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曾庄大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流传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带。大鼓又称“挎鼓”即“迓鼓”。曾庄大鼓系由宋代军乐演变而来,历经数百年仍然保持了军乐特色,善于以具有威慑力的震撼力量来渲染气氛,是广场文化活动中营造氛围表现力最佳的民间花会之一。 曾庄大鼓年代久远,以鼓大而不用鼓架、用鼓棒单棒击打、演奏技艺独特、传统套路完整为突出特色。演奏起来节奏强烈,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本色,具有极大的艺术表现魅力。 曾庄大鼓为民间大型打击乐器。以八至十二面大鼓、两个沉子、两个小钹及一面会旗、十数面彩旗为一鼓队。会旗领阵,大鼓主奏,沉子与小钹伴奏,彩旗烘托气氛并维护秩序。会旗长方形,长约2米,宽约1.5米,黑地儿白字,书“曾庄诚义老会”字样。彩旗为白边三角牙旗,地儿为红色或蓝色,内书“曾庄诚义老会”字样。演奏时,十二名鼓手头戴“盔头”,盔顶有红樱。身穿黄色坎肩儿,背部书有“万善同归”字样。曾庄大鼓有定点表演和行进表演两种演奏形式。 曾庄大鼓的传统套路“老八套”,表现的是《水浒传》中水泊英雄李逵的传奇故事。“老八套”具体为:迎春、展翅、闹店、上调、取水、嗑牙、乱点子、下调,其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表现力强,在全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极为罕见,极具艺术保护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曾庄大鼓会曾一度停止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方始恢复。由于现在曾庄大鼓的基本队员年龄偏大且活动较少等原因,正处于逐渐消沉的状态,后继乏人,传承困难。研究、组织、经费等因素是造成曾庄大鼓目前处境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