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陈兴兴
■历史文化背景 ■最早北京没有像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这样的金融机构,有的也只是主要从事银钱汇兑等业务的银号、钱庄、票号等。北京的钱市最早的记载始见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钱铺、钱庄有字号记载的,始于清康熙年间。此后随着钱庄出现了票号,票号多由山西商人经营,所以俗称山西票号。北京的票号创建于清道光初年。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各省解运京饷发生困难,清政府下令准许京饷交票号汇兑,票号业在这时发展到鼎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银行的出现,票号就逐渐衰落了。 本期悠客出场:鹿璐 从小生长在北京的皇城内,耳边掠过的是京腔京韵,身边往来的是胡同里的街里街坊,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就看不够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学的是法律却更爱历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拿起相机,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探寻城市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古迹和古迹后面那些有韵味的老故事。 前门地区的西河沿街、珠宝市街、钱市胡同、施家胡同里汇聚了当时众多的银行、私家银号、钱庄、票号,集中了来自浙江、山东、山西、河北、潮州等地的巨商,形成了当时北京的“金融圈”。 虽然北京早期的钱庄、银号、票号已经消失了,但是它们在北京的旧迹依然可寻。 ■记录了京城早期金融业发展的街巷———前门西河沿街 前门西河沿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长街,街长约1150米,街道开阔平坦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一条“交通干道”了。明代,因此街沿护城河成街,并在正阳桥以西,故称西河沿,属正西坊。清代至1965年,这里曾称为厂后门,但西河沿之名并未废止。1965年此街正式改为前门西河沿街。这条街从清代以来一直是十分繁华热闹的街道,曾被人们戏称是旧京的“金融街”,可与现在西二环路旁那条从复兴门内大街到阜成门内大街的“金融街”媲美。 说它是“金融街”一点也不为过。清朝时这里曾有银钱业公会正乙祠、仁昌金店、汇泉银号、乾云生银号等。到了清末民初时,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悉数在此。现在西河沿街内还留有数处中国早期金融业的旧迹。 ■正乙祠:原是康熙年间浙江银号商人所建的银钱业公会 如果沿街从东向西前行,在前门西河沿街的220号,就是康熙年间浙江银号商人所建的银钱业公会正乙祠了。当时在正阳门外左右经营店铺者,大半都是浙江商人,而更为巧合的是在这些商人里以经营银号者居多。他们苦于没有集会、祭祀、娱乐的场所,于是各出所有,集资在西河沿街,明代古寺的基础上修建一座公所,建成了当时的银钱业公会———正乙祠,作为他们平时集会、议事、祭祀的地方。 据正乙祠碑文中记载,乾隆五十一年有26家银号出资修葺此祠,到了同治四年时,又有14家银号出资修葺,这其中就有当时享誉京师的“四大恒”钱庄中的恒和钱庄。试想,在当时通讯工具极不发达的条件下,银号商人建立同业公会,是否也是他们传递信息,操纵市场、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乙祠的修建,也在推动早期银钱业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建成初期的正乙祠规模较大,祠内不但有供祭祀用的祠堂、议事用的大厅,还有一座名贯京华的戏楼。当时许多名班、名角都曾在此演出过。但是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乙祠的建筑已经大部分灭失了,只留下少数的房屋和一座戏楼。 前几日,我沿西河沿街自西向东去探访正乙祠,发现正乙祠戏楼如今已修整完毕,簇新的大门使人有些不敢认。我本想参观正乙祠戏楼,不料看管的人员说:“捐资五十元者才得入……”无奈我只得拐入了紧挨着220号的218号院,在218号院,我意外地结识了自清咸丰年开始管理正乙祠的韩家的后人,与他攀谈得知218号院原是正乙祠的东院。由于疏于修葺,院里的房屋大多十分陈旧,与旁边修建得簇新的正乙祠戏楼相比要逊色得多,不过在院中我们依稀还可以看到正乙祠当年的身影。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在院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正乙祠的老碑座。雕刻精美的老碑座,被冷落在院子的一角无人问津,仿佛这所老院子一般。 从正乙祠沿街继续向东行,路过在西河沿街的196号,这是中原证券交易所旧址。中原证券交易所,很是气派的二层小楼矗立在那里,也只是剩下了一个壳子,小楼里面早已改成了民居。 ■从中原证券交易所向西,可以看到两座风格独特的建筑,这就是在中国金融史上有名的交通银行和盐业银行旧址 从中原证券交易所继续沿街向西,在快到街的东口处,可以看到两座风格独特的建筑,这就是在中国金融史上有名的交通银行和盐业银行旧址。