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前门大街的京商浮世绘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步雄


制图:嘟嘟


摄影供图:步雄


前门大街的京商浮世绘


许多前门大街的老字号都被广告淹没,远远望去像一条巨大的彩墙


老字号 全聚德的门面

  不知道前门大街就不是老北京。

  不研究前门大街就弄不懂“京商”的地道。

  上世纪60到70年代末,前门大街处于鼎盛期,与王府井、西单并誉为北京的三条“金街”。说起来色彩斑斓、五味杂陈,好比一个折射北京民生、民情的巨型“万花筒”。

  -北京儿歌“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

  前门西河沿口南,是1775年开业、卖烧羊肉的“月盛斋”。那里的老汤历经二百年传续,鲜香无比、老少皆宜。关于“月盛斋”,有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不少口口相传的歌谣,有大雅亦有大俗。雅的有:“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俗的有:“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骨头烧羊肉———”这被称为北京儿歌,几乎是全北京的小孩子们都是唱着它长大的。唱归唱,真正大快朵颐的是“月盛斋”烧羊肉,当年大多数人只能偶一为之,倒是“月盛斋”的百年老汤滋养了前门一带的老百姓们。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每天一到下午四五点钟,许多前门附近的人家便遣孩子们拿着盆盆碗碗排队,买那冒着热气的羊肉汤。大概是煮了一天的“干货”捞出来,老汤得以出锅外卖。那汤黑糊糊如墨似漆,又“挂锅”又“拉黏”,几分钱买一碗,孩子们端在手里一路疾走,忍不住伸出小舌头去舔,时常就会有好事的路人叹喊“好汤!”脸皮薄的孩子往往红了脸,一溜烟跑走。肉汤端回家可拌干粮,可下面,吃得全家脸上放光,实在是经济实惠、老少咸宜。

  “文革”时,“月盛斋”改为“京味香”,香则香矣,却没了文化味道。

  -无论领袖、平民,进得“大北”的橱窗都是一种荣耀

  正阳门东南是北京开业最早的照相馆———1922年的“大北”照相馆。大北的创业人赵雁臣的经营之道是重照片质量,投顾客所好(现在叫人性化服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特火,大北收买了一批旧戏装,让顾客免费扮成青衣、老生、小生、花脸留影,后来又增加了结婚照,广受百姓欢迎。

  60年代,赶上定婚、结婚、孩子满月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家庭大事件,老百姓才进“大北”的门。70年代,孩子们上山下乡,80十年代上大学都是上照相馆记录人生的重要事件。如果是集体照,人们大多喜欢在照片一角印上一句特别具有时代色彩,读起来又特别提气的话。笔者翻阅曾经在大北照的三张集体照,上面的文字竟都是———“继续革命永向前”。

  久不照相,难免拘谨,“大北”师傅的逗笑功夫个个了得,再哭、再闹的孩子,拨浪鼓一摇,顿时破涕为笑。再木、再呆的表情经他一幽一谐也会熠熠生彩。“大北”下得胡同也上得厅堂,许多国家领导人的标准照也出自“大北”。那时候,不讲究肖像权,无论领袖、平民,进得大北橱窗都是一种荣耀。

  -“天安门疏可走马,大栅栏密不透风”

  闻名全国的“大栅栏”位于前门大街的中段,60年代的大栅栏繁华至极,当你站在大栅栏对面的鲜鱼口西口(那里比大栅栏地势略高)对望大栅栏,无论晴雨,永远是密密匝匝、擦肩接踵。好多年后,听一位篆刻大师讲课时冒出一句:“天安门疏可走马,大栅栏密不透风。”如此地道的“京喻”,莫非是前门大街的子民?下课后上前一问,老先生果然祖居前门外粮食店街。

  要问逛大栅栏为什么那么多人?那时候民间流传有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说来说去,都没离开前门大街那块风水宝地。   漫长的计划经济下,市场价格高度统一,老百姓的经济状况相差无几,更没有什么类似“赛特”一类的贵族商场。同样的商品,老字号里质优品种全,所以,人们买根酱萝卜也非去六必居排队。这种“穷讲究”,就是北京人追求的“玩意儿地道”,老字号扎堆的大栅栏不兴旺也难。

  -前门大街的两件“镇街”之宝

  大栅栏东把口有个“公兴文具店”,那是前门一带多少代学童们的“痴迷地”,三分钱一支的铅笔,五分钱一个的田字格本,不知成就了多少有志少年的文学之梦。60年代末,一种做成雨伞形状的,几角钱一支的造型圆珠笔在学童中风行,拥有一支,插在胸前口袋上便有了傲人之资。由于买不起,笔者一日趴在公兴的柜台前过眼瘾,没多一会儿,竟有七八个同学陆续在这里邂逅,呵!敢情都是来过瘾的。

