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流光碎影里的南河沿街区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鹿璐


■北京市财经学校院内的旧教堂


■现在的欧美同学会大门


■制图/陈兴兴


 
  历史背景

  御河系由元朝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等人开辟,以作为大都运粮之用的漕运河道。明初御河被纳入了皇城之内。御河水自什刹海而来,经后门桥入皇城,沿皇城东墙向南穿越皇城。出皇城后再从崇文门西边的水关流出内城入护城河,顺护城河向东汇入通惠河。御河自元代开辟以来,虽经明、清两朝修整,但终因上游水源逐渐减少、供水不足而逐渐淤浅,最后就改为涵洞了,其上建成了沥青马路。现在皇城内的南北河沿大街就是原来的一段御河。

  南河沿大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此街为一段御河。南河沿大街北起北河沿大街南端,南至东长安街。乾隆时因此地地处东安门以南、御河南段而得名南河沿。民国沿称未改。1949年后称东安门南河沿。1965年将太平巷、金钩胡同并入,改称东安门南街。1981年更名为南河沿大街。

  南河沿街区明代为东苑所属,清代则为内务府的库区,到了近代这片街区逐渐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从清代的喇嘛庙到传播学术的场所———普胜寺和欧美同学会

  从南河沿大街南口向北行不远,就是明朝东苑的崇质宫旧址,崇质宫俗称黑瓦殿。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剌俘获,放回后即被景泰皇帝软禁在此地。八年后英宗夺回皇位,这里就成了一处离宫受到优宠。明朝末年崇质宫与东苑的其他殿堂一样也未能逃脱毁于战火的命运。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时这里才发生了变化,顺治皇帝在崇质宫旧址敕建了一座喇嘛庙,作为清初高僧恼木汗在北京的驻锡处,并赐寺名为普胜寺。不过民间一般称此寺为石达子庙,因为原来有个姓石的蒙古人住持过此寺,而民间百姓当时管蒙古人叫鞑子,于是姓石的蒙古人就成了石达(鞑)子,庙也就成了石达子庙了。

  普胜寺是清初为恼木汗所建的三大寺之一。建成初期的普胜寺有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三间;临街向东有大门一间。普胜寺在乾隆九年(1744年)和四十一年(1776年)两次重修。普胜寺出名不仅是因为它是清初为恼木汗所建的三大寺之一,还因为寺内有两座巨大的卧碑。这两座卧碑据说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卧碑了。卧碑高宽皆3米有余,下有龟趺。不过这两座记录了普胜寺辉煌的碑现在不在普胜寺内,1984年被运到五塔寺保存去了。如果您有时间去五塔寺可别忘了去看一看这两座京城最大的卧碑呀。

  普胜寺到清朝末年就破败了,1913年欧美同学会会员集资2000两白银购得已破旧的普胜寺,翻修后建立会所。此后普胜寺一直作为欧美同学会会址使用。欧美同学会成立于1913年,是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由颜惠庆、顾维钧、詹天佑、叶景莘等人发起并资助成立的。欧美同学会成立之初即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输入西方科学文化。

  欧美同学会购得普胜寺后于1918年、1922年、1925年几次重修扩建成现在的规模。扩建后,除设大会议厅外,还有餐厅、图书馆、游艺室、浴室、招待所等服务设施。欧美同学会自成立起就活动频繁,经常举行学术演讲、报告等,古老的普胜寺成为交流科学、传播学术的场所。

  ■住过“九门提督”的南湾子胡同

  南湾子胡同离普胜寺不远,也在南河沿大街的西侧,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这条胡同自乾隆时就一直沉寂有上百年之久,但是到了清末民初,因为胡同中住进了“九门提督”江朝宗,使得这条沉寂多年的胡同忽地活跃了起来。

  江朝宗字宇澄,安徽旌德人。早年为淮军刘铭传部的帮带。1894年随袁世凯出关。1912年署北京步军统领衙门统领。步军统领一职在清代十分重要,其职权就相当于卫戍区司令,乃是清廷总握禁城军警之大权者。清廷十分重视此缺,清末任此职者为乌珍。但是民国初年掌握大权的袁世凯却不怎么待见乌珍,趁乌珍病重之际有人向袁世凯力保江朝宗堪以继任,但民国无此官制,故只能作为署理。江朝宗当上了步军统领,他就自诩是“九门提督”。京城建有九座城门,负责这九门之内的京城防卫治安的军事首长就叫做“九门提督”。
 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江朝宗仍留任步军统领之职。1917年6月他又暂代国务总理,被认命为京师宪兵总司令。7月善于投机的江朝宗又参与张勋复辟活动,结果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免去了步军统领之职。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江朝宗竟恬不知耻地任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12月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他竟任日伪的议政委员会委员兼市长。

