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中午12点半,当记者来到甘家口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大王”时,尽管心里有准备,一进门用“吓了一跳”还是毫不过分:一股热浪伴随着声浪迎面扑来,足有二三十位来就餐的消费者站在进门处,还不停地有人进门,门口负责喊堂的店小二嗓音嘶哑着高声发号维护秩序,记者拿到了97号,一问,至少还得等十几分钟。店堂里真的是人声鼎沸。 门口的“小二”告诉记者,喊堂是最累的活儿,4小时就得换一班,否则谁都受不了。“有顾客跟你们反映说太吵吗?”记者连着问了三位“小二”,全都使劲点头。来就餐的张先生说,要不是为了吃个“特色”,谁也不愿受这份吵。 从国外回来的张女士对“无处不在的噪音”很反感。她特意指出,“噪音”之一就包括老北京人耳熟能详且外地人都感到无比亲切的商业吆喝声。记者注意到,很多上老北京餐馆吃饭的人都带着小孩,有的还是婴儿,轰然一声地“应堂”声有时真把孩子吓得浑身一震。“一进门听着还新鲜,就餐过程中不停有人进门,不停地听他们喊,真有点烦了……”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 北京人上餐馆吃饭大概都经历过噪音过大的问题,朋友聚会、家庭会餐要想安静些就得进包间。记者采访到的消费者每个人都能数出若干个嫌吵的就餐场所:东方广场地下一层的“大食代”、各大商场的快餐城、沸腾鱼乡、云龙金阁、各大火锅店……北京市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徐民告诉记者,前不久曾检测过4个饭馆,家家噪音过高。 说到底,吃饭是北京人的社交,餐馆是北京的社交场所,所以每个人在外吃饭时,说话沟通必不可少,与国外“饭不语”的文化礼节完全不同,形成了各大餐馆人声鼎沸的根本原因。但人们一边吵吵嚷嚷地吃饭,一边却真的希望周围的环境能更安静。 以吆喝为特色的老北京餐馆不少,有民俗学家提出,北京商业吆喝千姿百态,多富于音乐的节奏美,应该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去掉那些刺耳、扰民的噪音,创作出富于时代音乐美的吆喝声来。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则告诉记者,能否将这样有着典型的老北京风情的京味吆喝买卖划定一个区域,顾客愿意前来,进了这个特色地域之门,就算是达成了一种意向,主人想怎么吆喝都行,也就不存在侵扰他人安静权利的问题了。此外,就餐的消费者要养成低声交谈的文明习惯,北京的餐馆还应广泛采用一些“吸音”的装饰材料或环境布置,建筑及餐桌格局上有所创新,为消费者创造更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 本报记者窦红梅RJ046 “新北京新奥运”正向我们走来,创首善建和谐的步子加快了。环境优美人人有责,“城市观察”件件关情。我们希望得到读者一如既往的支持,欢迎您点题,把您对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告诉我们,以开拓记者的视野,促进报道的深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2 , Processed in 1.08330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