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坐标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舒乙


 
           1945年冬老舍一家合影(左起:舒济、舒雨、老舍、舒乙、舒立、胡絜青)
  
  老舍先生诞生在一个可以称作产生巨人的年代,他和许多近代著名人物同庚。郑振铎、王统照、周恩来都和他同年诞生。历史发展到他们那个时期突然加快了脚步,由几千年后缓慢和相对平静的境地进入了一个跃进和千变万化的状态。他们是旧时代的最后一批产儿,也是新时代的第一批婴孩。在他们身上,旧的传统留了许多遗迹;可是,新鲜的事情,外国的东西,也同样对他们大有影响。老舍在中学时期受过严格的古文基础训练,十八岁能写出一笔极为纯正的对仗工整、用典丰富的格律诗词,而且颇有唐诗的风韵。二十五岁,他到了英国,一住五年,讲一口地道的伦敦音,能用英文阅读世界名著,能用英文写作,他到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新加坡。1946年以后又在美国生活了近四年。他的这种经历使他能够站在两根坐标的交会点上。纵坐标是民族传统文化,横坐标是近代世界文明。这两根坐标给了他对事物的犀利的鉴别能力,使他能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远,具备了成为一个现代思想家的基本条件。不能说老舍有什么了不起的深刻的思想体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在每一部作品里确实都在认真地思考问题,而且,往往是很大很大的问题,他的答案也是带有强烈的独立见解的。他在《二马》里提了一个为什么中国人是“出窝老”的问题;他在《猫城记》里提了一个为什么中国人不会自己走路,老是一窝蜂似的跟着外国学的问题,他甚至惊人地预见了一股狂热的风能把所有的书都烧掉,去“革”图书馆的“命”;他在《四世同堂》里提了一个中国的沉重的文化包袱问题……老舍是文学研究会的“艺术为人生”观点的热烈拥护者和实践者,他所思索的问题使他的著作往往具有深邃的内涵,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闪光的珍藏。一部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的《猫城记》,在老舍去世之后,竟在苏联一国连续再版发行了七十万册,并不是因为这部书的艺术性有多么强,倒是它的思想,对人的行为深刻地剖析使它成了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被誉为世界上三大讽刺名著之一。
  作为一个文学家,老舍先生是“以文载道”的坚定反对者,他历来不主张文学有很短见的功利目的,他主张文学是独立的,有它的特质。他甚至大声地呼吁道:对文学,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他强调感情,强调美,强调想像,以为舍此三点绝不称其为文学。他在文学语言上下大工夫,他不准别人改动他的哪怕一个标点,说每个标点他都反复推敲过。他在文学体裁上不断地进行试验,写一韵到底的新长诗,把昆曲改成话剧,在话剧里加“数来宝”,发明“曲剧”,把意识流、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嫁接在一起,搞“大洋若土”,搞“旧瓶装新酒”。总之,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形式美的探索者,正如他在总结《骆驼祥子》的创作经验时所说:“虽然每天落在纸上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
  老舍先生不幸去世之后,自1978年起,国内外已新出版了上百种他的各种著作,在中国大陆,在北京,在日本,在欧洲成立了四个老舍研究会,编著出版了五十多种老舍研究专著,先后掀起了三次全国性的老舍名著上演高潮,而且把中国话剧第一次带出了国。
  身后的盛况,时间的考验,地域的覆盖,一起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老舍先生,这位饱经苦难的人民艺术家,这位中国现代文豪,深深活在人们心中,像一块不朽的丰碑。 (完)
  (全文见华文出版社《老舍的平民生活》一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06:48 , Processed in 1.09461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