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时尚的簋街后面是 古老的东直门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祁建






■制图/陈绍平
 

  一提起北京的东直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使馆区和最具北京当代饮食特色的簋街,前者代表的是国际化,后者代表的是浓厚的地域特色。

  因为在东直门附近的一个写字楼上班,每天朝九晚六地如流水线上的齿轮,在这里穿梭,北新桥、簋街、药王庙、通教寺、“圣尼古拉”教堂、北新仓、藏经馆胡同、炮局胡同、东直门外清真寺、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交通枢纽……这些名字在眼前穿过的时候,总在想它们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它们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休息的时候,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探访它们的过去与现在,成为我一个最美的梦想。

  在沧桑的胡同中和古老的建筑里,我恍然如梦境。那些历史与传说,采访时候的烦琐,问了许多老居民,历史资料的浩如烟海……而我所能够做到的,也许只能坚守我自己的梦想。

  ■北京的新地标:簋街

  在外人使用的旅游手册上,到北京都有对簋街的介绍。“簋”指的是中国古代一种圆口两耳的食物容器。上个世纪90年代,簋街突然涌现出大量经营麻辣火锅的餐馆,生意彻夜红火,簋街也渐渐享誉京城。

  从北新桥到东直门立交桥,不到一公里的街上,开了100多家24小时都营业的饭馆,够壮观!入夜以后最热闹,站在东直门立交桥上向西望,大的小的,圆的长的成串的红灯笼,满街是灯火通明。

  这条街是通宵的。它之所以最初被称为“鬼街”,是由于老北京人卖古玩、字画的,一般多在半夜天还没亮时,点灯笼交易,天亮则散市,被称为鬼市。后来开了很多饭馆,都是通宵的,别的地方灯都灭了,只有那里营业……这些表面现象,都与社会发展、外国企业进驻、国际竞争、生产力提高等有关系。后来,因为叫“鬼街”实在不雅,有关部门把“鬼”字按谐音改成了“簋”。并且在立交桥头,竖起一只青铜色的爵,作为簋街的标志。

  进入21世纪,簋街的麻辣餐饮改朝换代,转向麻辣小龙虾、麻辣蟹,在京城掀起一股“麻小”热,去簋街吃“麻小”,成了北京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

  时下北京流行的吃法几乎都是从簋街诞生的:麻小、羊蝎子、香辣蟹、涮鱼、红焖羊肉……当遍布京城的大小餐馆都在供应相似菜品时,另一种流行又会出现。

  簋街的店多半会同时有香辣蟹、羊蝎子卖,然后就是一些家常菜,炒圆白菜、西红柿炒鸡蛋等等,当然煮毛豆、煮花生这类大众小食,是每家店都必不可少的。这类“辅助菜”大都价格统一,顶多相差5毛或1块钱,“好吃不贵”说的就是它们。

  簋街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向往,一处欢乐,甚至是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多人“刷夜”的经历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这个城市所有激动人心的日子,人们几乎也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里度过,申奥成功之夜,从傍晚到第二天凌晨,大家唱歌、喝酒、拥抱、哭泣,整条街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三五年前,单就这个“簋”字,难倒了不少好汉。吃东西让人见识了一个并不常用的文言字,有点意思。而“簋”又与“鬼”同音,写出来是“簋”,说出来念出来是“鬼”,增添了不少悬念和神秘感。

  ■东直门成了“样门”,传说这座城楼还与鲁班有渊源

  说到东直门,要先从城楼说起。北京城究竟先修的哪个城门?谁也说不清楚,书上没写,可是老北京的工匠都知道,修建的哪个是第一座城楼,他们就叫这座城楼为“样楼”,意思就是说它是北京各座城楼的样子。这座城楼传说还和他们的祖师爷鲁班有关系,这座城楼就是东直门。

