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最令人瞩目的符号,便是建筑。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笔者上世纪50年代末来北京,算半个“老北京”了。其时我是一个少年,而北京基本上是一座古城、旧城,就城市面貌来说,庄严肃穆有之,现代气息全无。虽然我参加过天安门广场的激情游行,去过雄伟的长城,见过老人在四合院下棋和小女孩在胡同里跳皮筋的恬淡景象,但那时我心中北京的符号,却是“十大建筑”。 其后多年,除了60年代末开始修地铁,北京在城市建设方面,鲜有令人瞩目的举动。修环城地铁,当时的作业方式是上面拆除城墙和大部分城楼,下面开膛破肚。其实此前城墙已经毁得差不多了,这回就剩下了孤零零的德胜门城楼和前门楼子。梁思成曾为此大恸心碎,说:“拆一座城楼,如割我一块肉;扒一段城墙,像剥去我一层皮。”剜肉切肤,何其痛也。城墙没有了;“十大建筑”中的民族宫、农展馆、美术馆等新建筑,也被批判成“复古主义”;十年动乱中又捣毁了大批代表“封建”的古建筑———这段时期,我认为北京没有符号。 近十几年,尤其是近几年,北京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不断拔地升天,写字楼、“高尚”住宅区和豪华别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笔者很少出门,偶尔上街或郊游,只见叫不上名字的各式时髦建筑迎面扑来,令人目不暇接。而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不少名人故居被拆了。过去建筑界有所谓“舒适、美观、经济、实用、民族化”一说,现在呢,人们看到的多是“高大、洋化、气派、豪华、奢侈和怪诞”。现在,北京尚有很多地段,正在震天的喧嚣声中起大楼,工地扬尘使蓝天日也难以达标。 这也许是一种“必然”?可是还有很多人,比如中低收入者,却在为住一间经济适用房发愁呢。北京确实年轻了,壮实了,富有了,摩登了,同时它的新旧杂陈和不谐调,也令像笔者这样不赶趟的人,觉得陌生了。这时候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呢?我认为该叫“人为再造”。 凝固的建筑,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变迁是必然的。但是万变不离“和谐”,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沐浴着历史进步的时风,是一种愉悦;而在有意无意中割断历史,使人失去淳朴的生活环境,毕竟是一件憾事。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1.09079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