  1937年开业的“盛锡福”帽店宣传有方,很多人知道“盛锡福”缘于这里曾经做过的七顶帽子:

  他们曾给毛泽东主席做过一顶将校呢圆顶帽。

  他们曾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度尼西亚做过一顶金丝草草帽。

  他们曾为周总理去莫斯科访问做过一顶水獭皮帽,他们曾为刘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访问做了一顶美式圆檐皮帽。

  他们曾为朝鲜金日成首相做过一顶海龙皮帽,他们曾为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做过一顶三羔皮帽。

  以上帽子好是好,但老百姓们无缘一见,“盛锡福”非常懂得实物广告的妙用。60年代,“盛锡福”的小小橱窗里,长年摆放着一顶标价大概五百元的“海龙帽”。

  那年头儿,白石老人的一幅画在琉璃场几百元亦可得。五百元的震撼力实在了得,那帽子上挺立的海龙毛,根根放出晕眼的豪光,连同大栅栏同仁堂一对价值千元的鹿茸,被百姓们看作前门大街的两件“镇街”之宝。数不清的北京人在此橱窗前驻足良久、咋舌惊叹。“盛锡福”的大名也随之深入人心。

  -“粗粮细做糕点”

  大栅栏对面有家兼卖糕点的水果店,60年代日子窘迫,许多水果久卖不掉,蔫得起褶,店家遂贱卖处理。因其经济实惠,总被一抢而光。

  那时候,夏日里西瓜大多是切成牙卖的,一角一牙,水果店专设一收容瓜皮的铁皮箱子,上留一宽一窄两个缝儿,宽的扔瓜皮,窄的吐瓜子。但总有许多孩子拿着脸盆、土簸箕你争我抢,巴巴得等待你往里吐瓜子,许多薄面人因此食而不知其味。那瓜子晒干后可以卖给糕点厂做果料,补贴家用。

  水果店南侧的“正明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那里的满汉糕点非常有名,其萨其马、芙蓉糕之类无须赘言,倒是一毛钱一个的“甜圆面包”让许多同龄人记忆深刻,孩子们春游时,若是谁带去一个,马上会强烈聚拢许多贪婪的眼球。60年代困难时期,人们只有持“点心票”才能在那里定量购买不多的一点糕点。后来,干脆推出了一种“粗粮细做糕点”,那用玉米面做的蛋糕有形无味,掰开即散,扎扎拉拉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口感。尽管如此,仍会一抢而光。在那个饥馑的年代,人们难享口腹之福,吃“点心”算是一种奢求。

  -“高级特味户”全聚德

  全聚德烤鸭店创办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杨全仁。相传“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生意不好,最终倒闭。清朝同治三年,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下,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

  开店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60年代,在前门大街附近居民的眼中,大栅栏对过的“全聚德”似乎总是给外国人开“专场”。头天见到外国友人来访的照片,第二天兴许就能在“全聚德”的食客中对上号。附近几条胡同的孩子们吃过晚饭,总有人大呼一声:“噢,上全聚德看大鼻子去喽!”众人便山呼尾随而去。

  全聚德前豪车拥簇,亮闪闪转门开处,隐隐透出里面七彩的杯盘灯盏,勾起孩子们的万丈饕餮豪情。北京烤鸭遂成为老北京们可欲而不得的虚幻美食。

  60年代末,全聚德曾经作为餐饮行业的“高级特味户”,不收食客的粮票。为此,每天黎明时分门口便会排起长队,甚至还出现了倒卖号牌、帮人排队的“投机倒把分子”。后来,索性还是收开了粮票,食客立马锐减。全聚德还曾经卖过5元钱一份的盒饭,意在让北京的寻常百姓也尝尝鸭鲜,但吃客寥寥。如今,北京烤鸭早已成了寻常百姓家的盘中常物,外地人也可以随便买个“保鲜装”拿回千里之外的老家用微波炉热着吃,真是烤鸭依旧,换了人间。

  -布衣素食年代的老正兴的“小笼蒸肉”

  上海迁京老正兴的“小笼蒸肉”,曾经勾引过前门一带人的馋虫。60年代,老正兴做“小笼蒸肉”的操作间,只有一块玻璃与前门大街相隔,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终日雾气蒸腾的“小笼蒸肉”。铁锅滚水,上铺一块铁片,片上有数个孔洞,每一洞上叠罗着十几屉巴掌大的蒸笼,糯米蒸肉的香气透窗而出。引得不少腹中空的人,在玻璃窗前久站。在那个布衣素食的年代,可欲而不可得肉者多矣,那喷喷香的小笼蒸肉曾是好多北京人心中的“满汉全席”。

