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绒布唐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谢佳妮


■绒布唐作品《战场》


■唐玉婕与洋学生


■唐玉婕与父亲


■绒布唐作品《马上封侯》

■唐玉婕正在创作中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证。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民间的文化正在消失。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活动已经开始。据悉,民间文化抢救部门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化项目的申报资料。日前已

  公布首批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推出了“探访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不仅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想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文化传人的生存故事,引发读者对“文化与生存”的一点点思考。

  ■创始之初曾作为沙场士兵慰藉思乡之情之物

  ■放弃高薪工作,破除家族内部相传模式,只为弘扬民俗文化

  ■被誉为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为各大展馆争相收藏

  ■关于绒布唐

  绒布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入关时,创始人作为满族士兵随军征战,闲时想家,就开始制作这种绒布玩具。

  绒布工艺的原材料有木头、纸、泥、绒布、皮毛、糨子等,材料虽简单,但工艺却十分复杂。首先要用胶土捏出各种玩具主体的轮廓,烘干成为泥胎。然后在泥胎的外面糊上纸张,形成纸盔。定型后,将其中的泥坯取出,再用糨子把绒布粘在纸盔上,并用木棍、玻璃球等做出动物的四肢和眼睛。最后把各种漂亮的珠串等缝到纸盔上去做装饰,再配以精细的手工彩绘,一件完整的工艺品才算完成。

  绒布唐作品质朴、夸张、生动、色彩鲜艳、内涵深邃,富有生活情趣和吉祥寓意;目前已广泛得到京城百姓认同,在国内外拥有一定影响,是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具有京城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

  目前已进入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北京,玩具有另一种称谓叫“耍货儿”,“绒布唐”的老北京耍货儿正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玩具之一。在清幽、静谧的东城区国子监成贤街,记者探访到了有着百年历史的“绒布唐”的所在地———盛唐轩。

  走进轩内,记者立刻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在这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内,两面墙壁前竖着木架,每架4层,每层上面都精心摆放着近百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玩具;屋子中央的玻璃柜台内也被绒布玩具塞得满满的。士气高昂的战马、步履从容的骆驼、“长命百岁”的布娃娃、驮着“聚宝盆”的招财猪、寓意“马上发财”的金马驹、皇帝乘御辇出行的盛况、战场上两军对垒的场面……凡此种种,在盛唐轩内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而在屋内最显眼的位置处,摆放着两只近40厘米高的绒马和骆驼,与众不同的是它们身上都贴着写有“非卖品”字样的小纸条,绒布唐的第五代传人唐玉婕说:“这是我父亲以前的作品,是我们的镇店之宝。”

  见到唐玉婕时,她正在向一位美国客人介绍绒布玩具。她微笑着讲解,耐心地回答,偶尔用英文报一下价钱,老外把屋内所有玩具看了个遍问了个遍,最后买走了一款心仪的绒毛兔。“来这里参观的,中国人比外国人多,一般都是慕名而来的,很多是民俗爱好者或者收藏者。不过掏钱买的,虽然老外的绝对数量不多,但相比其他小店我们的比例是很高的。”

  送走了老外,我们的谈话也正式开始。

  ■300多年家传手艺从娱乐工具到谋生手段

  “绒布唐”工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以子承父业、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说起它的历史,唐女士立即熟稔地娓娓道来:“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入关以前吧,就是努尔哈赤带兵打天下的时候,到现在大概300多年了。当时祖辈们作为满族正蓝旗兵营中的一分子,随军征战沙场。可想而知,那时的战场条件自然很艰苦,人闲下来时又往往容易想家,所以作为对军旅生活的调节,也为了慰藉思乡之情吧,他们就开始制作这种玩具。”当然,因为并没有亲见那段历史,唐玉婕也一直强调:“这些我也是听长辈们讲的。”
 由于长期与马为伴,绒布工艺最初也多以马上生活为题材,造型上也多是一些简单的马、骆驼等。在工艺上也并不太讲究,大多以随手可取的木头、泥、皮毛等为原料。

  清入关以后,当年战场上的将士多成了“八旗子弟”,但他们依旧制作绒布玩具,一方面是对过去“马上夺天下”岁月的怀念;另一方面也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好友。用唐玉婕的话说,绒布工艺在当时“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小玩意儿’”。

  “大约从清朝中期开始,我们家和绒布玩具的渊源有了记载,传承关系也开始明确了。”唐玉婕告诉记者,她是“绒布唐”的第五代传人,在她之前的四代传人分别为:

  第一代以这门手艺为生的人是唐玉婕祖奶奶的父亲,姓赵,生活在距今160多年前。他将绒布工艺的技巧传给了女儿唐赵氏。

  第二代传人是唐恒明和唐赵氏夫妇,也就是唐玉婕的祖爷爷辈。在前代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绒布工艺造型更加丰富,制作技艺也更加精细,很多作品都被当作礼物赠送给当时的朝臣官宦。而后,唐家家道中落,唐赵氏等开始制作绒布玩具在集市出售赖以维持生活,“绒布唐”的名号开始在京城的手艺界响起。

