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六条和五条东头,有一条南北方向的胡同将两巷相连。这就是育芳胡同。听说“育芳”的名字是后改的,最早叫“班大人胡同”。 1976年初春,单位分给我一间住房,就在育芳胡同一号院内。小院基本上属四合院格局。东面、南面和西面都是平房,北房却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小楼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虽已破旧,但青砖灰瓦、圆柱顶立仍不失庄重和气派。 一号院里住着十四五户人家,其中四世同堂的王氏家族竟占了一多半,因此,附近的街坊邻居都把这儿称做“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地地道道的平民大院,钳工、电工、瓦工、司机、售货员、厨师、幼儿园阿姨、中学老师……最大的官要算楼上的闫大爷了,东城区日用杂品公司的副经理。“平民自有平民乐”二十来年过去了,小院里发生的一件件凡人小事,至今令我不能忘怀。 助人为乐的“东方红” 刚搬进一号大院时,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小厨房。“民以食为天”,我琢磨着也得尽快搭建一个。砖、沙子、白灰、木板、玻璃……有的是朋友送的,大多是自己买的。动工前,我请单位的田师傅过来看看还缺什么!师傅问了问看了看,说差不多了,就是砖可能差点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话被站在旁边的王东听见了,王东是楼上“七婶”的大儿子,上初中三年级,他还有两个弟弟叫王方和王红,哥仨的名字放在一起,正好是一首革命歌曲《东方红》。第二天早晨,就在我们家小厨房开工的时候,“东方红”也骑着一辆从菜站借到的三轮车出发了。眼看快到中午了,“工程”进展奇快,再一瞧,砖可是不多了!就在这时候,只见小哥仨拉着满满一车砖头回来了。真是及时雨啊! 和谐大院的“掌门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每个院子大门的门框上都贴着一张小红条:本院负责人×××。育芳一号院的负责人是一位大家称做“四婶”的人。四婶五十出头,面善可亲,待人热情、干净利索。当时院里除了几个“小崽子”叫她四奶奶,其他所有人统统称呼“四婶”,就像公司里称呼“老总”、“主任”,部队里喊“排长”、“连长”一样。 选举“四婶”当这个“掌门人”是众望所归。谁家的小孩儿生病了,她帮助照看两天;谁家的门口来不及清扫了,她会帮助打扫干净;谁家洗的衣服忘记收了,她就收回家帮助叠得整整齐齐;谁家的粮票没时间领取,她能跑出一里多路给取回来……我记得十分清楚,搬到小院第一年的秋天,我们家预订了1000多块蜂窝煤准备过冬,恰巧送煤那天下起了雨。在“四婶”的带领下,叫上“五婶”、“六婶”,还有“吕大妈”、“张大妈”,将千余块蜂窝煤化整为零分别“抢”到了他们的家中,我亦免除了一场“煤灾”之苦。 高风亮节的闫大妈 住在小楼二层西头的人家姓闫,人们习惯地管女主人叫闫大妈。闫大妈快60岁了,小巧干练,讲话一口晋腔。是居委会的治保委员。听说闫大妈曾经是一位老干部、老党员,只是为了照看有残疾的孙女儿,才放弃了工作,“当”上了家庭妇女。听院里的老邻居们讲,那个叫“大燕”的女孩儿,是闫家的长孙女儿,刚出生时还不到三斤,而且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孩子的父母都没有信心了,可闫大妈却没有放弃,一滴水、一滴奶把孩子救活,进而辞掉工作承担起扶养的重担。六年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形影不离。 闫大妈每天的生活极具程序化。早上,先把小推车搬下楼,再上楼把“大燕”抱下来放到车里,高高兴兴地推着大孙女儿到居委会上班、开会……公事办完了,再去买菜、做饭……等着“上班人”的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家默默地承受着超负荷运转,从不发火,也听不到怨言。 “改良豆汁”的发明者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多有喝豆汁的嗜好,一号院的王氏家族亦不例外。每当星期天一大早儿,“四叔”和“六叔”会相互结伴,每人提着两个暖瓶到北新桥去打豆汁儿。据说那儿有一家作坊给得多,而且新鲜! 按照正宗的喝法儿,是盛上一碗热豆汁儿,配上一盘细丝酱菜,再摆上几个焦圈。喝一口豆汁儿,就一口咸菜,穿插着再咬上一口焦圈……美哉优哉!可“王氏家族”年近九旬的老奶奶却不是这等喝法儿!她一不要焦圈(牙没了)二不要咸菜,而是在豆汁里放上两勺白糖,拿筷子搅一搅,端起碗来转着喝,据说别有风味。受此启发,我也悄悄地试了试。嘿!酸里透着甜,甜中带着酸,口感还真地道,好喝!后来我把老奶奶的发明称做“改良豆汁”。名字是我取的,但“专利”归老奶奶。 指挥打枣的“老肥子” 一号院的东南角有一棵一房多高的大枣树。金秋十月,红红的圆圆的大枣缀满枝头,在微风中摇曳着,等待着人们的采摘。 院长“四婶”将指挥打枣的重任交给了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儿。小男孩儿长得机灵、顽皮,尤其是面部表情特别生动。院里院外都叫他“老肥子”。眼下的“老肥子”其实并不肥,只是刚出生时长得肥头大耳、胖乎乎的,因此得名。 星期六晚上,“老肥子”召集全院人开会,做了分工。星期日天刚亮,他就扯着小嗓子把人们叫醒。小伙子们上房的上房、爬树的爬树,一时间大人们倒成了配角儿!只听见“老肥子”一声令下:“开打!”就见树上房上四五根竹竿飞舞。红红的大枣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再看树下,为了防止大枣摔碎,四人一组早已撑起了好几块大床单,严阵以待!顿时,竹竿打枣的碰撞声、大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喊叫声……汇成了一支优美的交响曲,小院里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春节过后,我又一次从东四六条经过。昔日的小院已变成了一个硕大的坑,旧城改造已经延伸到了这里。从建筑工人那忙碌的身影中,我看到了育芳胡同一号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