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51|回复: 7

五塔寺西塔院考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6-3-17 2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北京城西,长河北岸,坐落着著名的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寺内建有明初建立的石质金刚宝塔一座,是北京佛教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清末后寺庙被毁,如今只有五塔留存。原始的真觉寺面积很大,有很多附属建筑。在其西侧曾经有过一座规模不小的独立的塔院,却不为人知。
为大家介绍一下有明确记载的三座塔。
# d6 \* U' Y5 Z( I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20: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1.班迪达(室利沙)大国师塔
3 ]- m& F4 Q1 A& d五塔寺早年三路建筑,其中中路大殿之后就是金刚宝座塔。而西塔院就位于塔院的正西。在塔院正中位置有一座造型比较奇特的塔,座落于金刚宝座塔西延长线上。该塔整体造型不是传统的密檐塔和覆钵塔;而是类似于陵寝宝顶,体量大于传统的覆钵塔,底部基座之上高大的塔身,呈八面型。高约2米,直径估计约4米,类似密檐塔的须弥座。但上部却是覆钵弧型,外层由青砖砌层层递收,叠砌而成;既像陵寝的顶部,又像普通覆钵塔的覆钵体。在整个塔的顶部正中有一个石制的小覆钵型塔刹。才能顺利的把这座塔和普通陵寝宝顶区分开。这座塔同传统的北京各个时期的佛塔风格完全不同,有浓郁的西域风格和早期佛教风格,和印度窣堵坡风格的佛塔异曲同工。民国年间的记载,塔前已经没有了碑刻等记载,无法判别具体是何人的灵塔。但从其风格以及所处的位置方面综合分析,民国周肇祥推断应该是明代建造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印度僧人班迪达的坟塔。班迪达为梵音汉译,意为学识渊博的高僧。那永乐年间建造金刚宝座塔的这个被称为班迪达的印度高僧到底是哪位呢?
) G/ X( C* j' j# f- ^. P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刚宝座塔的历史记载。; R/ D! B7 E5 C3 a2 L+ [& V

- t1 `! E. e5 g+ [5 ?: F0 j成化十一年明宪宗《御制真觉寺金刚宝座记略》记载: 永乐初年,有西域梵僧曰班廸达大国师,贡金身诸佛之像,金刚宝座之式,由是择地西关外,建立真觉寺,创治金身宝座,弗克易就,于兹有年。朕念善果未完,必欲新之。命工督修殿宇,创金刚宝座,以石为之,基高数丈,上有五佛,分为五塔,其丈尺规矩与中印土之宝座无以异也。成化癸巳十一月告成立石。' a4 f4 \& `7 L( ?; o2 m1 D0 k$ t
9 O" z# N2 o% ?6 \
《帝京景物略》在真觉寺一节说:“成祖文皇帝时,西番板的达来送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成化九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累石台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塔刻梵像、梵字、梵宝、梵华。中塔刻两足迹。”3 N- P$ k" {; _. N3 Y6 F
8 m$ K: n; {9 m& E: g
可见永乐年间班迪达就把五塔图样呈送给明朝皇帝,但一直到成化年间五塔寺金刚宝塔才得已完工。而这两个文字中并没有说明这位班迪达的具体身份。  u, r- n! l2 w# f% B5 v$ Y  a

