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养生老店鹤年堂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焱

见证了北京城岁月变迁和中国养生史发展轨迹、数百年仍屹立不倒的京城养生老字号———鹤年堂药店,日前挂起了由北京市老字号协会授予的“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的金字招牌。
  鹤年堂始建于1403—1405年期间,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提起鹤年堂,5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恐怕无人不晓,那古香古色的两层小楼,早已成为北京菜市口的标志性建筑。
  “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从明朝重臣杨椒山为鹤年堂所题的楹联就可以看出,从明朝起,鹤年堂“把中医养生寓于人们生活方式中”的养生理念就已深入人心。在鹤年堂有一块珍贵的匾额,上书“调元气”、“养太和”,题写者就是赫赫有名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古代打仗,受刀伤者众多,所以,军队每次出征都要携带大量的急救药和刀伤药。而在明朝军队里,鹤年堂精制的“白鹤保命丹”更被称为“神药”,必不可少。据说当年戚继光要带兵去抗击倭寇,鹤年堂曾专门赶制了一大批“白鹤保命丹”,送到戚继光的营帐里。在戚家军征战倭寇的历程中,这些“白鹤保命丹”发挥了巨大作用,救治了成千上万的抗倭勇士。为表示感谢,1568年,戚继光欣然写下了“调元气”、“养太和”六个大字。
  但偏偏不幸的是,清代以后,菜市口被朝廷定为法场,刑场就设在鹤年堂药店的门口。每逢官府要杀人的头一天,鹤年堂都会被告知:明日行差,准备酒食,切勿外传,日后付款。到了第二日,监斩官、刽子手们先集中在鹤年堂里大吃大喝一顿。酒足饭饱,“午时三刻”也到了,于是在鹤年堂门前事先搭好的席棚中,抬出一张堂里的书案摆在里面,备好椅子,桌面上照例放有锡制毛笔架、朱笔等。待等监斩官朱笔一圈,不到一分钟,便会刀起头落。刽子手行刑之后,照例再去店堂要点安神类小药,防止晚上失眠和恶鬼缠身。死者家属,也多于事前买通好刽子手,请他在人头落地时,适时用一个大馒头塞入死者颈腔,以防鲜血溅出,“阴魂不散”。因此,人血馒头的故事在清代就传得很远,据说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实际上就是吸取了鹤年堂的典故而创作的。
  谈及近代历史上举世闻名的发现甲骨文一事,也不得不提到鹤年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金石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偶患疟疾,请来大夫开处方,其中有味药名为“龙骨”,这味药到处找都没有。有人说,到宣武门外菜市口鹤年堂药铺,一定能找到。家里人从鹤年堂将药抓回来后,王懿荣打开药包查看,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着类似篆文的文字,惊喜非常。因为王懿荣对中国古文字很有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道道划划都有一定规律,很像一种古文字。他为弄个究竟,就派人去鹤年堂将这种“龙骨”全买了回来。经他将“龙骨”一块块地仔细对比,他断定这不是什么“龙骨”,而是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的一种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原来这些“龙骨”是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地时从地里挖出来的,一些商人收了去当“龙骨”卖给了药铺。因此,史学家们都说,甲骨文的发现是鹤年堂的一大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02:36 , Processed in 1.08242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