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朝阳区文化馆2000老物件讲述京城旧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孙颖

  ■水憋子讲述取暖往事

    你知道“水憋子”吗?现在大家夏用空调、冬有暖气,而旧时北京人初冬、暮春钻被窝时离不开的物件就是“水憋子”——后来演变成暖水袋,老人孩子都要用它来取暖。朝阳区文化馆收藏的一个民国时期的铜水憋子和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白瓷水憋子,就显得挺希罕了。水憋子是元代就开始流行的,它肚大、口小、形状扁圆,里面灌进开水,外面包上毛巾,可以用来焐被窝、焐脚。最早的水憋子都是铜质的,清中期以后,出现了瓷质、锡质的,现在都是橡胶材料的了。

    还记得剃头时,剃头匠的刀子在“荡荡布”上来回摩擦的声音吗?因长年累月荡磨剃刀而变得油腻发亮的荡荡布,可以平放椅背并旋转360度的老式白色理发座椅,还有剃头师傅手中的手推子、老式电推子,甚至剪完头发、胡噜头发茬子的大海绵块儿,看着朝阳区文化馆收藏的这些老物件,都让人倍感亲切。

    ■“大地”风衣曾显时代潮流

    朝阳区文化馆的藏品中还有一件崭新的上海“大地”牌风衣,送它来的市民说,就是这个样式的风衣,曾引领过服装潮流。那时电影中男主角把风衣领子竖起来的硬汉形象博得无数青睐,上海“大地”和北京“长城”两个风衣品牌就是那个时代潮流的代表。

    很多看过电影《血色浪漫》的观众,对钟跃民带着羊剪绒帽子的模样心生亲切。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羊剪绒帽子、大拉毛围巾、军大衣一度是北京时尚青年的最爱,有人甚至冬天抢羊剪绒帽,一顶大约十几块钱,在当时是绝对的奢侈品,朝阳文化馆也作为藏品了。

    30年前,很多人家都有煤油炉。手巧的人用两个罐头盒就能做成一个,火儿虽小,却省时省事,一些年轻人甚至大学生宿舍,也常有人用它煮面条、做饭,改善生活。现在这个新文物也被收藏了。

    朝阳区文化馆收藏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的老物件,看着它们,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回忆:转盘拨号电话,每拨一个号都发出“哗、哗”的转动声,拨“1”转的角度最小,拨“0”转的角度最大;还有老式的“戏匣子”,无论是民国时期从外国进口的,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百姓家中常备的,都是挺大的个头儿,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悠长的韵味……

  ■国学大师张中行送来绿瓦盆

    一次偶然的机会,国学大师张中行来到朝阳区文化馆,看到馆内陈列的老物件,非常感兴趣。适逢老先生搬家,于是便送来了几样家什——所送之物,古怪之极:一个是直径60厘米、老北京人洗衣服用的绿瓦盆;还有两根两米多长的竹竿儿,是老人练功时候用的;连家里半人高的面缸也一并拉了来;最有意思的是一根一米多长的擀面杖,张先生说是他去寺庙讲学时,出家人所赠。张中行的女儿张文回忆:“爸爸说朝阳区文化馆收集的东西有文化底蕴,很好,所以特意把这些留给他们。”张中行先生去世后,他的家人又将一件先生生前用过的百年木质书架赠送给文化馆作为纪念。

    ■可以恢复老式照相馆了

    朝阳区文化馆收藏着一座1912年制造的西洋钟,这口钟产自中国,是当时北京一所教堂使用的,非常有历史和文物价值。在文化馆二层展厅里,有一辆老式美军吉普,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缴获的战利品,曾经放在北京汽车摩托车厂供研究使用。还有一个从寺庙收来的大瓮棺,这器物用于埋葬圆寂后的和尚,形如大缸,和尚圆寂后在瓮棺内呈坐姿,盖上盖子后埋于地下。

    “十一”前,朝阳区文化馆还入藏了一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照相馆中使用的弹折式皮腔老式照相机:华光牌ZZ-8型,高1.5米,重约50公斤,外观品相较好,配件齐全,装有可上下升降的镜头。看到这个大家伙,很多人都能回忆起小时候照相,摄影师头埋于这种大机器的黑幕布里的情景。文化馆还将继续寻觅老式照相馆中的雕花靠背椅、橱窗老照片等,希望恢复老式照相馆的环境装置,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供人赏忆。

