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文化名片 一亮满城书香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译徵 步遥 小晨



北京书摊老照片


旧时,邃雅斋不仅出售旧书,还出版图书,现设有古籍销售区 摄/林晖


旧时,松筠阁书店以集配期刊见长,现专营艺术类图书 摄/林晖
  邃雅斋百米长廊 李约瑟越洋求购 来薰阁琴书渊源 郑振铎曾经避难 松筠阁独辟冷门 父子称杂志大王 肄雅堂装裱高手 毛泽东专致感谢———

  老北京的书肆、书摊出奇地多。老人说,当时就连馒头铺也捎带卖唱本。昔日京城旧书肆最繁荣的地方是“东西两场,南北两街”。这“东西两场”是指东安市场、西单商场;“南北两街”即琉璃厂文化街、隆福寺街。

  1952年,郑振铎、齐燕铭等一批人民代表联名提议要保护不可复生的古籍和各种珍贵资料。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友渔、副市长吴晗同志代表市政府决定,成立我国第一家国有古旧书店。郭沫若为中国书店题写了匾额。

  到了1958年,中国书店先后吸收、接纳了北京百余家私营古旧书店,完成了公私合营,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继承者。中国书店作为北京的著名商号,已经成为北京独特的文化名片。

  邃雅斋

  百米书廊盛况难忘李约瑟英国来信求书

  到北京逛琉璃厂,必须要进三个字号:荣宝斋、文物商店、中国书店。要是没有逛中国书店,就不算逛了琉璃厂。在琉璃厂,中国书店有多家门店,每个店都有着悠久的店史。

  开在琉璃厂东街的邃雅斋,至今已经有81年的历史了。书店在1925年开张,门脸开设在琉璃厂附近万源夹道北口,只有一间门面房。邃雅斋不仅收书、卖书,还出版书籍,最著名的是1936年印制发行的《邃雅斋丛书》。

  当年邃雅斋资金雄厚,店主派几个人常年在外地收书,收到好书后,并不急于出售,先在书店里收藏,这样书店就以藏书丰富而闻名。邃雅斋品位高、品种全,大批的中外名流、学者都曾前来选书。傅斯年、陶兰亭、冯友兰、郑振铎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汉学专家李约瑟博士还给邃雅斋来信,希望能从这里买到他想要的书。

  随着琉璃厂文化街的几度盛衰,邃雅斋也命运多舛。建店以来几易其址。1958年公私合营后,邃雅斋归属中国书店。

  在上世纪80年代,邃雅斋迎来了又一次的兴旺,营业面积达到了1500平方米。当时书店的南门到北门有一百米长,被誉为“百米图书长廊”。书店收购并销售古今中外古旧书刊及相关资料,销售图书20万种。

  2004年,随着琉璃厂地区的市政改造工程,老字号邃雅斋遭遇了拆迁,“百米图书长廊”不复存在。

  如今,中国书店准备将邃雅斋西廊内部贯通,重现百米图书长廊的壮观景象,并设立线装古籍销售区。

  来薰阁

  古琴店改行郑振铎曾在此避难

  开在琉璃厂西街路南的来薰阁书店,历史可追溯到清朝的咸丰年间。书店的前身专门经营各种古琴,由于经营不善,生意亏损,店主陈氏将其店铺典租他人。后陈氏本族后人陈质卿筹得一笔资金,又将来薰阁赎了回来,并于1912年改为经营古籍。为不忘祖业,店名称为“来薰阁琴书处”。

  来薰阁不仅卖古书、收古书,还能出书。来薰阁印刷的书籍主要是线装书,选上好梨木刻制,使用的松烟墨汁也是自己制作,曾出版过许多经、史、子、集等古书。

  1922年以后,来薰阁由陈杭(济川)任经理。他熟悉业务,为人精明,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此时店员多达20多人。到1940年10月,又在上海开设了来薰阁分店,成为当时琉璃厂最大的一家古籍书店。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郑振铎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有一段时期就住在上海来薰阁分店,他的一部分书画和账册也藏在书店里。

