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母校记忆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我虽然没在四合院里生活过,但我曾在北京一座规模宏大而又漂亮严整的四合院群落里学习了六年,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直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我一生中最最美好的回忆,这个美丽的四合院群落,就是我的母校,曾经的北京东城区西中街小学。
  以前的西中街小学,坐落在东直门外西中街,出了东直门,过了护城河往南走叫东河坊,东河坊再往南走一百米出头,道路一分为三,这就是东中街、西中街和中中街,三条街平行往南,过了东四十条豁口,往南还要延伸一段。西中街小学就坐落在西中街中部。她坐西朝东,面向西中街,背靠护城河,在当时从占地上来讲是一所规模比较大的小学了。
  这里曾经是一所庙宇,而且是东城一座颇有名气的庙宇,直到一九五八年前后僧人们才完全迁出,这里才成为一所完全意义上的学校。而我在上小学之初曾亲眼目睹,亲耳聆听过僧人们的佛事活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学校由南北两个操场和中院、南院、北院一个四合院群落组成。说它是一个四合院群落是因为她院套着院,院连着院,既有南北向的四合院,又有东西向的四合院,四合院还有跨院,既有四合院还有普通院,既有大院又有中院、小院,而院院相连,院院相通,融为一体是一座很别致、很特殊又很和谐的四合院群落。
  主院、主建筑,是一座西向东的四合院。坐落在整个学校的中央,是一个规矩、严整而又有些华丽,恢宏的院子,它曾经是这座庙宇的主建筑,即使一九五八年僧人们迁走后,我们仍然沿用以前的称呼,称它的西房为西大殿,东房为东大殿。西大殿是主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台阶上,高大、雄伟、雕梁画栋,花窗飞檐,西大殿面积很大,相当于两三个教室,殿内有很高很粗的柱子。一个班在里边上课,显得空空旷旷,做全校的音乐教室并兼做礼堂。东大殿比西大殿较小一些,比一般教室略大,也坐落在高高的石台之上。南北面的房子似乎像普通四合院的厢房,低矮一些,但面积一点不小,宽大的玻璃窗,使室内的采光很好,房前有漂亮的游廊。而南北房并没把院子四合起来,东面各有一个门通向南院、南操场,北院、北操场。南北房的西面和西大殿的间距更大一些,并在它的南北各形成一个北跨院,南跨院,整个中院,南北略窄,东西稍长,方方正正,严严整整,中间的院子得有上千平方米,院内方砖铺地,游廊相连,且植有十余株数百年的松柏还有两棵硕大的西府海棠。每当春季来临,西府海棠鲜花怒放、枝叶繁茂、苍松翠柏,高大挺拔、浓荫蔽日,中院是学校、公园、又像是一座华丽的宫殿。这里曾经是僧人们做佛事的地方,东西大殿都曾有大型、金色、彩色泥佛。
  西中院往南,就是南院,这里规矩打破了。南北院、并不对称,不知这是否是当年建筑师们的有意安排,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过去中国的建筑是很讲对称的,南跨院好像一个四合院的一半,比北跨院大比北院小,但房子的质量和北院的相仿。再往南还有一个院,是南院,是一大排南房,几间面积和前面的一块空地。
  写到这里,我想,当年寺庙的建筑者们恐怕是颇费心思的。整个中院北院,南院,既有对称,又有不对称,显得很活,如果南院也和北院一模一样,也建成一座很规矩的四合院是否感觉更呆板一些呢,而这样的建法我感觉,更灵活,充满了新鲜的创意。
  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南部的利用率要更高,南部的一大排平房和东西紧邻,而中街的一大排东房,大约得有十间教室,再加上南跨院的教室这里容纳了学校的大部分学生。
  学校的最南部是南操场,南操场的面积很大,有一个不太标准的足球场和一些体育设施供高年级在这里上体育课,这里还是全校集会的地方,夏天晚上经常演露天电影。
  这就是当年的西中街小学,五十年前、在这里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活,六年中从未离开她,幸运的是我在这座规模很大很漂亮的学校里三个主要院子都待过一段时间,四年级前,我大部分时间是在中院度过的,东大殿、西大殿、北房,我都上过课,五年级在南院,六年级时我们又搬到了北院,我们班就在北院的正房,北房,那时六年级六个班都集中在北院东西南北、东西跨院各一个班,学校为即将毕业的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集中、良好的学习环境。
  西中街小学教师人文荟萃,群贤毕至,那时经常有很多外校的老师来我校听课,我们的娄伟老师、段长芬老师夫妇,当时六年级的杨老师、孙老师、张老师等非常优秀,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娄伟、段长芬老师夫妇,他们曾教过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也就是我们家当时所有的孩子他们都曾教过,他们的为人师表,高风亮节影响了我们一家,影响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的一生。然而,在西中街小学教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竟是我们的体育老师——那墨宝老师。那老师当时三十几许,身体健壮,皮肤黝黑,目光炯炯有神,教授体育课兢兢业业,非常负责,印象中他总是穿一身半旧的运动服,脖子上挂一个哨子,笑眯眯的和蔼可亲。记得一次上体育课,由于天气的原因无法在室外上课,我们只好坐在了教室里。那天那老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踱着步子,两臂交叉胸前,目光炯炯,平视前方,悬念重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他的嘴里妙语连珠般娓娓流出,用句极为老套的话讲,当时真是地上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我们班平时课堂纪律不是太好,但那一堂课是我们班六年中课堂纪律最好,最安静的一堂课,故事的名字,叫宝莲灯。从此,我们像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过年一样,再盼望着体育课,能再赶上一个恶劣的天气,能再听一次那老师讲的故事。
  一九六二年,我考上了北京五中,离开了西中街小学,即使当时我们班在年级排名靠后但仍有十余人考上了不错的中学,可见西中街小学教学的高水平。
  如今,她连同西中街一同消失了,这里盖起了东城区少年宫盖起了许多高大的水泥房子,再也没有了昔日的样子。
  再次回到西中街小学,已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现在的西中街小学坐落在东直门外十字坡,在居民区的楼群中,校舍非常普通,和市内大部分中小学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教学仍然十分出色。幸运的是,我遇见了当年的音乐老师窦老师,她已升任教导主任,当年曾经教我们唱电影《五彩路》插曲飞向东方,非常,非常好听。她说,我们那时的冯主任,后来当了校长一直在西中街小学,刚刚退休。此外,我还见到了我们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曾任校大队辅导员的张加功老师,几十年过去了,张老师变化不大,极显年轻。他住的地方,和我后来工作的地方很近,经常见面,见面以后聊上一会,没有什么师生之别,非常亲切,后来,我又去了几次西中街小学,见到了传达室即将退休的张老师。写下这些,谨向他们,我的老师们表示无限的怀念和敬意,祝他们幸福、平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16 , Processed in 1.24334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