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名五花八门,大部分地名一听就懂,一看便明白。比如那些带“井”字的地名,历史上大多有过水井,如王府井、小井胡同、大甜水井胡同等。再比如那些带“桥”的地名,过去也确实有过或大或小的桥梁,如天桥、北新桥、甘石桥等,还有那虎坊路,古时候也确实饲养过老虎。但也有一些地名从字面上看是一种意思,而寻其本意并非如字面之意,是典型的“名不副实”。 墨河胡同没有“河”曾有“墨盒” 墨河胡同位于东城区东部。清朝时,此地有一处很大的粮仓,并由八旗兵看守,许多八旗兵的家属也居住在这里。由于朝廷所发放的俸禄很少,为了维持生计,一些家属便制作墨盒换取钱粮。日子一长,人们就将这里称为“墨盒胡同”,后来谐音为“墨河胡同”。其实这里根本没有河,更别说墨(黑)色的河了。 现在,墨河胡同已经找不到了,问当地老人,胡同已被一片楼房所替代。 报房胡同不出“报”倒是出过“豹子” 报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南部,临近东四大街。明朝的时候这里称“豹房胡同”,据说早年间曾是明皇宫养豹的地方。到了清代,就不再养豹子了,于是在光绪年间以其谐音改称为“大小报房胡同”。宣统年间又简称为“报房胡同”。从字面上看,好像这里是出版报纸的地方,其实与报纸没有任何关系。 沙拉胡同与吃无关与珊瑚有关 沙拉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临近宝钞胡同,现称纱络胡同,是由原来的沙拉胡同转音而来的。关于沙拉,在史料中也作沙刺、沙料或舒噜等,这本是满语“珊瑚”的不同译音。有《顺天府志》记:“沙刺即沙拉,国语‘珊瑚’也”。这里的国语,是指清朝时的满语。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还明确提到了沙拉胡同。按其所述的方位来推断,就是现在的纱络胡同。这就说明,“纱络”就是由字音相近的“沙拉”演变而来,它与现在美味的“沙拉”无关。 胭脂胡同不出化妆品暗指“淫址胡同” 北京的“八大胡同”很是有名,胭脂胡同便是其中之一。它临近珠市口大街,旧时是妓女卖笑卖身的地方,也是官僚政客、公子王孙的销金窟。 胭脂胡同地名的出现,正值这一带娼妓最为泛滥的光绪年间。“胭脂”本是过去妇女常用的修饰打扮的化妆品之一,以后逐步引申为女性的代称,甚至是美称。而这“胭脂胡同”地名里的含义,并不是制作或出售化妆品胭脂的地方,而是暗指女子(妓女)聚集地,往明了说就是妓院所在地,所以胭脂胡同实为“淫址胡同”。 现在,胭脂胡同因修建两广路,只剩下了几百米长,住的人家也不多了。 杨梅竹斜街不长杨梅竹媒婆名气最大 杨梅竹斜街位于宣武区东北部,这名字颇有意境。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它就占了两个。但寻其本源,这里原来叫杨媒斜街,真是牛马不相及。此街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据说清朝的时候,这条街上住着一位善于说媒拉线的杨媒婆,她20岁守寡,无儿无女,以说媒为生计。因她能说会道,只要她去提亲,十有九成,在这一带很有名气,于是人们将她所居住的斜街叫成了杨媒婆斜街,后来又简称为杨媒斜街。叫着叫着,又觉得不太雅观,便改成了杨梅竹斜街。如此一改,名字倒是雅观了,可意思却全变了。 现在这条胡同保存基本完好。 锣鼓巷里不闻锣鼓声原来是“罗锅” 一看这锣鼓巷的地名,就会使人联想起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但到此一游,方知此地与欢快的锣鼓毫不相干。它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南临地安门东大街,是一条不太宽畅的街巷。为什么称锣鼓巷?原来是从不雅观的罗锅巷谐音而成的。何谓罗锅?一是说很久以前这条巷子里住着一位驼背(俗称罗锅)的老人,活了99岁,人称“百岁寿星”,街巷以其命名是为了图个吉祥,意为长命百岁,福寿安康。另一说此巷的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罗锅,故此得名。清乾隆年间在绘制京城全图时,认为此名不雅,便改为锣鼓巷。 下岗胡同与“下岗”无关是指元代旧城墙地形 一见“下岗”这两个字,就会使人马上想到现在社会上最为流行的“下岗”一词。其实这个地名由来已久,与现在的“下岗”没有任何联系。下岗胡同位于西城区中南部,二龙路医院附近,胡同不太长,清代称下岗儿。 元代的时候,大都城的南侧城墙在今天的西长安街一线,明代修筑北京城时,废弃了这段城墙,向南约一里处另筑城墙。而废弃的元代城墙并没有一下子拆除,而是留在了新城之内。经过风吹雨淋和人为的损坏,这段城墙逐步变为岗丘残垣,附近还有许多民宅。于是将临近岗丘的地方称为上岗胡同,在其旁边便有了下岗胡同。附近还有上坡、下坡等地名,它们与上岗下岗一样,均是因地形地貌而得名。 巨山村里无“巨山”实为“聚山”与“蕨山” 巨山村位于海淀区的西南部,闻其名会使人认为此处有一座巨大的高山,其实并非如此。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本地原叫“聚山村”,意为聚集在山边的村落,因“聚”字笔画较多,后简写成“巨山村”;二是离此地不远有一座不高的山(实为西山的一部分),因山上生长着一种叫蕨菜的植物,可以食用,当地的人们常到山上采摘,于是就将长满蕨菜的小山称为“蕨山”,山下的村子被称为“蕨山村”,后来也是因“蕨”字笔画繁多,而简写成“巨山村”。 北京这种名不副实的地名还有许多,养蜂夹道是明朝养羊的地方。历史上北京地区专门养羊和贩羊的地方不少,所以过去带“羊”字的地名很多,后来不再养羊、贩羊了,再叫原来的名字实有不雅,于是谐音新的地名养房夹道。民国时又改为养蜂夹道,其实这里根本没养过蜜蜂。现在,养蜂夹道改名为文津街。 虎背口小区位于崇文区花市大街附近,原称户部拉口,因临近六部之一的户部衙门而得名。明代这里是北京城外城的崇北坊,清朝是北京城外城的东城,历来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根本没有老虎出没。 文章胡同因临近文昌宫得名,也并非是文人墨客撰写文章之地;干面胡同与干面没关系,而是因过去这里是土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人们戏称为“下干面”,并得地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1:24 , Processed in 1.07785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