  第三代传人是唐普顺和唐恩氏夫妇。从这代开始,用绒布工艺表现军旅马上生活题材的作品大大减弱,大部分作品为适合老北京习俗,开始融入汉民族的文化,一些表达吉祥寓意的题材被逐渐创造出来。比如“马上封侯”、“麒麟送子”等,这些在当时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欢迎。绒布玩具经常在庙会、集市和繁华商业街上出售,常常供不应求。“绒布唐”、“耍货儿唐”的名号也就渐渐流传开了。

  第四代传人是唐启良,也就是唐玉婕的父亲,现年89岁,已经基本不再做活儿。他将绒布工艺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应用物理原理制作出许多会动的玩具,“绒布唐”、“耍货儿唐”的名号在京城的手艺界达到顶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地的媒体都曾对其人其作进行过报道。

  ■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展馆收藏了许多“绒布唐”

  绒布工艺的原材料简单易得,木头、纸、泥、绒布、皮毛、糨子,这些几乎就是全部了。“材料虽然简单,但工艺却十分复杂,没有经验也很难完成。”唐玉婕笑着说。首先要用胶土捏出各种玩具主体的轮廓,将其烘干后成为泥胎。然后在泥胎的外面糊上纸张,直到达到一定的厚度,形成纸盔。等纸盔定型后,将其中的泥坯取出,然后再用糨子把绒布粘在纸盔上,并用木棍、玻璃球等做出动物的四肢和眼睛。最后把各种漂亮的珠串等缝到纸盔上去做装饰,再配以精细的手工彩绘,一件完整的工艺品才算完成。

  色彩上,绒布工艺多以民族传统色彩为主,表达吉祥和喜庆。

  在绒布唐制作工艺的发展史上,唐玉婕的父亲、第四代传人唐启良的贡献颇大。“可以说,他有独门技巧。”唐玉婕这样评价,因为唐老先生既能使用各色的绒布相拼接,使作品的色彩富于变化;又能保证并无拼接感,使作品浑然天成,具有完美的整体性。

  唐启良最拿手的活儿,就是在第一届北京玩具博览会上展出的“金马驹”,托着金元宝的小马驹不仅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而且是老北京传说中的吉祥物。早年“彰仪门”(现在的广安门)外有座“五显财神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拜完财神后,都会在此“请”一尊唐家的“金马驹”回家,以取其“带宝回家”和“马上发财”之意。

  “另外,父亲把玩具的种类也大大拓展了。”原来,唐启良利用物理原理,制作出了一些会动的玩具,如猴爬杆、不倒翁、小鸡争米、老虎吃小孩等。“这些新作品可受小孩子们的喜欢呢”,唐玉婕不无自豪地夸赞父亲。

  虽然与时下流行的精美可爱的毛绒玩具相比,绒布唐的玩具显得有点“土”,但它带给人们的却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气息。从表现历史典故、戏剧传说到老北京风俗,绒布唐的作品无不构思巧妙、造型古朴、手法夸张、神韵飘扬,充满了浓郁的老北京情调。

  正因如此,中国美术馆一家就收藏了唐启良的“金马驹”、“万象更新”、“马上封侯”等六件作品,首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东岳庙等也都有收藏。此外,唐老的作品还经常参加国际交流,很多国外的媒体比如美联社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专门报道过他的手艺了。

  ■放弃了高薪工作,不让老北京手艺失传

  唐玉婕今年45岁,在兄弟姊妹7人中排行最小,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大学时她学习财务专业,后来一直在北京市玩具研究所工作,可以说她有着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但是,为了传承家族手艺,更为了弘扬民俗文化,她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全身心地打理“盛唐轩”的业务,同时也继续研究绒布唐的制作工艺。

  问起当初她选择这样做的原因时,唐玉婕很平静地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是觉得做这件事有意义。”

  “一方面,这是对我们家族事业的一种交代。绒布工艺起源于我们唐家,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传承才走到了今天,这中间凝聚了祖祖辈辈的心血和情感。我父亲今年已经近90岁了,不能再做活儿了,如果到现在这个手艺还没有人来继承,我们家族内部还没有人愿意牺牲的话,那么它很可能就要失传了,起码说它很难在我们这代发扬光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就必须有人站出来。”

  “另一方面,我想这对国家和社会也还算是一种贡献吧。”在唐玉婕看来,一个人要想在外人面前抬起头来,必须有自己的优势,同样一个国家要立足于世界之林,也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我们还健康地生存发展着。科技落后我们可以追,但是文化要落后了,要断代了,那么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了。”说到这时,她脸上始终保持的微笑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严肃。

  “大海由滴水汇聚而成,一滴水蒸发了没有关系,而如果众多的水滴都蒸发了都消失了,那么大海也就将干涸。一国的文化也同样如此。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觉得我有责任为了我们的国家,守住我眼前的这份文化。因此我就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先把我们家的这一滴水守护好,等到日后让它归于大海,贡献于国家和社会。”

  所以,尽管自己身体不太好,尽管接手这件事情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唐玉婕还是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去做了。

