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谢铁骊的电影故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江华






  他把著名小说《红楼梦》搬上了银幕,全然不顾市场拍成了6部8集;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八部样板戏,在改编成的电影里,他执导了其中的5部。他就是著名导演谢铁骊,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那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他和谢晋同时获得第25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回顾他导演的诸多电影,戏里戏外都是故事。
  北戴河与
  《早春二月》
  上世纪五十年代,谢铁骊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当副导演,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和导演水华合作拍摄的《林家铺子》。之后他独立执导的《无名岛》充分显露出他电影导演的艺术才华。
  因为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周立波的小说在当时名噪一时,电影厂决定拍摄他的《暴风骤雨》。考虑到谢铁骊曾经去汉阳搞过土改,厂里让他来导演这部影片。《暴风骤雨》1960年年底完成,1961年公映后受到观众的热情赞扬,赵玉林形象被评价为比小说更加丰满,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这一年6月,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侨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上热情鼓励电影艺术工作者大胆创新,并表示要将电影工作者害怕的"抓辫子"等"五子登科"拿掉。北影厂将《暴风骤雨》拿到会上放映,得到了中宣部副部长周扬的表扬,于是作为一种奖励,厂里让谢铁骊带着家人去北戴河疗养20天。但这个奖励也给谢铁骊带来了一丝烦恼,"我又不会游泳,去20天干什么呢?"于是,他带去了一批小说和杂志,期间翻阅到柔石的小说《二月》,产生了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
  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鼓励下,谢铁骊花了3个月的时间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影片风格的最终确定,其实可以追溯到1951年他做北京电影学校教员时,那个时期他看的苏联影片时,它们的抒情风格、细腻刻画人物的手法给谢铁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春二月》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在中国专业的电影网--银海网,也对这部影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概括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体现了柔石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影片突破戏剧式的叙事模式,对多场景组合式的电影形式进行了探索。与此同时,它也充分显示了谢铁骊精于描绘人物心理的艺术风格,幽美的芙蓉镇风情,含蓄、细腻的细节与情境,都准确地衬托了人物的思想;强大的演员阵容,精细的美工创造,借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摄影处理,也是使影片获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因素。
  对于谢铁骊来说,这部影片还有更特殊的意义。他说,以前的影片都是服从分配,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早春二月》是第一部出自他自己意愿的电影。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首先新侨会议上听了周总理的讲话后,觉得作为导演应该有责任进行创作探索;其次,因为自己的长兄和小说里的主人公很像,感觉自己应该能够把握这样的题材。"
  直到今天,《早春二月》依然被认为是谢铁骊的代表作。只是他后来没想到,这部影片和《北国江南》一起在全国100多家影院上映,被当做供人批判的"大毒草"。更没预料到这部影片对中国电影产生了那么大积极的影响。虽然像于洋、葛存壮等曾经对谢铁骊开玩笑说《早春二月》不算他的代表作,谢铁骊也有同感,但今天再问他,他笑说:"被观众如此认可,我也就承认了。"
  《海霞》
  惊动邓小平
  谢铁骊是《海霞》的编剧,但他没有导演。谢铁骊说,《海霞》改编自黎汝清的小说《海岛女民兵》,是他女儿推荐的,主要说的是女民兵保卫边疆的故事。"因为当时要拍摄《海港》、《杜鹃山》等样板戏,所以在改编了剧本之后,我请凌子风来执导该片。但在当时军宣队的管制下,凌子风黑帮导演的身份无法正常工作。于是,我就推荐了由钱江、陈怀皑、王好为三人联合执导。(钱江是烈士后代,父亲钱壮飞20年代打入国民党谍报部门,在顾顺章被捕叛变投敌出卖中共中央的危险时刻,钱壮飞及时把情报送出,拯救了周恩来等一批中共高级干部。后来钱壮飞战死疆场,周恩来把钱江接到身边抚养成人。)钱江根红苗正,别人自然无法说什么。1975年年初,影片终于制作完成,但在审查过程中陷入了困境。
  谢铁骊说,主要是由于当时受"四人帮"控制的文化部核心领导小组认为影片违背了"三突出"的原则(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他们举例说,蔡明扮演的小海霞挑水上山给解放军喝,炮弹打过来了,是解放军指导员掩护了海霞,这不贬低海霞突出指导员了吗?谢铁骊就跟他们辩论,难道海霞挑水上山碰到炮弹,要她趴到指导员身上去掩护指导员吗?他们也没有话说,就认定这部影片违背了"三突出"。
  当时的《红旗》杂志副总编辑邓力群(后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通过朋友给谢铁骊提建议,说还是得给毛主席写封信。于是,这封信通过邓力群、胡乔木转给了当时主持政治局工作的邓小平,小平同志把这封信交给了主席,主席批后,让中央政治局研究。在这个情况下,小平同志就召开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看《海霞》。