  h; t  R: i: V明万历间僧人镇澄撰《清凉山志》卷三“大圆照寺”:“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永乐初印度僧室利沙者来此土,诏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憧遣送台山,寓显通寺。至宣德初复诏入京,广宣秘密。无何,辞归山,上未许,明日示寂。上闻痛悼之,御祭火化,?分舍利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于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正德间封张坚参为法王,赐银印,兼有都纲印。”
/ \/ G6 K4 `& A3 o2 F1 _. n  m! i《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大善国师传”,所记正是印度僧人室利沙。
& }8 Y; S! j/ h/ R“实哩沙哩卜得眣,东印土拶葛麻国王之第二子也,父母感奇梦而生。在童真位,聪敏不凡,而百无所欲。唯见佛法僧则深起敬信”。* Q  Y) n! M# A& ]
  年十六,请命出家,遣礼孤捺眣纳麻曷萨弥为师,剃落受具。资受学业,习通五明,阖国臣庶以师戒行精严,智慧明了,称为五明板的达。
2 ?  y! U) o7 n5 u6 ]师足迹周遍五天,从化得度者甚众。凡过道场塔庙,必躬伸尽敬,至地涌塔,修敬卓锡。而禅塔以久圮,劝国王修治,脱管心木,木下纪师名号,众咸异之。4 L# @9 k7 B0 \
  永乐甲午年(1414年)入中国,谒文皇帝于奉天殿,应对称旨,命居海印寺。丁酉(1417年)奉命游清凉山。还都,召见武英殿,天语温慰,宠赍隆厚。授僧录阐教,命居能仁寺。岁甲辰(1424年)仁宗昭皇帝举荐扬大典,师掌行,特授师号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赐金印宝冠供具仪仗。乙巳(1425年)宣宗章皇帝举荐,亦命师掌行。师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声闻,内修大行。遇恩宠而志意愈谦,涉诸缘而戒行弥确。在京师受度弟子数千辈,各随器宇诱掖之。渐引次升,不立遏捺,难行蹊径,使人望崖而不敢前。5 w7 N0 w9 K, c  I& e
将化,谓弟子不眣加实哩等曰:吾自西天行化至此,今化缘已周,行将逝矣。汝等各当善护如来大法,毋少懈怠,言讫俨然而寂。实宣德丙午(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十三日也。讣闻,上悼叹之,命有司具葬仪,维,收舍利于香山乡塔而藏之,遗命分藏清凉山圆照寺,亦建塔焉。”
) R- j5 Y0 @/ T" O
4 E0 H8 s8 v  |4 Y' a3 O1 C从这两个资料对比可知,印度高僧“实哩沙哩卜得眣”也就是是室利沙,是取其印度名字译音前三字而成。而他在明初进献的图样直到成化年间,他去世后才得以建成。他的骨灰有一半存放在了金刚宝塔西的墓塔里。一半放入五台山圆照寺的墓塔里。来表彰其发展兴盛这这两个寺庙的功绩。
4 M5 j7 c' a  m4 |% X0 L6 i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2 @# }# b: M$ m  `7 g5 |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20: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2.“桑节朵而只”国师塔
在班迪达塔西侧十余米外,另有一座为比较传统的明代覆钵塔结构。塔前有碑一座。塔的风格和三塔寺智光塔基本一致。须弥座和塔身之间的连接部分为圆型,而相轮整体比较粗壮。为明代正德年间的“桑节朵而只”国师塔。
  塔前碑为“明故大隆善护国寺西天佛子大国师张公墓塔记”记载了他的生平
碑文:公姓张氏,讳桑节朵而只,先世山后人。景泰辛未(1451年)礼清心戒行国师为师。成化六年(1470年)奉宪宗皇帝?命差往乌思藏,封阐化国王,公到彼处彰我圣朝褒封恩赍之典。成化十五年(1479年)方回京师,蒙赐宴赏升国师,封净慈利济。弘治二年(1489年)彰德赵王聘公于天宁寺讲习观法。庚戍(1490年)隐迹于五台山圆照寺,修习本佛哑曼繞葛功课,加持六字真言。辛亥(1491年)皇上崇尚秘教,钦取召于禁庭,奉命译写各佛修习讲说秘密戒法。壬子(1492年)加升西天佛子,赐蟒衣、金嵌宝石冠、织金袈裟。又赐金印一颗重二百五十两。加封清觉广智妙修慈应翊国衍教灌顶赞善西天佛子大国师。
  公生于正统乙丑(1445)十月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八。长徒国师卜以是年九月十五日葬公于塔,以谨终也。正德七年冬十月十七日立石。
碑阴其弟子“钦依提督五台弘慈翊教国师朵而只坚参、禅师朵而只扎奴,喇嘛朵而只藏卜”等。还有徒孙、玄孙等藏地僧人近20人题名。
90年代桑节朵而只碑记出土,保存于石刻艺术馆东侧碑林处。
  桑节朵而只(1445年—1512),正德七年(1512)八月初五日卒于大隆善护国寺(今护国寺)。明武宗命工部给棺营葬,建塔于都城西香山乡公之下院观音寺后。公之长徒奉?提督五台钤制番汉兼住圆照寺朵而只坚参为之立碑。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 N" @& x$ m" l) ]" e9 Z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20: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3.“象罗藏丹巴”塔
在这两座塔的东北侧还有一座小塔,为提督五台山番汉僧象罗藏丹巴塔。它和上面提到的两个塔不在一条直线上,整体要偏后,年代一定要晚于它们。
塔体量小于另外二塔,虽体积小,但建造工艺精致,造型和常见明代覆钵塔不同,该塔相轮部分和覆钵部分相比非常纤细,有些蒙古风格。此人没有查到生平,从官职名字看应该是明代后期的高等级的藏僧,可能也主持过真觉寺,所以圆寂后建塔于此。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7 Q! N9 q4 U+ `5 A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20: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塔寺西塔院从历史上看应该是一处比较集中安葬高等级的印度及西藏僧侣的地方。但因真觉寺清末被破坏后,西塔院也无法保全。从民国的记载及照片看,虽然当时民国政府修整过真觉寺,但没有涉及西塔院范畴,西塔院围墙破损殆尽,仅剩几颗柏树和这三座残破僧塔,其他的僧塔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建国后也再没有这三座塔的记载,可能都毁于民国晚期了。整个西塔流传下来的资料及照片都比较少,单从目前本人掌握的资料已经无法进一步考证了。希望整理出来的这文字能给喜欢研究五塔寺变迁的朋友帮助。
. m0 m, {! M) Y/ j2 Y6 K
* J8 E+ k* f7 V! ~/ M谢谢。. Q7 C# n# v9 I. u4 r

