合实施的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逐步建立起保护机制,以维护我国从原始社会一直传承下来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7 , Processed in 1.12682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