  审查当天,小平来了以后就让开始放影片。因为是两个版本,看的过程中,遇到修改过的地方,谢铁骊就在旁说明一下。看完影片,小平同志说,你们都回去吧,我们要讨论一下。第二天一早,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打电话通知谢铁骊,说研究决定《海霞》按剧组修改版上演。
  后来,因为电影《今夜星光灿烂》和《月落玉长河》,谢铁骊先后两次给邓小平写信,小平同志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月落玉长河》当时还面临着无法上映的危险,接到谢铁骊的来信之后,当时已经退休的小平同志亲自委托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转达他的意见,放行影片。谢铁骊回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邓小平同志追悼会时,他禁不住热泪纵横。后来,他还与老伴一道专程赶去、站在长安街边上为小平送行。
  《大河奔流》
  领袖形象首上银幕
  1978年,电影《大河奔流》公映。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形象,这种尝试,结束了几十年来革命领袖形象空白的历史。谢铁骊介绍,剧本是著名作家李准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写出来的,当时已有周恩来的形象,"文革"后拍摄的时候又加上了毛泽东的形象。
  选演员时候,周恩来的形象一开始定下来由赵丹出演。因为在谢铁骊看来赵丹的脸比较方,跟总理脸型比较接近。当时赵丹的妆已经试好了,万事俱备的时候上面来电话表示不同意,而且没有交代原因。由于当时王铁成在舞台上演过总理,时间紧迫,就把他找来了,影片为王铁成今后的"总理"之路奠定了基础。
  但在今天,《大河奔流》被认为有"左"的痕迹,对此谢铁骊表示,"这是时代决定的,没有办法。"
  拍《红楼梦》
  被贴"小字报"
  上世纪80年代,谢铁骊把鸿篇巨制《红楼梦》搬上银幕,1988年和1989年,6部8集的电影《红楼梦》陆续上映,谢铁骊因此于1990年获第10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回望这些辉煌巨献,80高龄的谢铁骊依旧十分动情,"其实我一辈子最花精力的就是《红楼梦》,从60岁到65岁这5年都用在这上面了。"
  但是,和同名电视剧相比,电影《红楼梦》的反响并不如意,谢铁骊说当时实在没有考虑过市场怎么运作,"这么多部得连着看好几天,影院怎么放?"相映成趣的是,如今不少电视台把它当做电视剧放,像广东电视台就分成16集播出。谢铁骊感慨:"没办法,《红楼梦》只有那个时候能拍,早拍条件不成熟,晚就拍不了了。"
  谢铁骊说,刘晓庆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剧团的演员,不说片酬,连补助都没有,而且人家有没有空还是问题,他还透露,因为补助问题,在其中扮演史湘云的马晓晴还在剧组里贴了他的小字报,"七块钱太少,十块钱正好"。谢铁骊为此向厂里申请,厂里最终的批复也只是同意从原来的七块钱提高到七块三。
  剧组在上海青浦修建了大观园,这样做的考虑是因为部分场景还要在苏州的园林拍摄,在上海修大观园,两方面接起来容易。除了在上海搭景之外,谢铁骊还在上海找到了"贾宝玉"--夏菁。
  但这个贾宝玉是女的!这在当时就引起了争议,谢铁骊说,一些美国华人得知后,还专门让去美国访问的白杨捎话回来说最好不要用女的来扮演贾宝玉。对此,谢铁骊解释,选演员的时候本来是先从男演员挑起的,但电影一拍就是5年,贾宝玉扮演者哪怕从15岁开始演,也需要到20岁,这期间正是男孩的发育期,要是长成了大小伙儿,前面和后面的戏就接不上了怎么办?而且,影片里有不少贾宝玉和丫鬟搂搂抱抱的场景,像晴雯到外面解手后回来还钻到贾宝玉怀里取暖等场景,如果是男的在当时观念上可能接受不了,这些现在看来可能比较落后,但在当时就是问题。
  在确定贾宝玉由女演员出演之后,挑演员时,谢铁骊还留意挑比较有男性化特征的,按照他的介绍,最后入选的夏菁,手伸出来也不是十指尖尖的那种,最后在打字幕的时候,还把名字改成了夏钦,"为什么要改?就是怕观众从名字上看出是女孩。"
  谢铁骊说,夏菁后来嫁给了上海的一个演员,因为生病现在已经不能演戏了。当时拍的时候,有的游客就围着看,说这个贾宝玉真漂亮,看来看去,就有人说"这个演员是女的吧!"
  回望自己的导演生涯,谢铁骊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确实比较注重教化,"但我们当时拍片心里是想着观众的。"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他觉得只要能尊重电影的规律,不粗制滥造,下一个百年的四五十年代,中国电影应该能够达到世界前列乃至高峰。
  谢铁骊作品
  
  聊斋·席方平      (2000)
  金秋桂花迟       (1995)
  天网              (1994)
  月落玉长河
  古墓荒斋         (1991)
  红楼梦(第六部)(上下集)
                    (1989)
  红楼梦(第三部)  (1989)
  红楼梦(第四部)  (1989)
  红楼梦(第五部)(上下集)
                    (1989)
  红楼梦(第二部)   (1988)
  红楼梦(第一部)   (1988)
  清水湾,淡水湾    (1984)
  包氏父子         (1983)
  知音              (1981)
  今夜星光灿烂     (1980)
  大河奔流(上下集)(1978)
  海霞              (1975)
  杜鹃山(京剧)    (1974)
  海港(京剧)      (1973)
  海港              (1972)
  龙江颂           (1972)
  海港(京剧)      (1972)
  龙江颂(京剧)    (1972)
  智取威虎山       (1970)
  智取威虎山(京剧)(1970)
  千万不要忘记     (1964)
  早春二月         (1963)
  暴风骤雨         (1961)
  无名岛            (1959)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23:10 , Processed in 1.08443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