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仁医院磨镜室往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娟

    100年前,华北地区的老百姓想要配副眼镜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时中国的制镜技术还很落后,镜片要从美国订购。普通光度的镜片一般是批量订购进来,放在库里备用;特殊度数(如大近视、大散光)的镜片,订单要乘着轮船远渡重洋,历经惊涛骇浪到达美国,美国的镜片制造商按照订单将磨制好的镜片送上轮船,这些镜片再漂洋过海,一路颠簸回到北京。这样经过无数人的交接传递和数月的漫长等待,一副眼镜才能交到患者手中。如果运气不好,赶上恶劣气候或加工失误,那就更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那时同仁医院开业已10余年,眼科颇具声望,业务极速扩展,大有应接不暇之势。为了方便患者,时任同仁医院院长的美国眼科医生贺庆大夫就想在医院开办一间磨镜室。贺庆大夫对制镜技术不甚精通,国内又缺乏掌握制镜技术的人才,数年间多方物色,终于选出了同仁医院磨镜室的第一代学徒也是华北地区制镜行业的开山之人——刘启寅(又名刘明斋)、常德海和孙琢良。
  大徒弟刘启寅曾读过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中学,懂得英文,又聪颖刻苦。他和贺庆大夫一起钻研从美国带来的关于磨制镜片的英文资料,经过几年勤奋努力,他终于掌握了制镜手艺,成为同仁医院首任制镜师,并带出两位师弟常德海和孙琢良。
  二徒弟常德海当年以赶毛驴拉脚为生。同仁医院在西山开有疗养院,一位同仁医院的大夫经常去疗养院,每次到西直门以后坐他的毛驴。时间一长熟了聊起来,大夫就说我给你找个工作吧,“那太好了”他一听很高兴,就经这位大夫介绍到了同仁医院制镜科。
  三徒弟孙琢良聪颖好学,几年功夫便精通了验光、镜片磨制、眼镜装配、调试等全套技术。是第一代学徒中最早自立门户的。
  之后同仁医院陆续招收了一批中国人学习磨制镜片技术。这些中国学徒刻苦耐劳,深得洋人赏识。据《美以美会1918年议会录》记载:“华人耐苦于此工作可见一斑,是亦本院之荣幸事也,故来新客必导之参观焉。”中国学徒的技术也日益精湛,因此制镜科生意十分兴隆,工作万分忙碌。据《美以美会1924年议会录》记载:“制镜科生意甚是发达,近三年以来所用之学徒皆都殷勤尽力工作,各人之手艺亦皆日渐增高。今年之工作较比往年尤为忙碌。本科现有工人七名,每日做工时间即由早七点半至晚五时止,如果事多活忙可随时增加做工时间,由早七时至晚六时不等。每日所制之镜约在二十余副。”
  同仁医院制镜科为中国眼镜行业培养了许多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镜人员。有些技术人员掌握了制镜技术后先后辞职自谋职业,开设眼镜片生产加工和验光配镜的工厂或店铺。如刘启寅于1934年开设了刘明斋眼镜社;常德海于1943年开设了常记眼镜社,将制镜手艺传给了下一代。至今常德海全家4代人搞眼镜,其子常启旺撰写的《眼镜片冷加工基础知识》一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眼镜加工行业的技术指导书,常启年曾参与为毛主席磨制眼镜片、制作水晶棺材的任务;孙琢良于1931年开设了孙琢良眼镜社,其徒王文林后到608厂工作,曾参与为毛主席磨制眼镜片的任务……
  100年来华北地区历代眼镜行业制镜人员都与同仁医院磨镜室有着很深的渊源,同仁医院磨镜室这棵“大槐树”是眼镜制镜人员难以忘怀的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2 , Processed in 1.08421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