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锭桥”是21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不仅如此,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但是,要说这“金锭桥”一名的来历,却又不得不从银锭桥说起。银锭桥是前后海交界处的一座形似银锭的单孔小石桥。桥虽不大,但名气可不小。 远在数千年前,永定河曾由西往东,循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在供电局东侧折而东南,再经龙潭湖流出城外。史书称其为“高梁河”。我们根据地质勘探的钻孔资料绘制成剖面可以看出,古高梁河在北京供电局至前门箭楼之间河道宽度达600多米。而永定河在往西南迁徙之后,这里便留下了一串水面宽阔的天然湖泊。 金代,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利用这一片天然湖泊,役使士卒、民夫工匠,挑挖海子堆砌假山,叠筑琼华岛,兴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离宫——大宁宫,并形成了“宝带香樽水府仙,黄旗彩扇九龙船;薰风十里琼华岛,一派歌声唱采莲”的美丽景致。元世祖忽必烈弃金中都城,并以琼华岛为中心修筑大都城,而且把这一串天然湖泊也都囊括到大都城里来。 由于高梁河自西北而来,在今银锭桥处折而向南,其凸岸(即右岸)不断淤积,水面日趋狭窄,便慢慢地形成了水面互有分割的两处水域,亦即在日后被人们所称的“前海”和“后海”。之后,为便于南北往来的交通,又在前后海的交接处修筑了一座石桥。桥南北长10米,东西宽6米,单孔。因其形似银锭,故起名“银锭桥”。 明《燕都游览志》这样写道:银锭桥乃“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菱菰蒲,不掩涟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 清关岩《银锭桥河堤》诗云:“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迎落日,碧峰如嶂水亭孤。” “银锭观山”曾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站在银锭桥上,极目西望,但见后海、积水潭波光粼粼,烟波浩渺;远处的西山层峦叠嶂,“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不仅如此,当年更有“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奇特景观。 如前所述,北京的地势是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古高梁河水自西入城经积水潭、后海,折而往南。然而,当年积水潭的水并非是直接东流注入后海的,而是东行至李广桥后南下,顺今柳荫街、前海西街(恭王府南墙)注入前海的。而当年后门桥西有澄清闸,水闸落下之后,前海的水位便逐渐上涨,以至从银锭桥下西流而注入后海。这便是“银锭观山水倒流”。 2001年,什刹海东端出水口处修筑汉白玉石桥就遇到了起什么名的问题。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就此请教时年已届90高龄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 侯仁之先生在经过了一番考察和思虑之后给汪光焘副市长写了下面这封信: 后门桥改建一新,深受地方群众赞赏。我虽建议在前,正是有赖鼎力规划施工,终于迎来我们首都在规划设计最初起点的新景象。这实在是很可纪念的一件事。更有出乎个人意料之外的是桥下河渠的上游,又新建一石桥,便于沿什刹海、前海东岸南北通行,从而为来往行人提供了一个饱览水上风光的好去处。承嘱我为此新桥命名,实出我意料之外。受命之余,筹思再三,考虑到桥名必须便于称道,又应与什刹海上的风物相结合,因而联想到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创自明朝中时,立足桥上,西山央望,遂有“银锭观山”之称。1984年重修之后,原形设计已有变化。又后海西岸高楼耸起,遥望西山胜景,自然受到影响,但是银锭桥之名,依然如初,日益增民间向往之情。联想及此,因而建议前海东岸新建石桥即命为金锭桥。这样,什刹海上前后两桥,金银并称,不仅便于记忆,而且与金锭桥隔海相望的西北岸上原有胡同两处,即以大小金丝套为名。我便以金锭桥之命名,征求相会诸位好友之意见,无不欣然同意。敢以奉闻,尚祈裁夺为盼。 记得,时值春节期间,我去北大燕南园看望侯师。闲谈中老人家也就说起了给新桥起名的事情,并征求我的意见。在人们的心目中,侯仁之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有人称侯仁之是道德文章。作为我一向崇敬的老师,以此嘱我,自然很高兴。我当即答应容学生稍作考虑。三天之后,我即书告侯师,依什刹海的历史沿续、地理形势,我赞成新桥用“金锭桥”较好。 至于现在镌刻在桥上的“金锭桥”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则又有另一番来历。请看侯仁之先生同一天的另外一封信: 嘱我为什刹海上新建石桥命名,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此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已将命名经过写了一份正式的报告书,另纸抄写,尚祈定夺。至于写桥名以便刻石一事,我实在感觉力不从心。因为我缺乏书法训练,近来又深感目力衰退,虽曾试写过“金锭桥”三字数次,实难如意,反复考虑,还是另请长于书法的专家执笔为是,我也就安心了。谊在知己,敢以奉闻。 尽管侯师婉辞再三,但现在镌记在桥上的“金锭桥”三字,乃至“侯仁之”的签名,都是从侯师给汪光焘副市长的信中植下来并放大而成的。 从上面侯师与汪光焘副市长因给什刹海新桥命名所写的两封信中,我们既了解到“金锭桥”一名的来龙去脉,也看到老一辈学者对北京城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的深切关怀。侯仁之先生严于治学却又谦恭待人的品格,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12 , Processed in 1.11813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