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七百年沧桑雕琢出 护国寺老街独特韵味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博



■护国寺仅存的金刚殿


■人民剧场 ■摄影供图/陈溥


■制图/陈兴兴

  ■历史文化背景

  ■护国寺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西口路北,是北京的著名古刹。该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原为元丞相故宅,初名崇国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年间蒙古王公贝勒对此寺大加修缮扩建,名护国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又称西寺。

  护国寺当时规模很大。它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延寿殿……共九进之多,第九进殿为后楼菩萨殿。各进还都有东西配殿。寺中碑刻甚多,最著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皇庆元年崇教大师演公碑”。

  从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没有做教师,而是分配到了工厂。在化工企业和集中供热企业干了几十年,曾任技术科长、实验室主任、副厂长、总工程师、党委书记,出版过《硬脂酸及脂肪酸衍生物的生产工艺》、《纺织染整助剂手册》等多部技术专著。但是,在内心深处却始终放不下文学、史地、民俗、建筑,于是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看些杂书,写点杂文,更不忘徜徉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如今退休了,时间充裕了,读书、上网之余更喜欢逛大街、钻胡同,品品老北京的古迹,看看新北京的建筑。偶有所感,写一写,记一记,真是其乐无穷。

  2004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护国寺西配殿失火。由于西配殿处于胡同深处,被许多民居所包围,消防车无法进入。消防队员只好分别从西配殿西侧、南侧胡同铺设300多米长的水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扑救才将火势控制。经历了700多年风雨的西配殿在大火中部分焚毁。

  ■护国寺明清两朝扩建修缮后,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又称西寺

  旧时,护国寺农历每月逢七、八有庙会。当时北京庙会很多,盛时有20多处。规模最大的是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和隆福寺,而最热闹的是护国寺庙会和隆福寺庙会,即所谓“东西两庙”。《京都竹枝词》中说:“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据老人们回忆,山门前两侧多是出售日用杂品,竹柳制品的摊子,有些摊子不管有无庙会,长年在此营业。山门甬道两侧是玉器摊位。玉器是高级佩饰,受历代王公贵族的喜爱。北京是历代帝都,所以也成了著名的玉器产地,集中了许多巧夺天工的磨玉工匠。天王殿以里院子宽敞,摊位更多,卖绸缎布匹的、卖南纸文具的、卖古玩字画的、卖大力丸的、卖耗子药的,还有拔牙的、相面的、算命的,真是应有尽有。庙会附近的胡同里还有狗市、鸟市。

  ■当时的庙会也像现在的商业大厦,除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样样俱全

  娱乐形式多种多样,说相声的、唱莲花落的、练杂耍的、跑旱船的,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护国寺庙会的小吃也是最有名的,会集了京城有名的绝活儿小吃摊商。小吃俗称茶食或碰头食,制作工艺多样,蒸、炸、煮、烙、煎、爆,各不相同,口味也各具一格,年糕、扒糕、灌肠、爆肚、焦圈、豆汁等都极受欢迎。除了小吃,还有糕点。老北京把糕点叫饽饽,主料是面粉、糖、油,辅料有各种干鲜果、蜂蜜、香料等多种。传统的饽饽分细馅饽饽、硬面饽饽、寿意饽饽、大八件、小八件等。在庙会上买几盒饽饽,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逛庙会,是老北京市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庙会归来,需要的东西买了,又吃了、喝了、玩了、乐了,真是浑身舒坦。

  ■现在的护国寺山门处,是一座多层写字楼,要找到仅存的金刚殿和几间配殿,需从护国寺东巷或西巷进去

  清末以后,北京的庙会逐渐衰败,护国寺庙会在抗日战争时已冷冷清清。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护国寺庙会又兴旺过一段时期。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摊贩们大都集中到隆福寺长期固定营业,护国寺庙会彻底结束了。

  以后,庙中的建筑逐步被一些单位和居民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为楼房,护国寺仅成为地名被人们所知。

  现在的原护国寺山门处是一座多层写字楼,要找到仅存的金刚殿和几间配殿,需从护国寺东巷或西巷进去,三拐两拐才能找到。金刚殿倒还保存完整,面阔五间,高大的歇山顶,上盖黑色琉璃瓦,四周镶绿边,庄严肃穆,已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的一把火,引起了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当时的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察看完金刚殿后,向有关负责人表示:“一定要小心防火,金刚殿将来再维修一下。”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吉晓平惋惜地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护国寺遗留的大殿都淹没在民居中,周围的民房跟护国寺的古建筑很不协调。护国寺在历史上很知名,像这样的古建筑群,如果考虑恢复原貌,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历史文化景点,就不会像这样被破坏了。”

