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棉纺区 远离飞梭走线的产业换位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薇

■2006年9月29日,即将拆迁的京棉集团旧厂房旁正在兴建新的楼盘 ■摄影/见习记者李峰


■六十年代,三姐妹一起讨论工作 ■摄影/见习记者李峰

■八十年代,下班后的纺织女工走出厂门

■昔日辉煌的“东郊棉纺区”淡出城区


■今天,那些往日的纺织厂已被高楼替代 ■摄影/见习记者李峰
  上世纪中叶这里生产的纺织产品曾经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也曾创造过北京工业史上的奇迹———

  北京“东郊棉纺区”如今已经成为繁华都市的重要商业区域。当年,纺织业作为北京经济起步的先导产业,京棉一厂、北京印染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北京第一针织厂相继在此落户并连成一片,气势恢宏。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以万计的纺织女工在飞速运转的纺织机前勤勤恳恳、飞梭走线,用自己的青春和劳动创造了北京工业史上的奇迹,纺织行业更成为上个世纪中叶北京的创汇大户和经济创收的一面旗帜。

  随着北京工业布局的调整,“东郊棉纺区”开始淡出城区,外迁至北京的顺义、通州。如今,在老厂房的原址上,成长起了一系列的北京新地标:1999年通车的东四环路,拔地而起的华堂商场、住邦2000和年底将要运行的朝阳路快速公交……

  在这片曾经辉煌的“棉纺区”里,纺织工业正与商业进行着换位。

  现在的朝阳路上,112路公共汽车有一站是“印染厂”。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光华路”得名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个“北京光华染织厂”。这些站名、地名提醒人们,这个区域曾经是赫赫有名的“东郊棉纺区”。最红火的时候,一到上下班时间,在这条路上穿梭着各个纺织厂的班车,无数纺织女工在这里度过她们的青春年华。现在,“东郊棉纺区”已经淡出城区,外迁至京郊的顺义、通州。这个留下的站名和原京棉二厂的老厂房,依稀可见当年的影子。

  “我们辛苦织出的布、纺出的纱,是解放初期北京的创汇大户。”

  ■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挡车工一天要接上万个线头

  老北京人都记得,在北京纺织工业形成以前,北京的老百姓穿的衣服都是小作坊里织出的“土布”,要想穿上漂亮的花布衣服,就得买“洋布”。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北京三大棉纺厂的相继建成,北京有了自己的纺织工业,结束了有布无纱的历史。

  1954年3月25日北京最大的棉纺厂京棉二厂开始破土动工,一年半后,清花、梳棉、布机等8个大车间全部建成,上千台纺织机运进了车间。来自上海﹑青岛﹑天津老纺织工业基地的技术骨干和远赴青岛接受培训的500余名来自北京城和外省农村的学员,成为了京棉二厂的第一批纺织工人。

  “当时对纺织一点概念都没有,从农村出来到城市工作,心里就想着要好好干。后来我才知道,我们辛苦织出的布、纺出的纱,是解放初期北京的创汇大户。”曾是京棉二厂第一批纺织工、老劳模的陈素芝老人说。

  1958年,北京的棉纱产量就达到了18万件,棉布产量高达2.45亿米,不仅做到了印染坯布全部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东南亚。

  能创造高产量,少出次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陈素芝说,17岁进厂后她就在布机车间当一名挡车工,一干就是20年,为了在织布的时候不让纱线总断,布机车间一年四季都要保持恒温恒湿,温度常年保持在30℃上下,湿度则要达到70%,让人很不舒服,而且每天不停地巡视机器、接线头,一天要接上万个线头。操作中一定要眼睛尖、勤弯腰、手要准,尽可能地减少小动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纺织工业非常兴旺,80%的产品开始出口至东南亚国家,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五六十年代:纺织女工是产业工人中职业女性形象代言人