% ]/ s4 C: a5 N/ ^8 G  }" B# I) p+ I; @& V
本文资料主要参考了自包世轩〈元大护国仁王寺旧址及相关问题考察〉和民国周肇祥的《琉璃厂杂记》
. g2 Q  ^- T* c% c5 T) y, k5 |& `( G1 r
发表于 2016-3-18 05: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6-3-18 06:00 编辑
- N- h( Z: s' ?. P  t9 A
  v& C& M( _# r& S1 Q) _* c黑龙  先生言道:) _6 @% f" J5 j" ^/ w6 I9 |5 L
“1.班迪达(室利沙)大国师塔, T& ~$ k% p, r* {9 M
五塔寺早年三路建筑,其中中路大殿之后就是金刚宝座塔。而西塔院就位于塔院的正西。在塔院正中位置有一座造型比较奇特的塔,座落于金刚宝座塔西延长线上。该塔整体造型不是传统的密檐塔和覆钵塔;而是类似于陵寝宝顶,体量大于传统的覆钵塔,底部基座之上高大的塔身,呈八面型。高约2米,直径估计约4米,类似密檐塔的须弥座。但上部却是覆钵弧型,外层由青砖砌层层递收,叠砌而成;既像陵寝的顶部,又像普通覆钵塔的覆钵体。在整个塔的顶部正中有一个石制的小覆钵型塔刹。才能顺利的把这座塔和普通陵寝宝顶区分开。”: K9 t( f' A$ m" x/ J# w# m

+ S0 \5 x, y( B& c4 ]* o
9 ^/ C: Z( a) C+ t, d; T【探讨塔的方位】' a  o" g4 b, t) Q$ J) ?9 V9 Z

* B  f6 t- g. ^' e4 K- c上面提到“在塔院正中位置有一座造型比较奇特的塔,座落于金刚宝座塔西延长线上。”
1 X  ], [) s3 l
3 c  B* T3 R5 Q4 v, s  l& Q0 s  Z( a一). 2 I) r. z" L0 k5 Z+ D
在穆默1901年拍摄的图片里,看不到“金刚宝座塔西延长线上”的塔。
' j& {* \! J% p. ~9 L6 M# D. q4 c6 e  G1 K( H
3038.五塔寺              ( 1901年 • 穆默)
. C6 P4 L1 x/ E7 S! c* m% G 3038.五塔寺              ( 1901年  穆默).jpg
! {+ ~) D% P8 m) x7 Z( R( ^% E9 p/ F9 R8 ^2 c( y

3 F3 _1 d! N, @, Z$ Y
$ r; q) g! p4 W1 D二).
9 |1 k7 K5 p9 L. f在荷兰网站里的图片中,在金刚宝座塔的西北方向(红圈位置)看到了一座相似的塔。
9 S) x8 j, F) Q- a  e. y/ j' P1 i  R% v* ~* I
3012.五塔寺              (1902—05年)_27 ~& G8 m8 ]4 {; S/ ]
3012.五塔寺              (1902—05年)_2.jpg 9 |6 f' M$ l) V" W$ E4 C

& z, z; A* G! w" H. w# A3012
# t+ P& q$ I% N, V/ D, z 3012.jpg
5 R2 J5 m! n! R2 I9 d- Z9 x
) Y, ^9 r3 B% n8 r, C; ?4 z
" ]# _  Q2 B, e" [% s. k
1 {. @$ n- t1 k三).: I( Q) R% v! D) a9 F  n1 N
在2楼帖图内,塔的东面(图片右侧)有一片墓地,隐约可见一对华表及四座石碑(红框区域)。9 s% ~% V) J9 |5 u6 ~% m) x- s
我以为那就是位于五塔寺北面(稍稍偏西)的太监墓地(钱义墓?)。
5 D6 V; e6 P9 Y5 x. T  @7 r9 v' j  k0 t% T; A9 |+ U4 t4 I
3012_2. |2 m/ [) f9 O7 S8 d1 Q! q* f; D
3012_2.jpg ) }% X- F. a# v2 `* ]: ]