  前门大街的店铺,大多与名人有很多历史瓜葛,久而久之,成为卖点。据说,上海老正兴菜馆的迁京是源于周总理的“撮合”。据说,1955年,周总理和陈云副总理在陈毅市长陪同下,来到上海东号老正兴就餐,在品尝了“青鱼下巴甩水”和“青鱼秃肺”以后,连连称赞,临走时,周总理同服务员一一握手,并说:“老正兴的菜确实好,要好好地保持这个风味。”

  回到北京后不久,周总理建议北京市的领导说:“北京能不能也搞个老正兴菜馆?”于是,1956年经北京和上海两市领导协商,将位于上海西藏路以东,四马路的老正兴迁址到北京前门大街。

  同为餐饮业老字号的都一处烧卖馆,也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都一处”店名相传为乾隆皇帝所起。

  相传乾隆十七年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回京途经前门,所有的店铺都已关门,只有“王记酒铺”仍在营业,便进店用膳,由于路途劳顿,酒菜口口入味,甚兴。回宫后亲笔题写了“都一处”店名,将其刻在匾上,几天后派人送来。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生意十分红火。“都一处”后来又经历了多次装修翻建,1964年扩建后的新楼为两层,营业面积达170平方米。同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观赏乾隆御赐的虎头匾后又为“都一处”写了新匾。

  因名人而得名,因名人题字而得名的店铺在前门大街比比皆是,出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不为人知,譬如严嵩题写“六必居”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吴佩孚题写“盛锡福”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说到这儿卖个关子,有兴趣,您去前门大街看看牌匾,里面学问深了,哪块都不白给。

  -“大人玩着没意思,小孩子见了打都不走!”

  前门大街总有一些非国营的游商、散贩,就是在高度计划经济和“打倒一切”的“文革”时期也没有被完全禁绝。由于在天子脚下、天安门畔,这种“个体经济”曾遭受猛烈的围剿,但他们生命力超强,他们特别讲究“商道”,与国营商铺中的冷面买卖迥异,遂成前门大街人文一景。

  正阳门西南,现在的“大碗茶”那片儿,天一擦黑,就有一瘦高男人(孩子们管他叫前门老二)叫卖“小孩摔跤”。那人五指捭阖,两个手指头高的“小孩子”便擦着地皮激烈抱摔,闪、转、腾、挪,招招到位,时不时一个大背挎招来满堂喝彩。架不住孩子缠,大人们两毛钱一对买回家去,灯下一照,不过几根染了颜色,画上眉眼,细线相连的秫秸秆。操控那根黑色的细线,那小人竟已腿脚僵直、半身不遂,先前的古怪灵精已经无影无踪。觉得不值,去退,那人便扯脖子喊叫:“小孩儿玩意啊,大人玩着没意思,小孩子见了打都不走——”其中“打”字咬牙读出重音,同时捋胳膊挽袖面露凶光,文气一点的退货者大多心虚气短、愤懑而返,算是一种霸王买卖吧。

  -交换像章的“黑市”

  大北照相馆东北,曾有一个空场,60年代,那里曾经一度成为交换毛主席像章的“黑市”。星期天,那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颇为热闹。人们将各类主席像章一排排别在咔叽布、大红平绒上,抖动着发出丁当声响,去寻找交易对象。多是以物易物,很少动钱。他们一般用“小头儿”(早期的小型的主席像章)作为一般等价物去换“大头”(较大的一种像章)以及“全国山河一片红”、“为人民服务”等像章,三换一、十换一、百换一,不一而足。不雅的称谓,混乱的自由市场,构成了对伟人的大不恭,于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查抄。突然间,戴着红袖标的人们就会从天而降,劈头夺下像章,鉴定了交易者的出身后(倘若出身不好,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架着胳膊就地游斗。

  顿时,空场上一片喊叫、追逐,暴土扬场、哭地喊天。但被查抄后的黑市几个小时后依然如故,实在令管理者头疼不已。那个年代尚且如此,彻底杜绝一切原始的商品交换看来绝非易事。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众多时尚商区在北京的崛起,曾经繁盛的前门大街渐渐成为一条落寞的金街。许多商场只顾租赁柜台弄得特色全无,好多商店成了价廉质劣品的集散处。街上卖发票的、散名片的、卖假烟的、卖老玉米的、乞讨的不一而足。眼下,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改造后的前门大街会是什么样子?许多见识过前门大街鼎盛气象的老北京们心生疑窦,担心把个犄角旮旯沾满历史余辉的去处整“串了味”,变成有形而无韵的建筑仿品。其实,只要是京腔京韵作为前门改造的伴奏曲,我们就不会失去纯粹的前门大街。

  历史背景

  前门大街形成于元、明,到清乾隆时已是“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不休”。民国后,历经战乱、几度萧条。解放后,百业俱兴,底蕴厚重的前门大街老字号开始显露光彩,细细说开去,就是一张老北京市井风情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2 , Processed in 1.08600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