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事清史研究多年,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段与大众原本隔膜的历史逐渐走出了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民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品头论足的一个兴趣点。除了专业人士,过去有多少人知道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又有多少人会关心,在这些读来绕嘴的满族人名背后,隐藏着怎样起伏跌宕的历史和令人叹惋的身世?如今不同了,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再是抽象的历史符号,他们轰轰烈烈的业绩与逸闻趣事已广为人知。 “戏说”的清史与“正说”的清史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没有戏说,哪有清史知识的普及?哪有清史图书的热销?又哪会出现那么多痴迷的读者和观众?有一点令笔者颇为不解,每出一“戏说”剧,必会有学者正经八百地出来指责,说这点不对,那点是歪曲。其实,大可不必。再说了,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里,谁也无权垄断对历史的诠释,“正说”是对历史的一种诠释,“戏说”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诠释。这里只有受众口味、旨趣和选择的不同,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俗话说:“虾有虾路,蟹有蟹道。”“戏说”与“正说”,两者关系犹如这虾与蟹。说得远一点,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说得近一点,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以为,“戏说”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对人物个性的挖掘,以及生动的表现手法,就很值得“正说”取法和借鉴。 当然,佳肴再好,天天品尝,也难免味同嚼蜡。这些年来“戏说”轰轰烈烈,大行其道,恰好为“正说”的崛然奋起做了铺垫。于是,“正说”的清宫戏粉墨登场,“正说”的人物传也堂皇出世。近来,中华书局倡导“正说”,《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系列图书联翩出版,其“正说历史”在市场上已形成品牌。笔者有幸,也加入到这支“正说”的队伍,写了这本《正说清朝十二王》。 什么叫“正说”?按笔者理解,应是以准确详实的史实为依据,把历史人物最鲜活、最有特点的方面展示给读者,并校正世间的种种讹传。但此“正说”非彼“正说”,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正说”,实际已貌合神离。首先,在人物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其典型性,也要兼顾其故事性。其次,在叙事方式上,要力求摆脱传统“正说”沉闷枯燥的叙事方式,通过挖掘生活细节,突出人物个性,进而写出对其人生命运的感悟。其三,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图说”的功能,也就是图与文的互动。 说到这里,还要将清朝的王公封爵制度做一简单说明,作为阅读全书的一个背景材料。 清朝对宗室(皇族)贵族、满汉异姓贵族、蒙古贵族的封爵制度不同,这里介绍宗室封爵和蒙古封爵。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所以将其略去。 封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因军功受封叫功封,一种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清初以军功封者多世袭。以恩封者则一般每一代降封一等袭爵。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以后均世袭罔替,不再递降。 清代共有世袭罔替(即世世代代不降袭)的王爵十二家,其中八家以军功封爵。他们是礼亲王(一度改封巽亲王、康亲王)代善、郑亲王(一度改封简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一度改封信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一度改封显亲王)、克勤郡王(一度改封衍禧郡王、平郡王)岳讬、承泽亲王(后改封庄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这八个王,因佐命殊功,子孙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俗称“八大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是喻言其爵位承袭之保险可靠。 这八个王不都是皇子,其中礼亲王、豫亲王、庄亲王、肃亲王、承泽亲王是皇子,郑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克勒郡王和顺承郡王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孙。 清代中叶以后因恩封为世袭罔替亲王爵的有四家,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此外选入了其他两位王爷,他们的爵位都不是“世袭罔替”。一位是饶余亲王阿巴泰。阿巴泰是清初叱咤风云的统帅,战功卓著,只是因为出身偏房,一生中平添了许多坎坷和烦恼。他的经历曲折,饶有趣味。另一位是端郡王载漪。载漪一家父子三人都是过继子,而且他的儿子还成了“大阿哥”,自己距皇父只有一步之遥,但最后还是以悲剧结束。这一家的经历也很有趣味。 满族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始终把联合蒙古贵族作为恪守不移的国策。为此,一是实行“北不断婚”,即满族皇室与蒙古贵族间的世代联姻,一是给予蒙古贵族高出汉人的尊显地位。这是清朝统治非常成功的一点。所以,本书的十二王中选取了两位蒙古王爷,一为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一为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两人都是晚清变局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清朝入主中原后,对率部众来归的蒙古各部首领按其原来地位及对清廷的功绩和效忠程度,依照清皇室封号,授予他们新的爵位品级,以示优遇。清王朝把内蒙古原24部,划分为49旗,实行王公制度,先后封了数以百计的王公。王公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均世袭罔替。民国初期,袁世凯为笼络蒙古王公,又封了一批新的王公,但这些王公都不世袭。 表面上蒙古王公与满洲宗室王公待遇平等,实际上仍有区别。一,同是亲王,满洲班次在前,蒙古班次在后,以下类推,等于把蒙古王爷降了一个等级。二,满洲亲王郡王,得用黄色马缰绳,蒙古亲王郡王非特许不准;同是贝勒、贝子、公爵,满洲得用紫色马缰绳,蒙古不准。三,满洲亲王年俸10000两,蒙古亲王2000两(其中,科尔沁旗亲王略高于此);满洲郡王年俸5000两,蒙古郡王1200两。以下类推,至辅国公,满洲500两,蒙古200两。但蒙古王公有自己的领地、属民,经济状况与满洲王公不同。直到民国元年,满、蒙王公的差别待遇才被取消。 最后,话题再回到“正说”王爷上来。我在十年前曾写了《爱新觉罗家族全史》一书,这次“正说”,恰是前书的一个延续。但前书重在写史,后书重在写人。内容固有重合,要求和角度却有不同。 刻画历史人物,既要符合事实,为专家所认可,又要有血有肉,为读者所接受,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只能勉力为之。至于效果如何,只有留待读者们评判了。 作者谨识 2006年3月20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7:23 , Processed in 1.08157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