  这位自诩是“九门提督”的江朝宗的宅院就在南湾子胡同里,据记载当年江朝宗的宅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是京城有名的大宅门。不过现在南湾子胡同经过改造,已是旧貌换了新颜,江朝宗的宅院也就随着历史的变迁难觅其踪了。

  ■磁器库南巷———张勋的“火场”

  说也奇怪,南河沿大街西侧的这几条毗邻的胡同,在民国时期纷纷被当时的政要选作了宅第,另一位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张勋就住在南湾子胡同北侧不远的磁器库胡同。

  磁器库胡同明朝时是东苑的东路建筑洪庆殿后的膳房和库房所在,清初东苑废弃,这里就被改为专门存放瓷器的仓库,瓷器仓库废弃后,此地逐渐形成了胡同,磁器库的名字就作为胡同的名字流传至今。据《日下旧闻考》载,原来胡同口还有一对石狮子,胡同中的房屋全用黑色琉璃瓦覆顶。有人会问为什么会用黑色琉璃瓦呀?而不用黄色或是别的什么颜色的琉璃瓦。原来古人讲究五行之说,黑色主水。磁器库一代是清朝的库房,库房一般是怕失火,而水可克火,用黑色琉璃瓦是为防止火灾之意。不过现在胡同里早已找不到黑色琉璃瓦顶的房屋了。

  磁器库胡同内有南北两岔,南者称南岔后改称南巷,北者称北岔后改称北巷。民国六年\(1917年\),“辫帅”张勋的一所宅院就在磁器库南巷。

  张勋,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的成名源于著名的“张勋复辟”。清朝覆灭后,张勋始终不承认民国政府,为此他还一直留着清朝男子特有的大辫子,而他率领的部队也都和他一样留着辫子,于是他的军队也就被叫做“辫子军”。1917年6月府院之争日渐激烈,张勋认为机会来了,于是率兵入京调停,7月他与康有为等人拥溥仪在京复辟。昨天“台上”还是“民国总统”,忽的一下子就换回了“清朝皇帝”,当时遗老们是高兴了,可京城却乱了套。年号又改回了宣统,公历也改成了旧历,连“中华门”的匾额也被撤下来又重新换上了“大清门”的匾额,张勋也自任内阁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但是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 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发表了《讨逆宣言》,段祺瑞也趁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一场复辟闹剧上演仅12天就草草收场了。张勋也在德国人的保护下逃入了荷兰使馆。

  张勋复辟失败后,他在磁器库南巷的宅院,竟着起了大火,一时间火光冲天,无人能救。整座宅院瞬间成了一片火海。张勋的宅院和他导演的复辟闹剧一样化为了灰烬。附近居民因此地的这场火实在太大了,就称这里为火场。此后有人在张勋宅邸废墟上建成几处四合院,这里成为了小巷。

  ■磁器库胡同里的“教会学校”———市立友于民众学校

  在磁器库南巷还有一座存在了不长时间的“教会学校”,叫市立友于民众学校。该校系北京协和教堂(PekingUnionChurch)友于社\(Man'sbrotherhood\)同仁捐助成立的。学校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市面日渐萧条。协和教堂友于社的同仁们认为,若不施以相当之教育,颇易引起社会之不安,于是决定成立一所学校,专收附近贫寒失学子弟。学校的创办人是田伯烈,校长是个只有32岁的年轻人,名叫李在耕。当时学校只有教员2名,却收有学生80人之多。学校教授学生的课程都是十分实用的课程,主要有千字课、算术、珠算、国语、常识。我想这些课程学生学会之后,毕业时刚好可以谋个差事,养家糊口了。
 发起建立友于民众学校的协和教堂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教堂之一。教堂离磁器库胡同不远,就在南河沿大街上,现在在南河沿大街上的北京市财经学校(原来的190中)院里,还有教堂旧址。

  我去南河沿大街探访时,在街上很容易就找到了北京市财经学校。看门的是一个老大爷,我跟他说去看看教堂,老大爷很痛快地就让我进去了。教堂就在学校传达室后面,是一座二层的小楼,楼被刷成了粉红色,从外表看是有一些西式的建筑风格,但是和我们在别处看到的教堂建筑差别很大。教堂的大门紧锁着,从外面看教堂里面的结构改变了很多。据看门的大爷讲,教堂的外墙原来是灰色的,是后来给刷成了现在这种粉红色,这座教堂现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