  “绒布唐要想继续发扬光大,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唐玉婕说,“首先就是技艺传承方面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本来身体就不太好,唐玉婕也感觉到做活儿时有些吃力了,以前基本一天就能做完的小兔子现在要三天左右的时间。所以,找寻“接班人”成了她整天念念不忘的事情。

  “我不想固守过去子承父业的老传统,因为随着时代变迁,继续保留传统的家庭方式是不可以的,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想兴旺发达,就必须走向社会,面向社会选人才。”在她看来,现在有才无德的年轻人很多,而她最看重的就是这个“德”字。所以,在选人的标准上,唐玉婕最重视的只有一点———德才兼备。“他不一定高学历,但一定要高素质;不必事必躬亲,但一定要懂战略。”
此外,传统手工艺与其他商业产品相比,具有学习周期长、制作时间长、制作数量少等无法克服的弱点。而且民俗文化尚未形成产业,市场回报也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这个年轻人还必须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另外还要能忍受社会上的一些歧视。”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还是抱着一些旧思想,认为从事民俗文化的人就是“耍手艺的”,没文化没地位,是社会的底层,而这实际上是种错误的认识。

  唐玉婕透露,从2002年5月盛唐轩开业以来,她一直都在以招工的形式招募愿意学艺的年轻人,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个能留下。“现在的年轻人啊,对老玩具都不感兴趣了。”说完,她无奈地摇摇头,轻声叹了口气。

  ■转变经营思路,去国际学校讲学

  比起父亲和先辈,唐玉婕想得更多的,是怎样让家传的手艺发扬光大,尤其是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的环境中立足。这就涉及到手工艺成为产品后“商业运作”方面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比“接班人”更让唐玉婕伤神,因为这不仅是绒布唐一家需要解决的,而且是北京甚至整个中国民俗文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般对手工艺品感兴趣的都是老人,他们看到时觉得很亲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不是主要消费群体。而很多年轻人又会觉得这些东西有点‘土’,因为毕竟有个文化的断代,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可能都不在这个点上。所以,手工艺行业的兴旺,或者说民俗文化的发展,需要时间,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

  而她个人,正在以绒布唐为案例,思考着怎样才能使民俗工艺走出困境。“供、产、销一条龙,各个环节都要保持畅通,就像一个烟道一样,任何一处堵住了都会影响流通。”

  “首先,从生产角度,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创新,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考虑现代人的喜好,迎合他们的一些需求,做些贴近现代生活的绒布玩意儿。”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正是时下的新话题,她自己也正在着手准备做些有关奥运题材的玩具。

  “在商业发展方面,我想我们也必须打破小作坊式的模式,更多地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来做指导。”唐玉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2年5月她注册成立了“北京盛唐轩传统民间玩具开发中心”,将原本只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转化为了公司实体。为了更好地宣传产品以及艺术品背后的典故和传说,也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绒布唐,喜爱“老手艺”,她还于2002年建立了一个网站,“但因时间、精力等原因,这个网站当时并没有做得很好。”于是今年年初她又重新注册了“盛唐轩传统艺术网”(www.rbtys.com),目前网站的内容虽还没有十分丰富,但构架已经很完善。“我会继续努力做好它的。”

  现在,唐玉婕也经常“走出去”教学,一般教国际学校的小朋友和工美类的专业学生居多。此外,她也正在筹划与旅游部门合作,通过一定的形式为中外游客展示老北京手工艺的绝技、绝活,把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传播到世界各地。她“希望用这种办法,让更多的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来了解绒布唐,了解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2006年8月27日至9月10日,50个首批进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了网上公示,“绒布唐”榜上有名。唐玉婕说:“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只有借助政府的力量或者说全社会的力量,民俗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采访后记

  ■无价的绒布唐

  从同唐女士电话联系采访一事开始,在整个过程中,她不下几遍地强调:“我们做的真的不多,即便做了一点,也不敢担当媒体的这般抬爱。在我们民俗文化圈里,还有很多很多人在实实在在地付出、奉献。他们可能更适合成为媒体的焦点,同时也更需要媒体的宣传。”听得出,她这番话不是礼貌性的谦虚,更不是违心的套话,而是一份真真切切的关心和希望。她希望全社会都能关心民俗文化而非只关心绒布唐,她希望全社会都能关心民俗艺人而非她自己。因为“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民俗文化才能真正地发展或者说复兴。”
 盛唐轩内的所有玩具虽用于出售,却都不“明码标价”。后来问及,才知道其中的奥秘:“的确,这店内的东西基本都用于出售(除了她父亲的几件经典之作为“非卖品”),但它们更是京城为数不多的几位老艺人的心血作品。对于老人们来说,这些作品饱含感情,是‘无价’的。”细微之处,对老艺人的尊重极大地彰显出来。

  在采访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两个词,“责任”和“热爱”。正是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和对民俗文化的真正热爱,唐玉婕才成为第五代传人,担当起将“绒布唐”发扬光大的重任。

  盛唐轩门口两侧有这样一副对联:“盛世兴业宏图大展,唐风民俗工艺精能”。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民俗文化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衷心地祝福“绒布唐”能够如她所愿,早日宏图大展,早日将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7:55 , Processed in 1.10793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