清朝末年,随着银号的衰落,外资银行的建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建立了户部银行,接着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同年,清政府邮传部为筹资赎回京汉铁路和充分利用交通系统的资金,奏请朝廷批准在前门外西河沿街设立了一家专业银行———交通银行,这也是我国早期最为著名的银行之一。而西河沿街9号这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就是交通银行旧址,此楼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代表作。杨廷宝是我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北京还能够看到这位建筑大师早期的作品实属不易呀。此楼1932年竣工后,为交通银行使用,1949年2月起为中国人民银行北平分行办公楼。 交通银行的西侧,西河沿街29号是金城银行南城办事处旧址。金城银行是旧中国重要的私营银行之一,它与盐业、中南、大陆三家银行一起,统称为“北四行”。金城银行创立于1917年,取名金城,是采金城汤池,永久坚固之意。金城银行在西河沿这条街上论资历它比不过交通银行,论财力它比不过盐业银行,但是它经营有方。在民国初年成立的数家私营银行中,金城银行通过其良好的经营方式而成为了佼佼者。它不仅积极吸纳存款,同时注重附属企业的经营,并在开展同业竞争的同时,很注意与“北四行”中其他三行的联合,以在金融事业中争取优势地位。正是通过这些努力,金城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在前门西河沿街7号,挨着交通银行东侧有一座十分抢眼的楼房建筑,这里就是盐业银行旧址 在前门西河沿街7号,挨着交通银行东侧有一座十分抢眼的楼房建筑,整座楼房地上三层,全部用红砖墙面,镶嵌白色的石边,正面为爱奥尼克柱式,做工极精细。这里就是盐业银行旧址。而盐业银行的这座建筑可以说是整个西河沿街的一个亮点。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当年盐业银行的雄厚实力了。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盐业银行的创始人,也是该行的首任董事长兼经理的张镇芳可不是一般人。张镇芳是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后培植的亲信,他以善于理财而著称。袁世凯将张镇芳从户部调出,主管盐政,最后升任长芦盐运使。长芦盐运使,主管河北、山东一带盐政,是晚清最大的盐官,您就可想而知张镇芳该多有钱了。 ■堪称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金融市场———珠宝市街和钱市胡同 珠宝市街在前门大街的西侧,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街道。街北起前门西河沿街,南到大栅栏街,西侧与廊坊头条、二条、钱市胡同相交。在清代因街内有许多经营珠宝玉器的商行和店铺,人们遂称此街为珠宝市,其名称一直沿用至1965年。珠宝市街可以称得上是京城最古老的珠宝玉器交易场所之一。 这里不仅交易珠宝玉器,同时也是熔炼、兑换银两的集中地。主要是因为那些挥金如土的达官贵人们在珠宝市购置珠 宝玉器,珠宝商人们进行各种交易,都需要兑换银两,因此在街中设置熔炼银两的炉房,为交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清代炉房有官营和民营之分。开设银炉须经户部许可,发给部照为凭,所铸宝银刊明炉号。银炉房铺号每一地方均有限额,不得任意增设。当时北京只许设立26家,而在此街就有19家熔炼银两的炉房。 清末因法令松弛,各地私自开设许多未经批准的银炉,官方亦不加干涉。据1912年统计,北京炉房商会属下,尚有炉房64家,其中珠宝市就有26家之多,其余的在西单有5家、西四有4家,东四有5家、地安门有5家,剩下的便分散在京城各处了。民国后,各种钱庄、银号、金店也纷纷在此街设立,使这条街成为名副其实的珠宝市。 前些日子我去珠宝市街,街内早已没有了珠宝玉器店。只剩下卖服装的、小百货的了,当年那种挥金如土的气势早已没有了。只在街南的入口处,有一个破损了的石头门框似的东西,门框上头刻着珠宝市三个大字,还记载着此街当年的辉煌。不过走到街里,透过路边搭建的小棚,我发现在这些棚子的背后,还残留有一些清末民初时的建筑。这些建筑上精美的砖雕依然完美如初,仿佛是当年的影子。在街的南端,有一家店铺,是一座二层的砖石小楼,由于年代已久,楼上的石条已有了一条条的裂纹。在一层挂着一块匾额,隐约看是写着鑫利福三个大字,据说这里原是一家银号。 ■北京城最窄的也是旧京钱市最为集中的胡同———钱市胡同 在珠宝市街南端路西,有一条又窄又短的死胡同,叫钱市胡同。这条钱市胡同可是京城里最窄的胡同。有人测量过,胡同最宽处是80多厘米,最窄处只有40多厘米。这就意味着如果是两个瘦人对面走来,大家只有侧身才能通行。我亲身到钱市胡同中体验过,走进胡同里就仿佛是一线天,左边是一家挨着一家的三合院,右边是二层、三层的小楼,人被包裹其中有些喘不过气来。我与对面走来的大妈也只有背对背才能错过去。