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书 我案头常看的书是:汉朝人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清朝人段玉裁作注。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我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的形、音、义,要从字源学来说,怎样理解这个字?有一些字要经常看、反复体会。我认为文章的基础是文字,因此,写好文章、做好修辞,应当从汉字的形、音、义着手。我常看《说文解字》,这对我学习历史、研读文本、遣词造句、写好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有中学文化的人,每周看《说文解字》中的一个汉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坚持数年,必有大益。 以袁崇焕串起明亡清兴史 问:您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曾掀起了一股“正说”风,今年的新书《明亡清兴六十年》为什么选择这“六十年”切入历史? 阎崇年:第一次在百家讲坛讲完“清十二帝”以后,很多观众打电话、写信希望我接着讲,我说我要清理一下、考虑一下。电视台制片人说,你就讲讲清朝开国史吧。当时中华书局出版了我的《袁崇焕传》,我说那就讲袁崇焕吧,可是顶多能讲四讲,但是电视台编导希望我讲一年。商量以后,就决定以袁崇焕为线索,把明亡清兴的历史讲一讲,那就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一直讲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迁都北京,正好60年。 分三段,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前这个舞台是什么样子,袁崇焕在辽东的事迹,袁崇焕死后的明亡清兴历史。这样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拟了48讲。 为什么要截取这60年呢?中国历史至少有24个朝代的兴亡,大的就有汉唐明清,汉末有三国,已经有人讲了,唐末五代十国头绪比较多,明末这段的电视剧也比较多,大家也比较感兴趣。这六十年是历史大变革的六十年,天崩地解,山谷陵替,人物群星璀璨,故事生动丰富,正义者不安其死,不义者鸡犬升天,经验和教训都太多。 袁崇焕 为什么死得如此悲惨? 问:您在书中讲到袁崇焕有勇有谋不爱钱不怕死,最后的下场如此悲惨,实在让读者感叹历史不公。 阎:我在第30讲会专门讲这个问题。袁崇焕的死很复杂,究其原因,见仁见智。 简单的讲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袁崇焕和崇祯帝性格的冲突。袁崇焕的性格,他自己说是“孤迂耿僻”,崇祯帝“刚愎暴戾”。我把袁崇焕概括为敢走险路、敢犯上司、敢违圣颜。举例说,北京城遭皇太极攻打,袁崇焕来救驾,有人劝他不必真的打进来,打打看看。吴三桂后来在北京紧急时就不真的来,一路走走停停。但是袁崇焕没有,一心为江山社稷,他说皇帝有急,哪有时间考虑其他?解了城围,死了也心甘情愿。他敢犯上司,一般官员是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做,袁崇焕敢于顶撞上级的错误决定。当他还是一个六品小官,当时的大官叫王在晋,二品,还是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要在山海关外八里地再修一个城保卫山海关,袁崇焕不同意。但是他人微言轻,就连着给当时的宰相叶向高写了两封信,后来是派皇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来前方视察,最后采纳了袁崇焕的意见。皇帝派太监到辽东监军,袁崇焕就上疏反对,他说前线指挥的人越少越好,你来个监军,又不懂军事,你要是提意见,还是钦差,我听还是不听?袁崇焕的耿直和崇祯帝的残暴、听不得不同意见相顶撞,自然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在一个王朝兴盛时能用忠臣能臣,但是一个朝代衰亡时只能用奸臣庸臣,而这样的朝代也必然灭亡。而且崇祯帝这个人有点变态,皇帝找理由杀臣子的也很多,又何必把袁崇焕“千刀万剐”呢?崇祯帝自杀以前还把皇后逼杀,把女儿的手臂砍了。你崇祯帝自杀可以理解,但自杀前用宝剑砍自己亲生的公主,就不好理解了,给人的感觉是精神不太正常! 第二个原因,杀袁崇焕是一种政治需要,袁崇焕救了北京,反而招来皇太极不满、老百姓不满、中贵不满、阉孽不满,崇祯帝更不满。崇祯帝要找一个替罪羊,他身为皇帝不负责任,要杀了袁崇焕表明自己英明,这是一种政治需要。 近代之衰始自明万历? 问:您在书中还说到明亡清兴这六十年,正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上升之时。 阎:过去传统认为中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走下坡路,后来又提前到清朝入关。我和美国一些学者交流,他们认为从张居正死后万历执政,就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但是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那时候西方一些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皇权的腐败形成对比。其实当时西方文明已经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等人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但是明朝政府没有抓住机会。 问:您在书中描述了明朝的腐败和皇帝的变态,为什么这样的王朝还能延续这么多年? 阎:从外部原因来说,当时西方还没有崛起、蒙古陷于内部斗争、满洲也没有兴起;从内部来说,明朝的内阁制保证了皇帝即使不上朝,最基本的日常运转也能维持,但是出大事的时候就耽误了,一次一次误事,王朝就垮了。明朝也同样经历了兴盛衰亡这样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腐败。清朝很注意研究明朝灭亡的教训,第一是太监不许干政;第二是皇位继承不选嫡长子,而选优秀皇子,明朝有的皇帝几乎半傻、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就因为是长子继承皇位、成了皇帝;第三,最高政治集团没有大的裂变,所以清朝能延续268年。 不读历史不能成为智者贤者 问:您说,不读历史不能成为智者贤者,对普通读者来说不想成为智者贤者,为什么也喜欢读历史? 阎:我说的大智大贤是一个高要求,不是混饭吃的。佛教里不是有“三世佛”吗,大智大贤者要用三双眼睛看过去、现在、未来,才能把事物看清楚。对一般读者来说,读历史我概括为“五求”:求知、求真、求励、求愉、求鉴。人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求真是要把历史跟电视剧分清,七八岁的孩子都给我写信问康熙私访是不是真的,当然没有的事;求励志,中青年是事业发展的时期,需要从现实和历史中找经验;求愉,历史是镜子、也是艺术,书法、绘画、甲骨、钟鼎、建筑……都能欣赏给人愉悦;求鉴主要是知识分子、干部、军官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问:您说,历史无论是学术表述还是通俗表述,都应该力求真实,但是人们常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常因为种种原因被篡改、歪曲,真的可以找到真实的历史吗? 阎:的确有这种说法,还有人说,历史是一堆铜钱,随便怎么码。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历史可以随便打扮,那就不是历史,是伪史。历史研究就是要尽可能复原真面目,真实地传承下去,要不怎么有考据学?有学者把历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历史本身;第二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这就有可能有偏差、篡改和伪造;第三是研究,祛伪求真求是。所以我的观点是历史要正说,不能戏说,更不能乱说。 被逼成为学术明星 问:您在百家讲坛出名之前,已经是圈内的知名学者,有人说普及学术需要更多您这样的人。 阎:有人愿意在书斋做学问,有人愿意把知识和大众分享,有人出名是自愿,有人是被迫。我是被逼了一把,也算是自愿的吧。我在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中曾经说过,我是用人民的助学金上的学,要把知识还给人民,不能忘了教育自己的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