  东直门城楼位于内城东垣北侧,原为元大都东垣中门“崇仁门”,城门位于今东直门立交桥西,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的命令,占领元大都后,对北京城进行改造,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又对北京城进行了改造,东直门从过去的东城墙的东边,变成了东北角的一个重要位置,这样交通位置更加重要。
当时管工大臣就决定先盖东北的这座城门。因为皇帝永远不去那里,就是样子差点,也能够交差。就这样东直门成了“样门”,修建从拱门着手,紧跟着一层城楼,四周24根楠木明柱,往下就是斗拱了。斗拱起来了,东北角怎么瞧都是高一点,工头说也许椽子一压就平了,木工师傅觉得不行,都是按照尺寸一分一厘都不差,怎么高了呢?只好上椽子吧。椽子钉完了,再瞧,东北角更高了,木工师傅拿来尺子量,怎么都够尺寸。

  大家想不出来原因,东北角这么高,没办法上瓦。大伙正发愁呢,只见一个年轻人麻利地上了脚手架,大家正愣着呢,那个年轻人窜到脚手架顶上,仿佛猛然一失脚,就从脚手架掉下来。下面的人不由高喊“糟了”。再瞧这个年轻人不但没有摔着,一只脚正好落在东北角的椽子上,跟着就是一转身,抓着脚手架溜走了。工头正要数落他,那年轻人跑进人群不见了。

  这时候一个木工师傅猛然发现城楼东北角不高了,大伙跑来一看,还真不高了,上面还留着一个脚印。大家再找那个年轻人,怎么也找不到。有人说,那一定是祖师爷鲁班来帮忙。那个脚印也就一直没垫起来,一直到城楼被拆。

  清嘉庆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楼。东直门由城门、瓮城、箭楼、谯楼等建筑组成。瓮城北侧,有一座关帝庙,供奉的神像是关羽、周仓和关平,塑像极为精致。

  东西向的东直门内大街,路北东段,解放前曾经是内三区警察局所在地;路南,小街口往东,就是冬天有钱人搭席棚开粥厂舍粥的地方。解放前,东直门是北平市的郊区,相当多的土地是黄土坡,还有废砖窑,这个地方过去烧砖比较多。一刮风,对面看不见人。

  瑞典的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这样说:“在东直门这里,城楼和残垣上则是草木葱茏,掩映于周围茂密树丛和浓阴中。运河般的宽阔城河,是这幅风景画的主体,岸坡下有幼童在芦苇中像青蛙一样地玩耍;水面上浮游着群群白鸭,溅着水花,发出嘎嘎的声音回应着主人的呼唤……南边几步远的对岸有一个小渡口,提供了一条从对岸到火车站的捷径。”

  ■东直门外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东直门外察慈住宅小区内,察慈6号。该寺原来在东直门外小街北下关68号,现在的东湖别墅内,其地原名二里庄,1993年迁建于此。据1935年金吉堂著《中国回教史研究》记载:“清真寺,东直门外二里庄,元代”。元代大都城内外,有不少西域色目人居住,其中不少人信奉伊斯兰教,在此建寺是可能的。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迁建前的寺院,为清代中晚期建筑。

  新礼拜寺在殿南北又各添建耳殿二间。礼拜殿面阔三间,院内南北有配房各三间;另建东房三间,东殿南北各扩建耳房二间。在礼拜殿、北配殿之北建有阿訇用房、水房、办公室等建筑,现为穆斯林礼拜的场所。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

  新寺1992年 "m"m ''完工,1993年9月15日重新启用,因邻近使馆区,信仰伊斯兰教国家使馆人员,每逢主麻日及三大节日来会礼的外宾多达200多人。东城区伊斯兰教协会就设在二里庄清真寺内。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1840年以后,特别是晚清,虽然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革,因此有一些近代设施也引入到东直门地区,首先是1908年东直门的水厂建设,我们知道北京的水资源一直很紧张,老百姓说南城茶叶北城水,好水在北城,所以在城里水资源最紧张的时候,东直门建立了水厂,一开始以孙河水源作为水厂,孙河水源绝了以后,直接在东直门取地下水。所以过去推车送水也是北京的一个特色。
  在1910年之前,北京并没有自来水。历史上,北京城区居民大多自打土井,取用浅层地下水。据记载,北京东周时即有大量的土井、瓦井,汉、唐、辽、金又建有砖井。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京内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这是当时的土井。

  清末时北京城屡遭大火,这是推动自来水产生的一个最直接原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溥廷页、熙彦和杨士琦等,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奏折“京师自来水一事……为京师地方切要之图,亟宜设法筹办”,指出为京城卫生、消防之需生产自来水的重要性,不到10日,该奏折即获慈禧太后批准。耗费巨资的“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宣告成立,1910年开始正式供水。1910年北京城的水龙头中,流出第一股自来水,北京城又向近代文明跨进了一步。

