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在路上--写在寻访燕赵古镇系列采访活动结束之际古镇,一种特殊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人类文明的标识和代表。古镇,历经岁月的沧桑,见证着繁华和衰亡,是我们穿越时空、寻本溯源的历史血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燕赵大地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片广袤丰饶的土地上,无数的古镇,宛如点点繁星,闪耀在历史的天幕上。河北境内的古镇,或是军事重地,或是商贸要冲。与江南古镇的典雅婉约不同,河北古镇风格粗犷、豪放。千年易逝,今天,河北的古镇只有一小部分建筑群落依然保存完整,大部分的古镇踪迹依稀,只遗留下一些废墟和遗址在向世人讲述着往昔的动人风采……身为河北人,焉能不知河北的文化和历史?身为新闻工作者,便有一份宣传河北文化、挖掘河北历史文化资源的责任和义务。一直以来,我们在想,我们应该为弘扬燕赵文化做点什么事情?继“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活动取得成功之后,2005年初,我们开始策划组织这次的“寻访燕赵古镇”活动。当我们的策划方案完成之际,适值我省隆重召开文化大省建设会议,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借此春风,我们开始了“寻访燕赵古镇”之旅。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负责收集相关历史材料,并与被采访地地方志办公室取得联系,河北日报文艺副刊部7位记者从所提供的备选对象中筛选出50座古镇,进行实地考察与采访,并及时在河北日报二版(后期发十一版)刊发稿件。我们力图通过对现存古镇的实地采访,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思考和优美的文字,做一次体系清晰、规模完整的燕赵古镇大检阅,以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古镇风采,进一步提升燕赵古镇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寻访。7名年轻记者,历时一年,走遍了燕赵大地,在古镇里寻访着历史,感受着文明。在寻访中,他们被古老的文明震撼着,同时也常常为这些文明遗存的消亡而痛心。一位记者采访东光县连镇,到了才知道,这个弹丸小镇竟是太平天国北伐将士与清兵血战之地。太平军著名将领林凤翔在这里困守一年,中箭被俘,北伐就此失败。站在京杭大运河的岸边,这位记者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一位记者采访井陉县天长镇,发现这里遗存丰富,城墙、民宅、戏楼、官学都保存较为完好,但让他非常痛心的是,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还在遭受破坏,正在一天天消亡。还有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记者来到了涿鹿县矾山镇,到了这里才知道,这里竟是中华第一古战场,黄帝与炎帝联盟在此与蚩尤决战。黄帝,在这里开创了千古文明,千古伟业,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50座燕赵古镇只是众多河北古镇中的典型代表,相信还有更多的古镇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发现、保护。燕赵文化底蕴深厚,相信还有更多的历史和文明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继承。我们,还在路上。 ———刘成群河北文化的魅力一座座散落于燕赵大地上的古镇,就是一页页纸张泛黄的河北地方史籍。走进这些古老而历尽沧桑的城镇,我仿佛触摸到了河北那深邃而久远的历史的天空。50座古镇,就像50颗璀璨的珍珠,她们光芒四射,照彻了千百年来燕赵幽深岁月。虽然有一些古镇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掩去了昔日的光芒,失掉了神采,但是只要你往那历史的废墟上一站,历朝历代的金戈铁马便与秦风汉雨裹挟在一起,迎面袭来,躲都躲不开。我的采访地一是邯郸,一是承德,既有曹操的习文讲武之所,又有董存瑞烈士的牺牲之地;既有以苇岸荷风太极城闻名的永年广府,又有康熙最早修建避暑山庄的滦河镇;既有磁州窑的千年瓷都彭城镇,又有以羊汤水泉闻名的古八沟……采访的过程中,一个想法在我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这些古老的镇子,不正是河北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吗? ———崔立秋一段暧昧的传说古镇总是风雨剥蚀、荒城衰草吧?我走了十个地方,所幸还能找到一些老宅、破庙、古木、残碑,以资凭吊。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倘要保存国粹,也须国粹保护我们。语境不详,却不幸言中。当今古镇,也活在经济利益的漩涡里。日子好些的镇,已经立了名目,顶着文化的冠冕招徕游客。更多的古镇不成材料,没有山西平遥的气候,当地人索性一撒手,随它去了。置身废墟,茕茕孑立,倒不十分凄凉。可惜,能解释废墟、点评得失的人越来越少了。乃至面对砖瓦木石、雕梁画栋,知情的读书人和老先生都四顾茫然———读不懂本地的历史,就很值得惶恐。古镇,似乎只属于一段鼎盛的编年史,要么流金淌银,要么金戈铁马。古人是过客,现代人却只惦记做客商———钱笸箩,留;赔本货,丢。文化不文化就懒得管了。为了某种需要,哪怕拔地而起一群钢筋水泥的“古建筑”也在所不惜。