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叫卖声声 唤回老北京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李博 画


  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小报童穿着补丁裤子,嘴里边报纸名儿跟蹦豆似的,一点磕拌儿也没有——可卖报纸是卖报纸,不收人民币,收铜板儿。

  “华北日报、商业日报、新民报、买张报瞧瞧嘿,瞧瞧当天的新闻!买张报瞧嘿!特大新闻——”

  甭问,他这报上恐怕找不到当下正热火的世界杯消息——全是百八十年前的老报纸名儿!

  “爷们儿,您来一张得了!”他冲台下嚷,台下鼓起了掌。

  小报童的吆喝声中,一场特殊演出拉开帷幕。 
 
   演出中没有别的,内容就一样儿:老北京的吆喝、叫卖。卖糖葫芦的、卖小金鱼儿的、卖柿子的……跟随本报记者,咱们往热闹处瞧瞧去——

  ①吆喝声中重现老北京

  “来!高庄儿的柿子哎!涩了还要换的咧柿子……”穿着深蓝色长袍子的大爷肩上担着挑起柿子筐的扁担,三步那么一回头儿,“来!高庄儿的柿子哎,涩了还要换的咧柿子……”

  “香菜哎、辣青椒喂、黄瓜哎、大苤蓝来哟!西红柿哎、蒜来嘿、韭菜、西葫芦嘞、洋白菜耶、夏冬瓜、胡萝卜、扁萝卜哈,嫩了芽的香椿、腌雪里红哎、腌疙瘩头哎!”卖菜的大叔吟唱着这三十多种菜名走过来了。

  ……

  昔日北京胡同里的吆喝、叫卖声连续不断地响彻在这舞台上。无论挎篮的、肩挑的,还是推车的,吆喝者都用一只手捂着耳朵,力求原汁原味。懂行的,还能从他们的吆喝声中分辨出季节更替来:

  ——“花儿来,玫瑰花,抓玫瑰瓣!”,“赛牡丹来:杨妃来,芍药花……”扎着小辫子、穿着花布衫的卖花女莺声燕语。这是春暮时节。北京4月间玫瑰、芍药盛开。玫瑰色紫而润,甜香袭人。花开季节,清晨时分便沿街吆喝的卖花女挽着芬芳四溢的花篮,香气传遍大街小巷……

  ——“修……雨伞、旱伞!”头缠蓝布巾儿,腰围蓝围裙的小伙子晃动着手上的响铃,告知雨季的到来。小伙子一担挑,挑上不仅有修伞用的工具如钳子、剪子、锤子、大针等,同时还备有高丽纸、油布、麻绳、线、桐油、铁丝等材料。无论是换伞面、补伞面、修伞骨都能手到活成而且价钱不贵。

  ——当听到“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的吆喝声时,金风送凉,暑气全消的季节到了。人们的食欲也随着天气的凉爽而增加了起来。昔日北京人喜欢在秋冬季节吃酱豆腐和臭豆腐。此刻真想点些香油,炖点儿猪肉或肘子,放些酱豆腐汁。吃窝头或小米饭时臭豆腐才下饭呢!

  修理桌椅板凳的、磨剪子抢菜刀的、锔盆儿锔碗儿的、用手拍打铁片“串头”,以招引顾客的,粘扇子换扇面的在其肩挎小木箱上缀以铜铃的……听着这些绝迹已久的市井声音,回想起过去的老北京,一年到头,由春至冬,三节一年,时间不分晨夜,天气无论晴雨,货声不绝于耳,四季食物,应时用品,应有尽有,居民足不履闹市,就可从容置办。

  吆喝声中,当日风情,尽到眼前。

  ②叫卖成了艺术

  “哎,仨大一条啊,俩大一条啊,您别拿我们当卖黄瓜的呃,我们是卖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呦呃。”

  挑起木盆、头戴泡堂小黑帽,身着蓝袍子、肩搭白手巾的这位,正是京城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他一口气能喊出170多种老北京的叫卖声。一大批反映老北京生活的电影、电视剧中,高低错落、京味十足的叫卖声大多出自他之口。

  他不但吆喝在行,讲起其中的道理,也是一套一套的:

  “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

  “早些年,北京城南城北的吆喝都不一样,好像是两个派系。就拿卖冰糖葫芦的来说,东南城的吆喝出来,干、倔;西北城大宅院多,小贩的吆喝优雅、深沉;在王府井附近吆喝的,多是小伙子,甜、脆、响亮。”

  看来,老北京的吆喝到了臧鸿嘴里,已经成了艺术。

  “有破烂的我买耶,有破鞋烂袜子我也买耶,换洋取灯儿!”扮演背着筐子走街串巷收破烂的大娘正是年过7旬的叫卖老艺术家张桂兰。

  “我从小就在街上吆喝卖货,积攒了一肚子的叫卖话儿,打小到现在,最感兴趣的还是叫卖调,特爱注意像老天桥这种地方的各种叫卖声。我是样样关心样样留意,听完之后再私下里模仿。”

  ③这是遗产,不是消遣

  关于这京味儿叫卖,研究的人还真不少。

  著名作家张恨水曾在《市声拾趣》中谈过:“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也有学者论述:从语言学角度上说,北京方言的特点造就了北京的吆喝。别小瞧叫卖,这里边融合着老北京市井民俗,折射出了北京的文化。更多的人认为,来源于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经过多年发展、沉淀,逐渐成为胡同文化的一种象征。

  表演的组织者告诉记者:当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再一次鲜活呈现出来的时候,寻找一种历史的积淀、品味这个城市的脉动、回想一些曾经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市井风情,就不单纯是一种消遣了。

  这次表演的团队是北京市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团长孟亚男介绍,参加表演的老艺人是为了将叫卖杂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自发组成的这个团队。

  整场演出过程中,除了老北京的风情叫卖,还掺杂了北京老天桥早已绝迹的杂耍、古彩戏法等艺术展示,老艺人曹安来的气功表演、老艺人王丽云的“抖空竹”、顾红的自编自创“小车会”——“五丑闹春”。

  “无论是老北京吆喝还是我们练就的绝活,重要的是有生活,真实再现了老北京的原汁原味。这是老北京传下来的遗产,在今天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艺人们这样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4:14 , Processed in 1.10908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