5 u7 R4 X' w+ I. ~/ q1 `3017.五塔寺-某墓地      (1926—27年     甘博  拍摄)8 O2 U0 w  c( u4 Q9 v
3017.五塔寺-某墓地   (甘博拍摄)            (1926—27年).jpg
; \# M- `) {) [' Y2 J  ?8 W4 S# {$ W' U" g, R6 }7 q$ ~0 O
3026.五塔寺-某墓地      (1933—46年    海达 • 莫理循  拍摄)$ P" A5 v. w3 G) e) L% O7 X7 }
3026.五塔寺-某墓地      (1933—46年).jpg + Y$ F% |, L# l, E) F! u0 O
( z, q7 E$ P5 v) W  j. B/ x

. e- u/ m( q. m. h
) l2 V, s2 n4 G8 R* ~8 c; g【个人意见】
1 R0 L8 @7 a$ c) m# x( r: _& C  s2 B' k+ j4 X& V& K$ y$ B
班迪达(室利沙)大国师塔位于太监墓葬群(钱义墓?)那对华表向西的延长线上。$ A$ @8 q* U+ |7 h. c8 o& |% V

) O) f$ [) Q" b: k8 T4 |+ [; Z$ P哪位先生有空闲时,画个图透视一下。先谢谢了!!( k7 x* W+ U2 [% G' N+ q/ w" @" p" X
" \" F9 Y# E- N( ^2 \( R/ c8 L
+ @" J' Z" J% `, n
) F  ?+ _# v9 E

1 ~  w, E  C4 [- ~0 s2 |" h$ s0 `
& Y* G+ g- S7 A$ l' p7 j" N) d0 g
3 y2 Q/ V7 l9 M+ W
 楼主| 发表于 2016-3-18 09: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zhaohq 发表于 2016-3-18 05:27& w9 @8 c8 O/ }0 q
黑龙  先生言道:( M. V, s' ^$ J1 z
“1.班迪达(室利沙)大国师塔
  j6 D$ k/ U, a五塔寺早年三路建筑,其中中路大殿之后就是金刚宝座塔 ...
" t% F& s& i6 u8 o- P  G. R
谢谢zhaohq兄指正
  B$ Z2 ~4 y3 F2 m, W2 T3 b  b
! F& N+ M8 |- T5 T- b" ?班迪达塔位于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略偏西北,不是一个轴线,文中写错了。
. `# z, a* c5 p3 v( A1 U" C
: k: v; u* r; K2 T5 O. @  U五塔寺西塔院整体位于五塔寺正西没有问题。只是班迪达塔我原以为是位于塔院正中,但从荷兰的照片看是略偏西北一点,也就是位于西塔院的中后部。
, T! f- A( g0 `" Z' i3 `5 X8 ]6 Z) A& }  I0 m
因为中间那张有碉堡的照片中的银杏树为五塔前的,可以直观看出距离金刚宝座塔西侧并不远。所以该塔不会偏离五塔南侧太远。  G0 y9 v4 e( j7 D) ]' b" L

5 s, a: u0 e' r; F1 m( k# B( y; R3 R7 Y2 h+ R/ {. J
五塔寺后的陵寝民国周肇祥记载为王熙父子墓。距离五塔寺还有些距离,大概位于五塔的较远的西北方向。只是中间没有屏障所以感觉似乎很近。) q3 [9 Z( x5 g3 r
' r: x- a0 C7 C+ P5 G
从不清晰地班迪达那张照片看,王熙父子墓距离西塔院也还有不小的距离。1 o3 x( M# E3 c7 P8 `0 u
发表于 2016-6-3 1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zhaohq 发表于 2016-3-18 05:27+ \: p" Z! r/ h% _" Y7 j
黑龙  先生言道:* o8 N5 Y# }4 h% Y
“1.班迪达(室利沙)大国师塔
( s) j& `* \, e0 B/ P9 S五塔寺早年三路建筑,其中中路大殿之后就是金刚宝座塔 ...

) d8 A. S# B( o又翻到一张老照片,拍摄机位与甘博相仿,可贵的是角度略向西偏。因此画面中依次把王崇简、王熙墓翁仲石兽、金刚宝座塔和班迪达(室利沙)大国师塔悉数收入,实为可贵。特补充贴出,共参考。) p% c1 i3 e6 d3 s4 I
2 k4 V+ `9 C3 Y( [: R- t+ c* U+ }
另外,黑龙版主楼上提到的两本书的确是好书。! y, o" @( j5 ^1 Z; C
3 z! i- Y) o4 _# t9 k4 A7 v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RE: 五塔寺西塔院考

, }" ^  `- c9 c+ H0 i- J; E+ r! ~7 n- |) Z4 k5 x

$ `5 _) ]" X7 w+ }: f3 o6 U! c4 d8 o8 {6 u( V
9 Z# g9 I6 V8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22 11:08 , Processed in 1.45054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