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津,本古蓟、燕之地,唐为幽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借契丹人的力量,当上了后晋皇帝高祖。他不但对契丹人称臣,还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辽太宗升幽州为南京,改名燕京。到辽圣宗开泰元年,取古人以星宿分野的办法,以燕为析木之津,故辽的南京燕京又称“析津府”。析津府领顺义、檀州、涿州、易州、苏州、景州,以及析津县、宛平县、武清县、香河县、昌平县、良乡县、潞县、安次县、永清县、玉河县、郭阴县六州十一县。析津府的治所在宛平,即今北京的西南。金灭辽后,海陵王改燕京为“中都”,析津府之名亦废。从辽开泰元年(1012年)到金贞元元年(1153年),析津府的名沿用了142年。到元灭金后,又利用金中都东北方什刹海的水系建城元大都。到明朝又改为北京。 熊梦祥写作《析津志》的有利条件,是他在大都任职时,接触了大量的内府藏书,又有机会游历京都周围地区。当然,主要的是他对大都(北京)的热爱,对大都诸事的兴趣。但熊公写作《析津志》的困难可想而知。他的书稿要儿孙们帮助抄写,有时一抄写就是通宿。深山孤灯,全家编志。虽“生计苦薄”,但乐在其中。是“吟诗作画全不理,一家笑话春常温”。为了寻找资料,他经常去燕家台的通仙观和知识丰富的道士们谈天说地。又来往于京城之中,查阅资料。熊公的写作要求真实,不敢误人。有时为了一个小资料,他要多次去考查。为了写作斋堂地区的物产,他翻山越岭踏遍了斋堂的山水,同时他还经常背着背篓上山采药,为穷苦百姓治病。而此时他已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经过千辛万苦、艰忍不拔,他终于写出了《析津志》。 这是北京历史上最早专门介绍北京史地方面的书籍,书中的内容丰富,文句描述秀美。在明朝时,《析津志》作为惟一一部北京史地书籍,尚很流行。很多文人纷纷争读。一些史地方面的书籍写作都参考它。如明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就收录了不少《析津志》的内容。在明正统年间,杨士奇所编的文渊阁书目,还有《析津志》三十四册。大约到明朝后期该书失传。原书虽已失传,但它的很多内容被收入明《永乐大典》和清《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书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熊梦祥的诗文,也有不少流传于世,在清人顾嗣立编写的《元诗选三·庚集》,还有熊公诗十四首。 1983年9月,由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编辑出版了《析津府辑佚》。在开篇“出版说明”的开头就写道:“析津志是一部元末人记述元大都的书,从中可以见到元大都和金中都有关官署、水道、坊巷、庙宇、古迹、风俗等难得的资料,是现在发现最早的专写北京地方史地的著作。”在书的“整理说明”开头写道:“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地区历史的一部专门志书。对北京的沿革、至到、属县以及城垣街市、朝堂公宇、河闸桥梁、名胜古迹、人物名宦、山川风物、物产矿藏、岁时风尚、百官学校等都有详实的记载,是研究北京和北京地区地理、历史的宝贵资料。” 京西的门头沟区斋堂镇因多有古山村和古民居,著名的像古迹山庄——爨底下、“京西灵水举人村”。此二村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斋堂地区又是革命老区,一些地方现已成为红色旅游区。斋堂川又是元代学者熊梦祥写作北京最早的史地书籍《析津志》的地方,这更是斋堂人的骄傲。熊梦祥是门头沟区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可是熊梦祥的故居在斋堂的具体什么地方却不清楚。希望有关部门是否能把熊公故居确定下来,或再修建纪念馆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