不过钱市胡同虽然是京城中最窄的胡同,但是它最大的特点还不是“最窄”,而是它是清末民初时京城中钱市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有人说钱市胡同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 我去钱市胡同时,发现在胡同中还留有一些旧时炉房、钱市的遗迹。在胡同的入口处我注意到胡同北侧一座二层的小楼上竟还留有一块石匾,匾上好像是涂了红漆,时间久了红漆起了皮儿,露出了下面的字,依稀是“万丰银号”的字样。胡同的南侧全部是三合院,而且这些三合院都很小,院里十分的拥挤。仔细看时会发现院里有的房上还留有气窗,这些气窗就是当年炉房的遗迹,说明胡同南侧的这些三合院就是当年炉房的所在。在钱市胡同的最里面是7、9号院,这座院子与胡同中的其他院子不一样。院中建了一个巨大的罩棚,罩棚下面是两排整齐的小房,这里就是清末做银钱交易的交易所。没想到吧,清末热热闹闹的银钱交易所竟是在如此僻静的角落里。不过现在的小房中可不再有“操纵”金融交易的“红马甲”了,而是住着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昔日里吞金吐银的钱市胡同也变成了寻常民居,只留下了旧迹讲述着历史。 ■北京的银号一条街———施家胡同 我从钱市胡同出来,一直沿着珠宝市街、粮食店街往南走,就到了施家胡同。施家胡同在前门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南北两侧分别与掌扇胡同和蔡家胡同平行为邻。胡同自明代至今均称施家胡同,明代属正西坊。据说当时有一姓施的人家居住此胡同,并在胡同北端开设了一家银号,故胡同取名施家胡同。民国时期胡同中遍及银号,此外还有一些银行。街里著名银行有华威银行、殖边银行、河北省银行、泉通银行等。不过到1949年前均关闭了。清代胡同路南还曾有青阳会馆、广德会馆。 走入施家胡同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开阔,行走在钱市胡同里的压抑,到了这里全部释放开了。施家胡同是前门这一带少有的几条宽阔、平坦的胡同。这是否跟胡同中曾遍集私家钱庄银号,财大气粗有关呢。 钱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大多起源于货币兑换业的钱店、钱铺。以后逐渐演变成为经营存款、放款业务的机构,少数享有发行银票、钱票的权利。钱庄在全国各地名称不一,北京多称作银号。 清末的施家胡同中集中了浙江、山东、山西、河北、潮州等地的巨商,他们在此开了多家银号,规模较大的银号有9号的同源祥、10号的谦生银号、11号的裕兴中银号、12号的义生银号、15号的福生银号、17号的启明银号、21号的三聚源银号、22号的集成银号、24号宝丰盛银号、26号余大亨银号、28号广瑞银号等。不过这些银号早已销声匿迹了,施家胡同现在已是普通民居了。 ■裕兴中银号在施家胡同11号,不过现在变成施家胡同第二旅馆 我去施家胡同,探访的第一家银号就是现在胡同中最大,也是保存得最好的裕兴中银号。裕兴中银号在施家胡同11号,不过现在已经不是银号了,变成了施家胡同第二旅馆了。旅馆看门的是一个大姐,我跟她说,想进去看看老银号,看门的大姐很热情,而且还向我介绍,“我们这里原来是老银号,保存得特好,净是来我们这儿拍电影的。”我忽然想起前一阵子京城热播的与我国早期钱庄银号和票号有关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不知是否也是在这里拍摄的。不过巧的是《乔家大院》里讲述的山西人乔致庸后来在北京开了一家票号,而裕兴中的主人也是山西人,可以算作老乡了。 裕兴中店铺是三层楼房,楼里面开阔而敞亮,过了门庭,就进入到了宽敞的一个天井里,天井四周有跑马廊,廊后是一间一间的客房。从天井再过一个过道,就来到里面的一个天井。里面的布局与外面大致一样。看看裕兴中这么大的场面,就可想而知当年它的买卖有多大了。 出了裕兴中银号再往西,路北依次是福生、启明等银号。这些银号大都是四合院的结构,拆改得不成样子,已是旧迹难寻了。施家胡同路南的22号,是一座西式小楼,这与胡同其他银号的四合院不同,使人明显地感觉到了主人的西化。原来的集成银号就是这里。集成银号的外观显得很是气派。大门两侧立着两根高大的爱奥尼克圆柱,在整条施家胡同里显得特别扎眼。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西河沿街上的那些财大气粗的银行。不过走进集成银号的楼里,发现比起裕兴中银号要小了许多,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句老话“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不过整个施家胡同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聚源银号。三聚源银号有一个不起眼的门脸,比起胡同里同是山西人经营的裕兴中银号和西式的集成银号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不过往里走可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了一个窄短的过道,就到了里院。里院里有一座二层的小楼,小楼做得很精致,在檐头柱角还有当年的精美雕花。楼当年是刷成了朱红色,但是近百年过去了,朱红褪去留下了一柱的斑驳。院里楼上还挂着住在这里的居民晒晾的衣服,随风飘扬在那里。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20:15 , Processed in 1.08534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