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前北京街头的小贩很多, 此来彼去, 在大街小巷,特别是僻静的小胡同里, 由早晨到夜晚, 叫卖声不断。早晨卖早点, 青菜的, 夜晚卖零食,小吃, 夜霄的, 五花八门的叫卖声, 有的清脆, 有的沉闷, 有的有腔有调, 再配以有节奏的打击器物的声音, 也很悠扬悦耳, 别有一番韵味. 但是自从1949年后, 随着社会的变化, 有许多街头叫卖的小贩已经绝迹, 而代之以’副食店”, “农贸市场”, “土产门市部”, “小吃一条街”, “废品收购站”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学习外国经验, 到处是大小不同 (二) 卖黄土的 以前北京市民家庭做饭、取暖大多用煤, 家庭用煤有两大类, 一是硬煤块, 二是煤球(煤餠, 煤砖), 硬煤就是无烟煤的俗称, 在农村也叫砟子。北京市民常用的是山西大同产的大同块或门头沟的砟子。 硬煤与烟煤相比, 不如烟煤火力旺, 不如烟煤好点, 但是烟煤烟气太大, 而且烟筒容易堵塞, 必须经常清理, 硬煤烟气小, 火力耐久, 虽然火力不及烟煤, 但是家庭还是多用硬煤。硬煤与煤球相比, 比煤球火力旺,火力耐久, 但是价格比煤球贵,所以家庭多以煤球为主, 必要时掺着用。煤球是用硬煤末做成, 但是纯煤末粘性太差, 易碎, 做不成煤球, 必须搀和一定比例的黄土(一般约三七比), 拌和时增加粘性, 干燥后强度高, 不易碎。手工煤球的做法是: 先将煤末、黄土按一定比例配好, 加水和匀, 摊在平地上, 摊匀, 压平, 厚约4厘米, 用平板铁锹切成约4厘米见方的小块, 放进直径约1米的特制荆条筛子中, 筛子下放个小花盆, 摇动筛子, 使小方块摇成球状, 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强度, 又便于运输、储存。 一般家庭多直接从煤铺买现成的煤球, 煤铺送到家, 每筐50斤, 但是也有少数家庭为省钱, 买来煤末自己动手摇, 但是煤铺不卖黄土, 城市都是房渣土, 粘性差, 且无处去取, 于是就有人由城外用小车拉到城里来卖, 一车约四五百斤。也有的赶着毛驴车。这卖黄土也够辛苦的, 由城外拉几百斤重一车黄土, 走十几里路到城里来沿街叫卖, “卖黄土啊”。一车黄土也卖不了几个钱, 够一家人吃窝窝头就不错了。此外,也有人买黄土是为了作泥瓦活, 那时贫苦人家盖房舍不得全用石灰砌砖, 而是用”沙子灰”或掺部分黄土砌砖, 这也是他们的买家。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都用机制煤球, 到八十年代后普遍采用液化气或天然气, 无人再摇煤球了, 房子都是房管站维修, 再无人买黄土了。 (三) 打瓢卖日用品的 这个装满食品、饮料的车子卖货不吆喝, 而是用一对直径约七、八厘米的铜碗在一只手中叠起敲打, 其声音叮噹清脆, 音韵悠扬, 非常悦耳动听, 在夜晚可以传的很远, 他们也能敲出很多点子来。在夜晚,幽暗的胡同里, 车上闪烁着一盏飘忽不定的小电石灯, 车旁常围着一群孩子们, 在那里指指划划, 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 如今家家有冰箱, 到超市或农贸市场,买上一推车, 放在冰箱里, 随时可以吃、喝. 不需再到街头小车上买那些不太清洁的食品了。 于是那叮叮噹噹敲铜碗的悦耳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 (五) 挑担卖青菜的 以前, 一般人家没有冰箱, 无法大量储存青菜, 只能一两天买一次新鲜青菜, 城里卖青菜的店不多, 也没有现在这样多农贸市场、 菜市场。 