    老军人寻找老照片中的战友

    个人收藏的老算盘

    军旅生活老照片毛主席纪念章

    60位居民举办个人文化展

    “十一”期间,朝阳区文化馆将展出“寻找战友——军旅生活老照片展”。朝阳区三里屯、小关、安贞、大屯、八里庄、劲松、酒仙桥、望京等八个街乡的居民送来了600余幅军旅生活老照片。照片中,有昔日的战士们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有我军从抗美援朝战场第一批归来的飞行员;有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献身的罗盛教烈士的肖像照等。展览是为了帮助社区中的老军人寻找多年前的战友,共同回忆难忘的戎马生涯。去年以来,有60多位朝阳居民在朝阳文化馆举办各类个人展览。

    这是朝阳区文化馆继举办三里屯居民张颖个人瓷器展、老八路陈英毛主席像章展、体育纪念品专题展、“全家福”老照片展、邮票展、藏书展等之后,进行的又一项文化展览。这些展览都起源于一些文化爱好者对老物件的热爱和收藏,很多社区居民偶然来文化馆看电影、开会、看戏,发现大厅、走廊、橱窗里摆着各种熟悉又远去的生活用品:一两岁孩子坐的小竹车、独轮车、四合院的大木门等等,于是,他们也将自家的老物件送到这里,这还不过瘾,慢慢的,有些喜欢收藏的朋友就有了展示自己“宝贝”的愿望。

    老八路陈英就是这样一位收藏爱好者。1944年陈英14岁时参加了八路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时,出于对领袖的热爱心情,他开始收集毛主席像章。陈英收集像章主要有六个渠道:上级发、亲友送、向人要、交换、购买,最后发展到自己制作。他通常制作有机玻璃的,这种像章不需要机器,有锉有锯就行。“后来熟能生巧,我甚至能在像章上加上小电池灯,让它更明亮。”在朝阳区文化馆办展览前,陈英一直是在露天展示像章。“逢到‘七一’、‘八一’等节日,我就在我家楼下的花园里挂上大横幅‘毛泽东光辉形象展览’,摆出像章供路人观看。我还曾到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门前展览‘全国学解放军’、‘拥军爱民’、‘为人民服务’等像章,围观的人很多,我就为大家讲解。”现在陈英收藏的毛主席像章能在朝阳区文化馆进行更好的展出了,他就从自己的藏品中挑选了七八百枚展出来,让很多人饱了眼福。

    朝阳区文化馆内另一个备受居民支持的展览就是“全家福”老照片展。文化馆向社区居民征集“全家福”照片。各个时代、各式家庭的“全家福”照片便汇聚过来,有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有六七十年代的;片中人物有戴瓜皮帽的,有拿文明棍儿的,有穿中山装的,还有着“五四”时期女学生裙的。相片上,有的家庭是五世同堂,有的是年轻夫妇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现在,精选、翻拍出来的50幅“全家福”照片仍然被定格在文化馆的墙上,灯光下展示着昔日的家庭风貌。

    10月13日,朝阳区文化馆还将为居住、生活在朝阳区的一个美国人洛夫先生举办个人手表展。展出这位美国老人几十年来收藏的世界各地带着神秘故事的手表。

    现代舞独角戏校园剧

    戏剧超市随你选

    10月1日起,北京国际现代舞演出季将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的“9个剧场”演出。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生活舞蹈工作室最新创作的《外地人》、首次来华演出的荷兰阿努克舞蹈团的《STAU》、比利时Kobalt Works舞蹈团的《女英雄》等12支现代舞团体,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广西的8支国内著名舞蹈团体,都将在这些剧场呈现他们的精彩表演。

    “9个剧场”是指朝阳区文化馆的特色“戏剧超市”,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看戏剧有9种选择。文化馆开设了9个不同主题的剧场,包括实验小剧场、独角戏剧场、校园剧场、梨园剧场、咖啡剧场、黑匣子剧场和在馆前广场上搭建的帐篷剧场等。这些剧场配合着酒吧、画廊、图书、纪念品等戏剧外延品开发,吸引了中外戏剧艺术家、表演爱好者在这里进行戏剧排练、培训、演出等活动,许多观众也慕名而来。

    小剧场实验话剧

    给农民工放电影

    著名导演林兆华和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都在这里排演剧目,他们同样享受低场租的服务。国家话剧院的《青春禁忌游戏》、北京现代舞团的《北京故事》等在这里上演;剧场投资制作的“9个剧场,9个导演,9个故事”等活动也在这里举办;边缘艺术家的实验话剧也常常来这里登台。多层次的服务对象,多种类的文化产品的上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人士。

    十一期间,逛“9个剧场”戏剧超市,看北京国际现代舞演出季,将领略欧洲实验舞蹈剧场精神的最新力作,欣赏国内富有实验方式的青年编导的原创作品。此外,朝阳区文化馆还安排了供观众免费参与的、由欧洲表演艺术家及专家主持的舞蹈工作坊和介绍欧洲当代剧场艺术的讲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8 , Processed in 1.07368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