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解放的时候,北京的理发业是理发店和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并存的。理发馆一般开在比较繁华的街道两边,到理发馆理发的人一般以年轻人为多,他们为了美,宁愿多花一点钱到理发馆理出一个比较时尚的发型。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服务的对象则主要是老人、小孩和为了节约一点理发钱的青年人。当然剃头挑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服务对象,那就是身体有病行动不便的病人,他们可以在家中请理发师傅给自己理发,有些坐立都有困难的病人还可以躺在床上理发、刮脸。 刚解放时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数量不小,剃头师傅手里拿着唤头,一边走着一边使手里的唤头发出“噌、噌”的声音。人们或是把剃头师傅叫到家中或是在街上便理起了头发。 北京有一句歇后语,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是因为在挑子的一边有一个小煤球炉子,在炉子上面放着一个黄铜的脸盆,用来把水烧热,以便为理发的人刮脸时用热毛巾捂软客人的胡子;另外则是在理完发后为客人洗头洗脸。在铜盆的上方还有一处挂着备刀布的“刁斗旗杆”。据说“刁斗”“旗杆”是用来悬挂皇帝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圣旨用的。在剃头挑子的另一头,则是一个带有几个小抽屉的小凳。理发人在理发和洗头时可坐在小凳子上,理发师傅使用的推子、拢子、剃刀等则放在小抽屉中,可以随时取出使用。 剃头师傅们无论天多热,都会穿得整整齐齐。因为他们要走街串巷,要登堂入室,穿戴整齐是他们自觉遵守的行规。您在赤日炎炎的夏天,绝对看不见一个一边打着唤头、一边赤胸露背的理发“膀儿爷”。 解放初期挑剃头挑子的理发师傅一般只会理男发,女发要到理发馆去理。那时这些剃头匠大多继承了老一辈师傅的技艺,在理发时不仅要为顾客理发、刮脸,还会剪耳毛、鼻毛、用剃刀把客人的眼皮刮干净。在理完发后还会为客人捏、拿、捶、按一番。 这些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给小孩剃头都很有功夫,他们能在小孩的哭闹乱动中给孩子把头剃好,那锋利的剃刀可以不伤着小孩子的娇嫩的皮肤。北京人有为婴儿剃胎毛的习惯,因那时的孩子太小,不少家长不愿抱着孩子跑到理发馆去理发,当听到门口传来“唤头”的声音后,便会把理发师傅请来为孩子剃胎毛。 在公私合营、合作化以后,小手工业者和手艺人都加入了合作社,理发师傅也加入到了理发馆中,这样在北京的街巷中便听不到了那“噌、噌”响的唤头声了。 理发馆一般在店外设立一个红蓝相间、不停旋转的灯作为幌子,告诉来往的行人这里是理发馆,请大家来理发。 那时的理发店里的设备比较简单,一般有手推子、刮脸刀、备刀布、小抄子、拢子、剪子、刷子、耳挖勺等,另外就是一套洗脸、洗头的卫生设备了。在最时髦的理发馆中则挂有一台用来电烫的电烫工具。当时还有一种理发馆中都备有、而现在早已看不见踪影的东西,那就是“火剪”。“火剪”是用来给客人烫发用的,把它放到煤炉中烧热,再把它夹到客人的头发上,把头发烫出卷来。由于热的作用,头发卷曲后便定下型来,在梳理后就能成为很漂亮的卷发。那时不光女人有烫发的,男人也有一些爱美者去烫发。“火剪”烫发比电烫价格要便宜一些。另外,“火烫”出的头型比较结实,能保持较长时间,这也是人们愿意采用的原因之一。 理发馆中还有一件必备的工具,那就是吹风机,用来为客人吹干头发和将头发定型。在刚解放的时候,吹风机都是老式样的,电机在工作时发出很响的嗡嗡声,只要有一只吹风机在工作,整个理发馆就都吵得慌。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生产出一种叫“无声吹风机”的吹风机,这种吵闹现象得到改变,理发馆中变得安安静静的。 刚解放时理发馆还有项功能,那便是正骨。老北京的剃头匠必须要掌握十六种技能: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这些技能在满清灭亡后在北京还有一些传承,故老北京的理发店还能正骨、按摩等,在北京刚解放的时候理发馆还有一份正骨的兼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