近郊的菜农有的自己挑担去沿街叫卖, 也有菜贩子由集市批发或直接去菜农家低价购买, 运至城里零售。 这些菜都是头天夜里或当天天明前采摘, 非常新鲜, 为防止青菜打蔫, 菜贩在菜挑子上带个水罐, 经常往菜上洒水, 所以菜贩的菜都特别水灵。除去秋冬季的白菜、土豆、萝卜等易储存的品种只卖单一品种外, 春夏季的菜贩挑子上常带多种时令菜,一副担子百来斤重。 叫卖时能一口气喊出多种菜名, 并且能把菜的特点喊出来, 叫声响亮清脆, 意韵悠扬, 颇能招倈顾客, 像辣秦椒、架扁豆、老倭瓜、大茄子、小葱儿、刺儿黄瓜、嫩菠菜、水萝卜等等。侯宝林先生说得的相声《改行》学卖菜的叫卖声, 惟妙惟肖, 虽然那有些艺术加工, 但是实际上也是很悦耳动听的。 (六)卖金鱼的 金鱼种类繁多, 形态优美, 价格便宜, 容易伺养。养金鱼可谓老少皆宜, 贫富皆宜, 不像现在人养的热带鱼,既难侍弄, 价格又高。有许多人家养金鱼欣赏, 孩子们尤其喜欢。卖金鱼的挑子, 一头是直径约1米大小, 深约20厘米的木盆, 中间分成几个格子, 分别盛装不同种类的金鱼, 有的还代卖”哈蟆孤朵”(蝌蚪), 担子另一头装着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鱼缸, 喊着”大----小----金鱼儿吆哎”的长声, 在话剧《龙须沟》中就有这样的表演, 小贩放下担子, 常招来一群孩子们围观. 他们卖的鱼多是两三寸长的普通品种小鱼, 顾客多是贫苦人家或他们的孩子们。 (七)剃头挑子 那时大街上有高级理发馆, 小胡同也有少数小理发馆或剃头棚, 但价格都相对比较贵, 所以还有不少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理发, 顾客当然多是小孩和劳动人民。以前的剃头匠讲的是“朝阳取耳, 灯下剃头”, 就是说可以朝着太阳为客人掏耳朵、剪鼻毛, 晚上也能理发。 有的还会简单的按摩和正骨。 现在有个歇后语: “剃头挑子———一头熱.”, 但是, 如今五十岁以下的城里人可能多数没见过剃头挑子。剃头挑子的构造分两部分, 一头是坐凳, 另一头是洗头的铜盆和毛巾架。坐凳长约40厘米, 宽约20厘米, 凳腿之间装三个抽屉, 内装剃刀、 推子、 剪刀、 毛刷、 扑粉等用品, 另一头一木筒上部是洗头的铜盆, 下部是炭火, 木筒还设有毛巾架, 架旁边挂一条釭刀子用“磨刀布” ,剃刀钝了, 随时在“磨刀布 “ 上蹭一蹭。 坐凳、木筒、 毛巾架等都漆成大红色, 再配以锃亮的铜饰件, 十分好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沿街剃头的, 都不吆喝, 而是手持一把铁制“唤头”, 作为标帜。 唤头长约30厘米, 有柄, 尖头,形如一个大镊子, 用一根长约10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小铁棒由唤头的两只腿中间隙缝向上猛拨, 发出清脆悦耳的“噹――汪洋――”长声, 好像敲击音叉的声音,用此招徕顾客。 这铁唤头有个来历, 据说当年清兵入关, 要中原汉族男人都得剃发留辫子, 剃发留辫子表示臣服, 否则就要杀头, “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 这个镊子状的铁唤头, 就是皇帝授权强制剃头的标志, 不服者, 用唤头夹耳朵, 日久天长逐渐变成剃头匠的标志。现在农贸市场或小胡同里偶然能见到摆摊理发的, 顾客多是小孩、 老人或民工,. 