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河、大明濠、西沟沿……这一个个听起来颇为陌生的名字就是今天赵登禹路下那条河的名称。昨天,正在施工的赵登禹路挖出了民国时期的排水管道。站在那一块块厚重的青砖旁边,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市民张先生动情地说:“你听,水还在汩汩流淌,那是民国时期的排水管道。” “看到这些大青砖以及陶质的排水口,我就意识到这是民国时期的排水管道。”张先生前两天偶然路过看到这一幕后,马上回家查阅了资料。为了让考证更加严谨,他还请来了清华大学一位对此有研究的教授。两人到达现场后非常兴奋:“当时好多人都在捡土中的碎瓷片,只有我们两人的眼睛盯在排水管道上,忙着用尺子量高度、宽度……” 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拱形的管道口,由青砖及白石灰浆垒成。根据张先生的测量,拱形的排水管道高约170厘米、宽约270厘米。“你看,管道斜上方就是排水的口,是陶质的。”张先生提示说。 轻轻拭去青砖上的泥土,记者发现砖的一个侧面竟然是大红色。张先生说:“这应该是皇城的宫墙砖。”果然,在砖的另一面,记者看到了“皇城新样城砖”字样,字体古朴而又遒劲有力。记者在张先生提供的资料上看到,赵登禹路的下面过去是一条河,河在元朝时称金水河,在明朝称大明濠,在清代称西沟沿,至1921年这里的明渠改为暗沟。 “我们正在进行排水管道改造作业。”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施工工人对记者说。记者看到,在挖出的拱形青砖管道的前方已经横着新型的管道,两个管道口对着口,仿佛进行着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对话。施工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在管道里面可以听见汩汩的淌水声。 “这是北京的历史。”采访中,不少市民都停下脚步探头看看工地上的情景,甚至有人俯下身子倾听隐隐的流水声。有媒体报道说,北京现有明清时期修建和解放以前修建的暗沟大大小小600多条,共长100多公里。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文物专家,专家基本上肯定了张先生的判断,并表示对于北京内城下的排水设施,可以使用的应该发挥其功能,对于不能使用的要看其是否有文物价值再做判断。“这些都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啊!”专家感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