  “一个人干好了不算好,大家的产量都提上去了那才行。”1959年全国纺织厂的布机车间几乎都在推行一种工作法———“三姐妹工作法”,陈素芝就是当时的创立者,根据她的提议,京棉二厂根据布机车间三个班连续生产的特点,把当时车间里的技术能手陈素芝、于世卿和王凤霄调到了同一机台,组成了团结协作小组,“三姐妹”的叫法也由此诞生了。为多织布、织好布,三个人一起钻研技术,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机台的产量和质量都上了新台阶。她们三个人都多次创造过“万米无疵布”的好成绩。她们的工作制推广到了全国纺织行业,直到1999年《北京工人报》还在报道“三姐妹”的协作创业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纺织工业非常兴旺,80%的产品开始出口至东南亚国家,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纺织女工几乎成为全国轻工业学习的模范,成为产业工人中职业女性的形象代言人。

  “我们生产的卡其布、的确良曾是北京市场上的高档品。”

  ■许多纺织女工的后代是在“哺儿室”里长大

  1968年和1969年北京纺织业迎来了大批新人,今年已经退休的刘树立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少知道‘卡其布和的确良’了,可我们那时生产卡其布、的确良却是新产品的代表作,北京市场上的高档品,十分抢手。谁要是能有一套卡其布的中山服、的确良的连衣裙简直就是一种幸福。”刘树立说。

  新产品多了,计划的任务也多了,刘树立所在的筒拈车间的纱锭经常摞得老高。为了完成计划、甚至超额完成计划,家里离单位远的纺织妈妈带着刚出生的宝宝住进了厂里的妈妈宿舍,两个人一间,大人早中晚三班倒,孩子也跟着在“哺儿室”三班倒。为了不耽误工作,妈妈们都是在上厕所的时候抽个空到“哺儿室”里给孩子喂奶;上夜班,干脆就不给孩子喂奶,宿舍里总能听到孩子的哭声。

  提起当年车间里的老姐妹,筒拈车间始终都不能忘记一个叫江世兰的人,她上有生病的老人下有需要照顾的孩子,可是居然从1977年到1988年连续12年始终保持全勤,现在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87年刘树立将她这个同班姐妹的感人故事写成了征文,参加了当年的征文比赛,因为感人至深还获得了征文一等奖。

  刘树立现在还保留着这篇征文的底稿,记者看到这样的文字:“在工厂里劳累了一天,下班后江世兰拖着疲惫的身躯,乘了一个多小时公共汽车回到家中,看到的是母亲病在床上,两个孩子咧开小嘴像见了救星一样。桌子上的碗摞在一起还没有刷,地上的盆摆了好几个,床边要洗的衣服一大堆。面对着这司空见惯的一切,她不由分说地干了起来。”

  ———这段文字的白描,勾勒的正是那个时代纺织女工的寻常人生场景。

  随着纺织企业大规模外迁,往日的荣光已经模糊。

  ■纺织业淡出城区新地标崛起

  20世纪90年代,中国纺织业开始经历痛苦与深刻的调整。纺织业的重心开始大转移,由沿海和中心地区向中西部扩散和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的传统纺织工业也随着北京工业布局的调整开始逐渐淡出城区。

  1997年,纺织业的发展背景是国有企业组建集团、打造航空母舰。原来的京棉一厂、二厂和三厂整合为北京京棉集团。新的厂房也在顺义落户,一大批先进的设备、生产线不断引进。从德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引进的清钢联生产线,从日本引进的空气拈接自动络筒机,从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引进的无梭织机……北京的纺织业辞旧迎新。

  随着纺织企业大规模外迁,往日的荣光已经模糊。在老厂房的原址上,正在崛起北京的新地标,1999年通车的东四环路,拔地而起的华堂商场、住邦2000,年底将要运行的朝阳路快速公交……但对那些为了共和国纺织工业贡献了自己青春和美丽的人们,我们不会忘记。
棉纺区老地标

  北京第一针织厂

  曾经家家都穿“曙光”内衣

  “只要是老北京人,家里就一定会有曙光牌的针织内衣。”北京第一针织厂退休老职工崔素琴这样告诉记者。

  提起五六十年代“一针”的知名度,崔素琴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出产的‘曙光’牌内衣当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穿的秋衣、秋裤、背心和三角裤几乎都是我们厂生产的,而且当时我们的‘枫叶’牌针织内衣还是出口的大户,可为北京做了不少的贡献。”