价钱便宜, 年轻人爱美, 多去发廊理发。如今北京街头再见不到剃头挑子了。 (八)锔锅锔碗的 现在谁家盘子、 碗、碟破了就扔掉, 破铁锅拿去卖废铁, 没人再去修理。但是, 在以前, 普通人家的盘、碗、 缸、锅等物品坏了, 舍不得扔掉, 拿去修理修理, 虽然不好看, 一样可使用。于是就有锔锅锔碗的工匠走街串巷去揽活修理, 其实锔碗和锔锅是两个不同的手艺行当。 (1) 锔碗的 : 锔盘子、碗、碟等瓷器。因瓷器硬度很高, 普通钻头钻不动, 必须用“金钢钻“才行, 俗话说“没有金钢钻, 别揽瓷器活”, 就是这个意思。 碗、碟有裂纹或破两三块能攒成整体的可以修, 太碎, 攒不成整体就不能修了。修理时,把破碗用细绳缠绕成整体, 夹在两漆之间,用特制的小锯弓, 把弓弦绕在钻杆上, 来回拉动, 钻杆高速旋转, 钻成直径和深度各1~1..5毫米的小孔, 孔距约2~4厘米(直线部分远些, 曲线部分近些), 把黄铜锔子先安在裂缝一侧孔中, 再根据踞脚位置钻另一孔, 这样可保证两只锔脚正确嵌入孔中, 再用特制的小锤, 轻轻敲实, 使锔钉牢牢钉住, 且能把两块破片拉紧。那小锤的锤头像小手指大小, 锤柄用枣木或其它硬木做成, 长约20厘米, 比筷子略粗, 不轻不重, 不偏不歪, 每锤都恰好钉在钉脚上 最后再用石灰膏把钉眼和裂缝抹平, 防止渗漏。 锔钉是用铜丝自制的,每个锔钉长约1..5厘米., 最后按钉数收费, 当然高档瓷器要贵些。锔碗的挑子一头是柜子, 带几个小抽屉, 装工具和材料, 另一头是锔弓和作锔钉的铜丝, 马扎坐凳等物品。挑子一头吊一个小铜锣和两个小铁疙瘩, 走起路来, 随着挑子摇摆,叮噹作响, 以此作为招俫顾客的标志。 (2)锔锅锔缸的: 以前大多用生铁锅, 农村居民柴灶铁锅直径约有.0.6~1.0米, 集体厨房锅直径可达1.2米或更大。 生铁性脆, 极易震裂摔裂。修补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箍搂”(gu-lou), 另是锔扒。 先说箍搂锅: 如果锅尚未破裂成两块, 只是裂缝, 沿裂逢方向, 在缝上每隔约10厘米左右钻孔, 孔径约0.5厘米, .用细绳将锅缠紧, 使裂缝最紧密, .在碳炉上用坩锅将黄铜屑熔化, 倒入软石绵托杯中, 托在钻孔下部, 熔化的铜一部分由孔中被挤入孔上部, 此时在上部用石绵团将挤上去的铜液压住, 稍待, 铜凝固, 孔上下连成一断面如”工”字型的双帽钉状, 因热胀冷缩的原理, 铜钉将锅的两半牢牢夹住. 再用石灰膏抹住防渗漏。 箍搂锅锅内面留有铜疤。 现在城市居民普遍用铝锅,(铝锅可以换底) 和不锈钢锅, 而瓷器打坏就扔掉, 无人拿去修理, 走街串巷锔锅锔碗的工匠自然就绝迹了。 (九)卖木碳的 以前, 有些讲究的人家, 嫌在房中生火炉灰尘大, 用碳火盆取暖, 在外面把火生旺以后, 再搬进房内, 吃涮火锅也用木碳,用户较多, 那木碳多是用硬杂木烧制而成, 火力旺, 耐久。走街串巷卖碳的小贩, 推个独轮车, 手摇一柄双面大拨浪鼓, 鼓直径约25厘米,厚约6厘米, 摇起来闷声闷气的。 如今居民楼房都有暖气, 平房住户多用带烟筒的火炉, 极少人再用木碳采暖。涮火锅用少量木碳可到土产门市部去买. 再听不到卖碳翁的砰砰鼓声了 ( 十)卖熟食小吃的 沿街叫卖的熟食小吃种类很多, 如炸(读闸)丸子、炸豆腐泡、老豆腐、馄饨等,多是挑一副担子, 一头是带火盆加热保温的汤锅, 另一头装碗筷、半成品原料、调料等的柜子, 柜面做成小餐桌, 有的还带小凳子供客人使用。 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主食, 所以有的还代卖主食,如烧饼、油条、罗丝转儿等。