  我欣喜地看到,护国寺的现存建筑都已在维修中,东西配殿经过修缮后的屋顶突出地显现在一片低矮的民房之上。

  ■护国寺街明清时期是老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护国寺街位于原护国寺山门前,西起新街口南大街,东侧紧靠德胜门内大街,长约600米,明清时期是老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之一。当时商家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古玩店、字画店、鞋帽店、饽饽铺一家挨着一家,后来又有了钟表店、照相馆等“洋玩意儿”。逢到有庙会的日子,庙里庙外,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现在的护国寺街尽管没有从前那么热闹,却依然是老北京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街区。

  进护国寺西口不远,路北是“护国寺小吃店”,店面不大,却名声很大。因为它是护国寺庙会特色小吃的传承者和集大成者。1956年,当庙会停办时,为不使庙会上的特色小吃失传,有关部门将在庙会上颇具名气的茶汤英、扒糕年、白薯王等十多位摊商组织起来,开办了护国寺小吃店。半个世纪来,小吃店聚集了京味小吃的精华,并不断挖掘、改良传统品种,规范制作工艺,既保持了传统口味,又根据健康、营养的要求不断调整创新,现在经营着艾窝窝、豌豆黄、蜜麻花、鸳鸯酥、蝴蝶卷、兰花盏等100多个品种。听着这些动听的名字,都让人馋涎欲滴。精美的小吃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已故香港巨星张国荣就曾光顾此店。护国寺小吃店现在已走出国门,1999年春节,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春到河畔北京民俗展”上,十几种护国寺经典小吃品种一亮相,立即引起轰动,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争相报道:“北京小吃很精彩!”新加坡总理吴国栋当即预订了100个驴打滚用于国宴。护国寺小吃为北京争了光。

■五十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正住在胡护寺街9号,离人民剧场仅一箭之遥

  在护国寺小吃店对面,路南是人民剧场。剧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可能是设计师受到护国寺的启示,建筑采用中国古典式,歇山顶上与金刚殿一样,中心用黑色琉璃瓦,绿色琉璃瓦镶边。如果将来金刚殿露出街面,与人民剧场一南一北,真是相映生辉!人民剧场建成后主要用于上演京剧。许多京剧名家在这里登台,许多京剧新秀在这里亮相,这里成为北京人民欣赏传统京剧的艺术殿堂,1950年至1961年,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正住在护国寺街9号,离人民剧场仅一箭之遥,梅先生和梅剧团的重要演出大都在这里进行。梅先生生前排演的最后一个剧目,也是他的代表性剧目《穆桂英挂帅》就是1959年5月25日在人民剧场首次公演的。演出后立即引起轰动,各剧种纷纷移植,形成一股穆桂英挂帅热。

  ■从人民剧场往东走,隔不了几个门,52号的小四合院中住过“皇弟”溥杰

  这个小院原是清醇亲王载沣的产业,作为遗产分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的名下。1960年溥杰作为战犯被特赦后,从抚顺回到北京,住进了这个小院。不久,他的妻子嵯峨浩从日本回京与他团聚,他们一起在这里度过了晚年时光。溥杰常在北房的卧室书房中著书写字。他写下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他的独具特色的书法作品,艺术风格日益圆熟老到。他还在作为客厅的南屋里接待了大量中外宾客。以他特殊的身份介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宣传新中国的成就,起到了别人很难替代的作用。

  西城区政府为恢复护国寺百年老街的历史风貌,正在对护国寺街及其周边的棉花、护仓、航空、三不老等十条胡同进行彻底改造,特别要对护国寺街精雕细琢,对与历史风貌不协调、不规范的街面装饰进行重新设计、修复。相信不远的将来,一条集北京风味小吃、古玩字画、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老北京风情更为浓郁的护国寺街将出现在人们面前。

  ■棉花胡同深处,多情将军蔡锷故居

  走到护国寺街中段,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南边叫护仓胡同,北边叫棉花胡同。

  听说棉花胡同里有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民主革命家蔡锷将军的故居,我便向北拐了进去。拐进胡同走了一段,我疑惑起来,这里不像一条有大宅门的胡同,而是两边开满铺面房的小街道,小吃店、杂货铺,一家家紧挨着,连住户都不多。胡同里没有树,太阳直射下来,越走越热。

  忽然看到前方胡同东侧有两棵树,我赶忙走过去。两棵树之间是一个小院门,门牌66号。是了,这就是蔡锷将军的故居。

  这个院原来是袁世凯的亲家、一个天津大盐商的产业,后来何家迁回天津,房产由一个亲戚代管。1913年11月,袁世凯不放心倾向革命拥兵云南的蔡锷,将他诱调至北京,委以参政院参政等虚职,安排住在这个院,实际上被软禁起来。蔡将军为了麻痹袁世凯,装出一副胸无大志、沉溺酒色的样子,经常出入八大胡同,并在陕西巷与名妓小凤仙结为知己。另一方面,他又对外称与妻子不和,常与妻子吵架,妻子“一气之下”,带着蔡将军的母亲离京返回湖南。多疑的袁世凯仍将信将疑,他指使军警于1915年10月某日清晨,对蔡府进行突击搜查,但一无所获。袁世凯放心了,他对外称蔡锷确是“风流将军”。就在袁世凯放松监视以后,在小凤仙的掩护下,1915年11月11日,蔡锷秘密潜出北京,绕道日本,进入云南。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反对袁

  世凯复辟。遗憾的是蔡将军积劳成疾,1916年赴日治疗,不久便病逝,享年仅34岁,真是英年早逝啊!