  ■梅兰芳购得此地曾想在这里盖一座戏园子———翠明庄

  在南河沿大街和东华门大街的交界处有一座十分气派的三层中西合璧绿琉璃瓦顶的楼房。整座楼房碧翠莹莹,别有气韵,非同凡响。特别是这座楼房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翠明庄。

  翠明庄建于30年代,那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购得此地,原是想在此地盖一座戏园子的,结果未及施工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北平沦入日寇之手,日军强占此地,并盖起了一栋中西合璧的楼房,作为高级招待所。也有人说此楼为日军华北驻军司令的宅邸。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座内部为日式风格的楼房建筑。据1946年在军调部工作过的同志回忆,当时他们住进翠明庄时,翠明庄还保留着日本建筑的风格,房门是向两边推拉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翠明庄就成为了国民党励志社招待所。1946年国共两党谈判期间,这里曾是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的驻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艰苦地谈判,签订了《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不久,双方又于1946年1月5日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于1月10日正式签字。为研究协商军队问题和监督停战协议的执行,调解冲突,由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群(后为张治中)、美国代表马歇尔组成三人军事小组;由中共代表叶剑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美国代表罗伯逊在北平组成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停战协定”和三人小组的有关协议。1946年1月14日,军调部在北平正式成立,翠明庄就成为了中共代表团的驻地。当时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等人就住在翠明庄。据说当年中共代表团的电台就放在主楼第三层临街的一个房间内。中共代表团的成员们在翠明庄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揭露美蒋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50年代翠明庄曾被火焚毁,因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决定按原样重建。现在我们在南河沿大街上看到的这座中西合璧式楼房是50年代按原样重新修复的。翠明庄坐西朝东,为绿琉璃瓦硬山调大脊顶,带吻兽、垂兽和小兽。建筑平面呈“T”形,中间主楼为三层,四角攒尖绿琉璃瓦顶,两侧翼楼为二层,绿琉璃瓦庑殿顶。楼体为西式单元房。
 新中国成立后,翠明庄接待了许多中央及省市领导同志和各级组织系统的干部,因此翠明庄又被人们称为“党员干部之家”。周恩来总理也曾在这里接待过外国友人。现在的翠明庄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保护。

  ■“桥上有庙,庙里有桥”的皇恩桥与玄真观

  东华门大街在紫禁城东华门外,清宣统时称东安门大街。民国后沿称未改。皇城东安门内的御河上曾有一座东安桥,此桥又名皇恩桥。在皇恩桥的桥头建有一座道观名为“皇恩桥玄真观”。以前在老百姓口中流传一句顺口溜叫“桥上有庙,庙里有桥”指的就是这里。“桥”说的是皇恩桥,“庙”指的是桥头的这座玄真观。

  据《京师坊巷志稿》载:“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谓从此即受皇恩也,俗呼忘恩桥,以中官即富贵,比仇其所生也。”看到有中官上了皇恩桥,就是人们常说的“鱼跃龙门”,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其实中官们就算上了此桥入了皇宫,也未必就有荣华富贵,大部分还是难逃悲惨的命运。中官们称此桥为“望恩桥”是希望得到皇恩的意思,百姓们就因“望”与“忘”同音而讹称为忘恩桥了。民国初年皇恩桥被拆除了。桥头的玄真观就改建在了东华门大街路北。现在的东华门大街1号,就是该观的旧址。

  皇恩桥玄真观始建于清初,皇恩桥拆除后观虽改建了,但观名仍称为“皇恩桥玄真观”。玄真观坐北朝南,观内建筑主要有山门、正殿及配殿。山门一间,大式硬山顶,筒瓦过垄脊,砖砌封护檐。正殿三间,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前有出廊,殿内供奉泥塑彩绘的真武大帝和二侍者、二站童。东西配殿三间,亦为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在观内有《光绪重修碑记》和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建碑记》碑各一座。有趣的是在《改建碑记》碑文中也有“忘恩桥乃皇恩桥之讹也”的记载,可见忘恩桥之名流传之广。不过从规模上看玄真观应该是皇城中一个较小的道观。

  现在我们去东华门大街在把口处还能看到这座玄真观,不过观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现被一家小卖部使用着。小卖部和它的招牌将玄真观挡得严严实实的,如果不仔细看,人们很难发现这里就是玄真观,还以为是一家普通的售卖冷饮的小店呢。我也是从店铺招牌中露出的一角筒瓦顶才发现玄真观的。我从小卖部旁门进到1号院里,看到院内搭建得很挤,仅够一人容身。不过院内的殿还可窥见其原来的样子,殿顶的筒瓦还依然完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2:03 , Processed in 1.08567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