  来薰阁书店为了多做买卖,在店堂内设有座椅,为客人坐着看书选书之用,还有热茶供客人饮用。店中学徒和伙计都必须热情服务。这是来薰阁书店的店规。违反这个店规,轻则批评教育,重则辞退。

 1958年,来薰阁书店归属中国书店。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琉璃厂文化街一期工程的翻建改造,来薰阁书店向东迁移约50米(今琉璃厂西街18号),并于1984年9月25日重张开业。李一氓、舒同重新题写了匾额。

  松筠阁

  低价进高价出独辟冷门父子当上杂志大王

  开在琉璃厂西街路南的松筠阁书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店主刘际唐。他去世后,松筠阁交其长子刘殿文经营。最初以经营线装古籍图书为主,“五四运动”之后,新期刊风起云涌,精明的刘殿文另辟蹊径,将松筠阁转成以专营杂志为主的店铺。

  别人不屑一顾的旧期刊杂志,松筠阁用极低廉的价格购进,然后配出完整成套的老杂志,再卖出去。由于进价低廉,所以货卖出后的利润非常可观,加之业务娴熟,服务周到,久而久之,店主便赢得了同行敬送的“杂志大王”的雅号。

  松筠阁是以期刊杂志出名的,如果要配一本稀有的旧杂志,在松筠阁基本都能找到。那时候,吴晓玲、郑振铎、刘半农、刘景超都常来书店选购旧期刊或旧报纸。

  1958年,松筠阁同其他百余家私人书肆一道并入中国书店。刘殿文之子刘广振被誉为第二代“杂志大王”。他有着超人的记忆力,对所见过的杂志过目不忘,烂熟于心。进入中国书店后,也是一直从事期刊集配工作。一时间,两代“杂志大王”均在中国书店工作成为书业美谈。松筠阁匾额为原北京市副市长邓拓所题。

  现在,中国书店将专门经营期刊杂志的门市部设在了西单横二条。而“松筠阁”这块金字招牌依然还在琉璃厂,这里成为专营收藏、考古、美术类图书及篆刻章料的专营店。

  修绠堂

  哥儿俩开店

  请哥儿俩题匾额

  隆福寺路南的中国书店隆福寺书店,其前身是老字号修绠堂。

  隆福寺的古旧书业形成于道光、咸丰年间,当年只有同立堂、天绘堂、宝书堂三家。到了民国年间,旧书店主要集中在隆福寺东街,规模一度可比琉璃厂书肆。修绠堂开设于1915年,创始人是河北人孙锡龄。1934年由其长子孙诚温、次子孙诚俭继其业。1938年弟兄分手后,由孙诚俭继续经营,孙诚温开设了修文堂。到1958年,修绠堂公私合营归属中国书店。

  修绠堂开业时,资本较小,起家是靠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陶湘的资助,陶湘还将其家中藏书教百卷交给修绠堂代卖。

  到了1924年,修绠堂生意逐渐兴隆,经营范围更加广泛。1942年,还在上海开设“温知书店”。孙诚俭颇通版本,多藏古版书,其经营特点为随机应变,哪类书畅销,便尽量搜集。孙诚俭最喜配书,尤喜集配丛书。

  有趣的是,修绠堂、修文堂为孙诚俭、孙诚温两兄弟的店铺,其匾额系沈尹默(诗人、书法家、教授)、沈兼士(语言文字学家、教授)两兄弟所写。后来修绠堂由一间门市扩展为三间门市后,在沈尹默所书匾额之西的两间门市上方,又悬挂了甲骨文专家于省吾(于思泊)所书之匾额,一店二匾也成为当时的新闻。

  肄雅堂

  三代装裱高手修书

  毛泽东是常客

  肄雅堂,开设于清光绪年间,店主是河北人丁梦松。书店除收售古旧书籍外,还以装裱修复碑帖书籍、装潢书画著名。清末民初的时候,店里有京城著名的装裱高手。

  1958年,肄雅堂归属中国书店,已有三代修书师傅在这里工作,他们抢救性地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近三十万部,其中不乏善本、孤本,创造的文物价值是不能用金钱估量的。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派秘书送来残旧的线装书让书店修补。毛主席非常赞赏这项技艺,还委托秘书专门向修书的师傅们表示感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20:15 , Processed in 1.13023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