炸丸子、炸豆腐泡等都是事先炸好, 卖时再现下锅煮, 不能在汤里泡时间太长, 否则就泡的太软, 吃起来口感就不好了, 馄饨更不能早下锅,要不就成片儿汤了!这些汤汤水水的小吃, 盛在碗里, 浇上调料, 香喷喷的, 诱人食欲。这些卖熟食的小贩, 多在晚上走街串巷的叫卖, 供一些人当夜宵吃, 直到半夜十一, 二点钟还有卖的。在幽暗的小巷里, 远远传来长长的一声“刚出锅的炸豆腐”, 声音响亮、悠扬。如今, 这些小吃, 多集中到小吃城(如东安市场), 小吃一条街(如隆福寺)等地,在小街僻巷再见不到这些小贩们的身影了. (十一) 卖豆汁的. (十二)卖布头儿的 卖布的商店很多, 但还是有些走街串巷卖布的小贩, 他们肩背一个大包袱, 卖一些廉价的布头、冷布、豆包布(一种织纹稀疏、空隙较大的做豆腐用布,也可凑和作衣服里子)等, 销售对象多是贫苦人家的妇女。 这些布贩有的是摇拨浪鼓, 有的高声叫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 买布用票, 当然不许小贩卖布, 直到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初取消布票, 随着生产发展, 经济繁荣, 布匹成衣到处有售, 这些卖布头的小贩自然消失了. (十三)卖半空儿的 (十四) 焊洋铁壶的 以前城市家庭用的烧水壶、烧水爨子(就是直径约七、八厘米, 长约30厘米, 上部有柄,容积较小,可放进家用煤炉快速烧开水用) 、水舀子、火炉烟筒、 拔火罐等都是用镀锌薄铁皮(白铁皮)或不镀锌的薄铁皮(黑铁皮)制成, 有些是咬口(如烟筒), 有些是焊口(如水壶) 。这些都属于走街串巷的“焊洋铁壶的”匠人的活计。他们挑着担子, 担子上一头装着焊锡、镪水、石灰膏、烙铁、小火炉等, 另一头装着要用的黑白铁皮、砧铁、锤子、铁剪、木棒、马扎等工具。 “焊洋铁壶来――” .的吆喝声是他们最简单的招呼顾客的方法。 现在城里人都用铝锅、铝壶或不锈钢制品, 修理铁皮用品的人极少, 没有活计, 自然见不到走街串巷的“焊洋铁壶”的工匠了。偶尔有些铁皮活计,送到“黑白铁修理门市部即可。 (十五)卖夜壶的 以前穷街僻巷住的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 房屋破旧, 一个大杂院里住几家几十家, 只有一个厕所(少数条件好的男女分厕) , 院子里没有厕所的就要跑几十米或几百米远处”方便”, 公厕里没有灯, 又无人管理, 屎尿遍地, 所以夜间多不去厕所, 在家里用尿盆解手, 一些老爷们儿, 多用夜壶解小便, 夜壶这东西虽说是生活必需品, 但是实在不雅观, 难登大雅之堂, 所以一般日杂商店都不卖夜壶, 于是一些无以为生的穷人, 顾不得许多, 就从瓦窑上贩运些夜壶来卖, 因为这东西实在不雅观, 白天又不是急需此物的时间, 谁能大白天提个夜壶满街走动? 所以卖夜壶都是夜里八,九点钟以后。他们的叫卖声最简单, 只是简单喊“夜壶啊――”, 有时半夜十一二点钟还能听到卖夜壶的叫卖声, 但毕竟这东西销量有限, 所以并不能经常听到卖夜壶的吆喝声。.现在城市大部分是楼房,自家都有卫生间, “方便”极为方便,再也不需夜壶了, 个别病人需要者, 到药房就可买到, 但不是老式陶制品, 现在都是搪瓷的。 以上是临时想到的, 虽不说是挂一漏万, 肯定还有不少漏掉了, 请有兴趣的朋友继续凑趣。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23:13 , Processed in 1.08842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