落霞晚照,清风过耳,忽然想到“爱哭鼻子”的梁思成,他说,每拆除老北京一处古建,都是抽他的筋,剥他的皮。可惜,这种如痴如醉的人几近消逝殆尽。其实,古镇恰恰与这种人活在一起,倘若类似的学养和见识失落了,历史将变成一段暧昧的传说。寻访古镇,正是希望远离这种不幸。 ———张继合打开尘封的历史之门一年中的两次寻访正赶上四季的两极。盛夏的烈日与隆冬的霜雪给人的感觉虽然是冰火两重天,但心中的感受却有些相似。其实早在活动之初,便是抱着“寻找”的心起程的,最后到底能“寻”到些什么,心中并没有底。如今一座座古镇走过来,总算得了些安慰。和江南著名的周庄、乌镇比起来,我所走过的这些燕赵古镇实在称不上完整。经历了成百上千年风雨甚至天灾人祸的剥蚀,古时的城垣、民居多已不可寻,能看在眼里的,惟有些碎瓦、古塔、残墙,更多的是从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咀嚼古镇往昔的辉煌。旧貌换新颜,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在一块块古老的土地上流动。但古镇人并不这么想,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总会在他们的性格中留下些印迹,或质朴,或坚毅,或豪爽,他们深以这种传承为荣。尽管遗迹星星点点,但即使是一些残旧的古籍,一些破碎的器具,也成为一把钥匙,让人们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在这扇门后,他们看到了抹不掉的前尘往事和未来享不尽的幸福时光。 ———张晓华回望古镇的背影寻访燕赵古镇的意义是什么?古镇承载着什么,又传承着什么?踏访古镇之初带着很多问题,但当我面对她们时,我不再追问。当她们穿过历史的时空如此清晰地站在我面前时,根本不需要再言语,静静地观赏和回味,倾听与徜徉,在古镇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中寻找到那份永远都无法遮蔽的古味古韵。恍然若悟,传承发展,继往开来,这才是古镇的价值所在,也是古镇人的历史责任。回望走过的古镇,回望燕赵文化的精神家园,这里印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足迹,交织着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脉络。回望走过的古镇的背影,有的只剩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有的修旧如新,面目全非;有的远离尘世原汁原味,秀于山野……痛惜、无奈与欣喜、庆幸伴随在我寻访古镇的旅途上。我希望人们不再无视它们的生存状态,我们有责任召唤更多的人来关照这一座座精神家园;也希望更多的民俗专家、学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古镇的存续出谋划策,为古镇的积淀增加厚度,为古镇的前行增加动力。 ———刘萍在旅途中追忆张家口辖区内一座座经历了沧桑变幻的古镇,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绪,那静静流淌着的桑干河与洋河,还有河流两岸承载着岁月风霜的草与木、依稀可见的古镇旧貌、壮怀激烈的古战场……就在我的面前,沟通了前世与今生。这里的古镇旧貌已慢慢飘散,昔日辉煌也已被淡忘,但它们的历史轨迹却将永久地刻在大地上,刻在我的心里。我希望人们不要轻易地忘记它们,希望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要那么迅速地把它的痕迹抹去,让后代的人还有机会去膜拜它、追寻它、找到它昔日的一丝辉煌。要想三言两语描述这些古镇的魅力绝对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只是因为它们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因为它们那种交汇古代与现代的独特的矛盾性,以及这种矛盾所散发出来的迷人的气质。“寻访燕赵古镇”之行,让我重新惊叹于历史,惊叹于由它所带来的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当我离开此行最后一站龙关古镇时,曾回头遥望那屹立在地平线上的重光塔,那时,我感到,它就像一名孤独的古代英雄,虽英姿飒爽,却落寞苍凉。而这种感受,也正可以作为我张家口之行的一种总结方式吧。 ———魏旭在行走中思考寻访燕赵古镇的过程就像在一部古老的书里行走。书的封皮虽然破败,甚至于已然没有什么封皮,只剩下隐隐约约或有或无的字句,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大书的阅读。一座座古塔,一座座寺庙,一幢幢碑亭,一个个古战场,就是这部书的简约的目录。循着这些目录,我走进了这部书里。书很厚,很沉……我走过一条条古朴的小巷,去寻觅一个个尘封的故事,一场场鲜为人知的战争,一段段难以言说的情感,一个个被历史尘封的人物,比如伯夷、叔齐、李广、朱启钤……一个人物记载了一段历史,一个古迹印证了一段历史。一座古镇,因为它的人物和古迹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我的心灵和一座座古镇紧紧相依,去感受它的忧伤,它的幸福,还有它心脏的脉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些历史,也记录下我的思考。从以往的走长城,到今天的寻访古镇,我行走的脚步没有停歇,对历史的思考也没有止步。我在行走中思考,也在思考中行走。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0 , Processed in 1.1010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