  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时,公司性质为“官督商办”,资金采用“招商集股”办法;创建时所用资金为银元270万。

  农工商部再次上奏折,建议该公司性质为“官督商办”,公司名称“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周学熙,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1866年出生于清末显宦家庭。八岁时(1872年)随父周馥宦居天津。清朝末年历任通永道、天津道、长芦盐运史;后擢升直隶按察史。在民国初年(1912年和1915年)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1910年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初期任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总理。

  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总理周学熙、协理孙多森、坐办马许。

  2000年10月24日,坐落于东直门外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正式剪彩开馆。该馆馆址选在原东直门水厂蒸汽机房旧址。兴建于1908年的北京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于1910年3月投产供水,自此,古都北京正式有了自来水的供应。

  自来水博物馆馆高12米,面积600多平方米。与展馆相连的“来水亭”,也建于1910年,经修缮,现在一同展出。

  ■未来的交通枢纽

  解放前,北平共有4条有轨电车,途经北新桥的有轨电车,除白牌环行外,还有以北新桥作为终点的黄牌(南至天桥)。电车是机、拖车相挂,载客量大,票价又便宜,是大部分老百姓当时出行的选择。

  当年电车轨道只修到北新桥路口东边一点,作为黄牌车掉头用。大跃进时才延伸至东直门。

  过去北平的电车,又叫当当车,因为司机的脚下有一个脚蹬的铃铛,所以老北京人送给电车一个外号儿———“当当车”。

  车的路线,有一条是北新桥到太平仓(现平安里),另外一条是天桥到北新桥。票价依路程分段,每段铜元若干。售票员在肩头上挎一个黄色皮袋子。铜元、铜元票、毛票都放在里边。他们卖的车票,各段有各段的颜色,放在票板上,和现在一个样,用红蓝铜笔一画,交给乘客。

  现在建设中的北京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暨东华广场商务区总用地15.44公顷,总建筑规模7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50万平方米,地下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区和北区。。

  该交通枢纽集公交(18条公交线路)、城市铁路、机场高速铁路、环线地铁四位一体,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最大换乘距离不到200米。机场高速铁路建成后,从东直门至首都机场全程仅需8分钟,办理登记手续、行李托运也将前移到东直门站,为旅客出行提供了轻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在北京的天空亮丽的云频繁出现的日子里,我在寻访这些我梦中多次出现的景物,也算苦中有乐吧。华灯初上,家家餐馆车水马龙,生意火爆,抚今追昔,不禁感叹:东直门,旧貌换新颜。

  我的脑海里勾画着过去东直门的模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徘徊在心中,一个古老的城市在渐渐消失,时空遗迹也许还有值得咀嚼、品味的地方?老北京也许不是令人满意的,但它一定是最值得我们怀念的,因为它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

  ■历史文化背景

  东直门被称为商门

  东直门是明清时代的京师九门之一,建于元代初年。当时叫做崇仁门,明代洪武年起,称东直门。与西直门相对,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意。

  南方的大米、木材经通惠河和坝河运来,经此门进入北京城内交易,东直门又被称为“商门”,那时的砖窑,也大都设在东直门外,所以此门当时多走砖瓦和木材车。因而东直门内大街一直向南,有多家木材加工作坊和棺材铺。

  因为从水路运来的粮食需要就地储存,东直门内建造了许多粮仓。许多仓名也进入了北京街巷名称,一直保留至今,如:海运仓、禄米仓、白米仓、新太仓等。本期悠客出场:祁建

  每当看到那些100多年前北京的老照片,它们如梦境一样走进我的世界,是啊,也许照片中有我前世的身影,这些熟悉的胡同、街道、五行八作的人……在我梦境中穿梭与往返。

  当他们像如约而来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如梦境。100多年前北京,对我像是油画,那些或悠远,或比邻的人与事,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经过这20多年的风雨与磨难,学会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摔了很多跤,也学会了宽容,也学会了忍让……也学会了珍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1:39 , Processed in 1.09533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