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附近的北大红楼,是我国著名的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在北面北池子大街胡同中间有一条向南去的窄巷,巷口墙壁上的红色标牌赫然写着“箭杆胡同”。箭杆胡同20号的这座小四合院看似普通,坐南朝北,位于箭杆胡同通向骑河楼南巷的把角处,是赫赫有名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聘请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从上海搬到北京,这里就是他的住所兼编辑部。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而被捕,《新青年》编辑部遭反动军警的搜查……这个让我感到心情有些激动的地址,是从一本有关鲁迅先生的书里读到的。 当初,陈独秀北上募款,被蔡元培先生闻知,于是要请这位没有正规大学文凭的社会活动家留校来任文科学长。陈不担心自己的能力,倒是他在上海的《新青年》让他放心不下。蔡元培先生特允将其刊物一块儿迁到北京,这才有1917年《新青年》由沪移京的战略转移,才有独秀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潮头的伟岸一峰,“独秀”之名源于其原籍城外的一座独秀峰,是陈独秀先生1914年始用的笔名。 箭杆胡同9号是箭杆胡同20号旧时的门牌号码,据东城区房地局现存的房屋档案记载,该院总面积为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间半,建筑面积为264.3平方米。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9号,朝西的街门是妞妞房9号。妞妞房现在更名为“骑河楼南巷”。这里,解放初期登记的业主是孙志诚;房产来源系祖上遗产,购于民国元年。由此可知,陈独秀1917年来京后的寓所是租住孙家的房屋。 东西向的“箭杆儿”只有二十米长,宽仅三米。胡同目前已经三面环着高楼大厦,东面为民政部的后墙。北面一座大楼正在施工,怕砸到这个小院,搭起了防护的脚手架,整个胡同目前仅存这一个门。如今小院已经面目皆非,自建的小房挤满了整个院子,很难窥见当年的建筑格局;只有街门两侧的两个小石狮还静静地站着,石狮已被凿残,面目有些模糊。门楣上两方六角木镌着的“吉祥”两个褪色的红字,依稀可见旧日的痕迹。院子里像绝大多数北京胡同里的杂院儿一样,堆满蜂窝煤和旧物。 走进大门,正好看见孙志诚老人的弟弟。他说:“当年我们家住在西院,东院整个都租给陈独秀先生了。北房三间是陈先生的办公室,南房三间是《新青年》编辑部,靠街门的那间小房是传达室,《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就挂在那儿。两间东房是陈先生的车夫和厨子住的地方,东、西两个院是相通的,当年陈独秀受通缉,就是从西院那个门妞妞房9号逃走的。”前些年拍摄的电影《开天辟地》,因为这里门脸比较破旧,而选择了对面一家大门代替。孙先生至今还遗憾地问,电影上为什么没有选择真实的陈独秀的故居拍摄? 孙先生的弟弟又把我们领出大门外,指着东边的那幢镶嵌着白色瓷瓦的大楼说:那是民政部新大楼,原先那个地方,也是北京大学的地方,陈独秀先生去上课,就几步远。他还介绍说:春节前后,有关部门让每户人家填了表格,进行了调查,估计这里离拆迁的日子不会太久远。 新房子终究要取代老房子,但老房子的故事却是新房子永远也讲不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