我走进院门,为方便居民生活,院里正在进行下水道施工,实行“一户一水表”的工程。我看着这个已是平民小院的院落,心里充满感慨,在古都北京,有多少这样看似平常的院落里都发生过不平常的故事啊!这就是深厚的历史感,这就是文化积淀。

  棉花胡同北口往东是三不老胡同,三不老其实是“三保老爹”的讹音。据记载,明朝大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曾在这条胡同居住。但因年代久远,建筑变迁,究竟住在哪个院落,已无从考证。遥想当年,郑和曾从这里走出,率领船只达200多艘,乘员达27000多人的庞大船队,到达非洲东岸,这是怎样的伟大壮举!

  ■被八国联军焚毁的庄亲王府

  在护国寺地区南部,原有一所大王府,北起群力胡同,南至太平仓胡同,东起护仓胡同和西黄城根北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与西四北大街,范围广阔,占地面积之大,居北京各王府前列。原为明太平仓旧址,清以后改王府。

  始王硕塞为清太宗第五子,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为承泽亲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其爵位可世袭罔替。硕塞长子博果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袭亲王,改封号为庄亲王,其府称庄亲王府。

  据“乾隆京城全图”,该府分为三路,中路正门五间、大殿七间,东西配殿各五间,还有后殿、后寝、后罩房,西路为花园,东路为附属院落,建筑格局极为雄伟。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因庄亲王府中设过义和团拳坛,王府遭到联军报复性破坏,建筑大部被焚。

  民国初年,因传闻在豫王府(府址在现协和医院)的地下和墙壁中挖出大量黄金,北洋军阀李莼及其弟李馨购得庄亲王府,也想在此府挖得黄金。他们拆毁府中尚存的建筑以挖取黄金,结果一无所获。后又在原址建房,改称平安里,并在府内开辟一条东西向道路与黄城根相连,将王府分为南北两部分。1951年将道路拓宽,以后数度拓宽,成为地安门西大街。

  现王府原建筑已基本无存,地安门西大街西段路北的几座欧式小楼为李莼时所建。

  ■厂桥小学,功夫巨星李连杰的母校

  平安大街上的厂桥小学是当代武打影星李连杰就读的学校。

  厂桥小学在地安门西大街路北,校门就开在大街上,这是北京一所很普通的小学,却因为培养出了功夫巨星李连杰而颇有名气。

  李连杰小时候家里很贫困,父亲在他2岁时就早逝了。在电车公司做售票员的母亲靠着40多元的工资要养活两位老人和五个儿女,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作为最小的儿子,看着母亲早生的白发,小连杰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早早赚钱养家,好好孝顺母亲。

  7岁时,李连杰进了离家不远的厂桥小学。听话用功的他受到老师的喜爱,当上了班长。体育老师更是很快发现了他特殊的体育才能,他的极好的弹跳力和柔韧性。二年级时,什刹海业余体校武术队来校招收学员,老师推荐了他,教练也立即相中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武术苗子。

  李连杰一直不忘厂桥小学对他的培养和推荐。

  从小艰辛的家境造就了李连杰不服输的性格。他勤学苦练,很快脱颖而出,11岁时获得第一个武术冠军,此后连续五届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冠军。这时,香港的影视圈看中了他,18岁的他拍了轰动一时的功夫片《少林寺》,一举成名。此后,在危机四伏、动荡复杂的香港演艺圈,李连杰历经磨难先后拍出了《黄飞鸿》、《笑傲江湖》、《精武英雄》等一系列经典影片,奠定了他在演艺圈不可撼动的地位。此后,他又到好莱坞打拼天下,成为世界级影星,被称为功夫皇帝。

如今,李连杰赚钱养家的愿望早已达到了。如何关爱更多的人,如何回报社会,已成为他最主要的人生目标。他成立了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他将更多地为社会奉献。

  现在的厂桥小学,校园非常漂亮,武术是他们的传统项目,李连杰是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他们为有这样的学友、师兄而骄傲!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我又返回小吃店,店里食客盈门,好不热闹。人虽然多,但秩序井然,很快我就买了糯米糕、螺丝转、焦圈、面茶等,坐下来细细品尝。从进店到吃完,只用了20分钟,花了6元4角,真是味美可口,既省时快捷,又经济实惠!谁说中国没有好的快餐?如果把护国寺小吃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以连锁经营的方式推广开去,不就是很好的中国快餐吗?

  700年沧桑护国寺,为我们留下了多少财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05:25 , Processed in 1.10406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