  可渐渐的,“老三色”和“老三款”越来越不时兴了,70年代针织产品开始向外衣化发展,颜色也更加色彩斑斓。就在崔素琴退休前的3年,即1997年底,北京市针织行业进行了战略性改组,通过以北京第一针织厂为主体,第二、三针织厂分期并入的方式,组建了今天的北京铜牛集团公司。

  当年的“一针”厂房如今已经不见了踪影,变成了高楼大厦,而新的铜牛集团厂房外迁到了通州工业开发区,铜牛再次腾飞成为了北京的名牌产品,北京针织工业进入了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阶段。

  北京光华染织厂

  “光华路”因染织厂而得名

  现在提起光华路,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嘉里中心、汉威大厦这些坐落在北京国际商务核心区的高楼大厦,但已经退休的老劳模赵淑娥提起光华路,心里却都是北京光华染织厂的影子。据记者了解,现在的光华路正是因有着50多年历史的北京光华染织厂而得名。

  1959年和京棉二厂的陈素芝一起,赵淑娥也被评为了全国劳模,她在穿扣中创立的“轻快稳准”工作法在全国纺织业中被推广。看着如今在老厂房原址拔地而起的20多层高的汉威大厦,赵淑娥说,她进厂工作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三环路,到处都是土路、水塘和苇坑,厂里最高的建筑就是办公用的小二楼。谁也不会想到,北京会有今天这般繁荣。

  如今的光华染织厂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原北京光华染织厂为龙头,由原北京第二印染厂、北京涤纶厂、北京丝绸总厂、北京印染厂和北京第一纺织机械厂以及北京尼龙配件厂等共同组建而成的光华纺织集团,印染、色织、服装、彩棉、数码印花、化纤制品、仿瓷制品、火口燃烧器等融为一体。

  寻找新地标

  朝阳路快速公交年底运行

  今年年初,市规划委向社会公示了本市拟建的第二条快速公交线路—————朝阳路快速公交线路(一期)工程的走向图,15公里内将设置18个车站,串起几十个居民小区。朝阳路这条曾经被“东郊棉纺区”工人称作“大动脉”的老路,将变成北京新的地标。

  这条将于年底运行的快速公交线路建成后,西起东二环外的东大桥,东至东五环外的杨闸环岛,全长约15公里,拟建的18处停靠站,把东大桥、呼家楼北、呼家楼、小庄、红庙西、红庙路口东、慈云寺、八里庄、十里堡、青年路、太平庄、高井、定福庄、二外、三间房、管庄、杨闸环岛西和杨闸串成了一线。

  在朝阳路的这条快速公交线上,既有蓝岛大厦、京广中心这样的城市繁华商务设施,也有红庙、青年路、定福庄这样的密集居住区。平均的站间距为0.83公里,5个车站就设在现况公交车站上,杨闸终点站设在地铁八通线入口处,呼家楼北站和地铁10号线呼家楼西南站口合二为一。

  曾是我国五大棉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就决定兴建棉纺织厂。当时建设的3个棉纺织厂,按照设计概算,总投资将达到15203万元,实际投资13076万元,节约13.99%。3个厂共拥有纱绽234376枚,自动织布机7284台。除了京棉一厂的纺纱设备从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京棉三厂的部分超大牵伸设备从日本引进外,其余全部是国产设备。
在布局上,这3个厂基本上毗邻相连,从东郊十里堡到慈云寺东,自东至西依次为京棉一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占地总面积为93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万多平方米。从1953年京棉一厂破土动工到1957年京棉三厂正式投产,仅仅在4年之内,就兴建了3个大型棉纺织厂,而且投产第二年就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不仅在北京纺织工业史上,而且在全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也属少见。北京陆续建成的3个棉纺织厂,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

  1958年,北京的棉纱产量达到了18万件,棉布产量达2.45亿米,不仅做到了印染坯布全部自给,而且还可以输出。3个棉纺织厂的建成投产,使北京成为我国五大棉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4 , Processed in 1.09358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